蓋俊杰 周云鵬 陳永強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方法 128例腹股溝疝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52例)與對照組(76例)。觀察組采取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對照組采取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并發癥及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49.24±11.42)min略長于對照組(45.41±12.52)min,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3.62±1.43)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6.49±1.32)h、切口疼痛持續時間(1.71±0.48)d均短于對照組(6.41±3.58)d、(11.28±2.18)h、(3.41±0.59)d, 切口滿意度98.08%大于對照組88.16%(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69%小于對照組21.05%(P<0.05);但兩組患者的復發率(1.92% VS 2.6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確切, 即使操作時間略長, 但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復發率低, 且適用范圍廣,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腹股溝疝;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65
腹股溝疝是指腹股溝區腹壁薄弱, 耐壓能力小于腹腔內壓時, 在應激狀態下腹膜平滑肌牽張缺損導致腹腔臟器突出形成疝[1]。初期腹股溝疝的疝氣囊較小且病癥特異性低, 因其常呈可復性或滑動性及多數患者采取保守治療, 容易漏診及(或)錯過最佳治療期。嵌頓性疝及絞窄性疝屬于腹股溝疝病情發展的終末階段, 病灶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及炎癥反應, 極容易出現腸梗阻、病灶壞死及全身性合并癥發生。腹股溝疝的傳統手術治療是縫合修復法, 但此方法病灶處腹壁張力大, 創傷性大, 并發癥及復發率高[2]。隨著人工修補材料的發展, 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廣泛用于治療腹股溝疝, 療效得到廣泛認可。而近年來,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補片植入技術逐漸用于治療腹股溝疝, 可進一步提高療效及安全性。對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8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 隨機分為觀察組(52例)與對照組(76例)。觀察組中男46例, 女6例;年齡42~69歲, 平均年齡(61.2±4.8)歲;疝部位:單側36例, 雙側16例;疝類型:斜疝23例, 直疝17例, 股疝8例, 直疝合并斜疝4例;疝直徑:<3 cm有27例, >3 cm有25例。對照組中男65例, 女11例;年齡41~68歲, 平均年齡(59.2±3.6)歲;疝部位:單側48例, 雙側28例;疝類型:斜疝26例, 直疝20例, 股疝18例, 直疝合并斜疝12例;疝直徑:<3 cm有31例, >3 cm有45例。納入標準:符合腹股溝疝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心肺功能障礙, 不能耐受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或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觀察組 采取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全身麻醉成功后, 留置尿管, 并采取仰臥體位, 在鋪巾消毒后, 于臍下緣作環弧形切口, 采取10 mm Trocar穿刺建立氣腹, 維持氣腹壓12 mm Hg(1 mm Hg=0.133 kPa), 置入腹腔鏡后, 分別于臍與恥骨聯合中上1/3和疝同側正/反麥氏點, 進行Trocar穿刺, 為操作孔;腹腔鏡探查, 并了解腹股溝疝的類型、直徑、疝部位等, 在疝環上方自臍內側韌帶至髂前上棘弧形切開腹膜, 分離腹膜前間隙, 將疝囊完整剝離, 將精索和輸精管做超高位游離。分離腹膜前間隙范圍:內側超過中線并暴露恥骨膀胱間隙, 外側至髂前上嵴和髂腰肌, 上方超過聯合肌腱至少2 cm, 下方至精索成分“腹壁化”。選擇10 cm×15 cm聚丙烯補片, 植入腹膜前間隙, 覆蓋肌恥骨孔, 康派特膠水噴灑固定補片。用2-0可吸收縫線縫合關閉腹膜。關閉切口。
1. 2. 2 對照組 采取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 硬膜外麻醉生效后, 取患側腹股溝上兩橫指平行切口,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 切開腹外斜肌腱膜, 打開外環口, 游離腹股溝管第一間隙, 注意保護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 游離精索, 后方顯露恥骨結節及直疝三角區腹橫筋膜。鈍銳性交替分離疝囊, 將疝囊還納腹腔, 充分游離腹膜前間隙, 下方于恥骨結節后, 內側于腹直肌后, 上方于內環區上方3 cm, 外側于恥骨梳韌帶下方, 置入直徑10 cm補片, 展平, 將補片固定環與內環區腹橫筋膜用2-0 Proline連續縫合固定, 平鋪上片, 平片遠端超過恥骨結節2 cm, 周邊分別與腹股溝韌帶、聯合腱用2-0 Proline線間斷縫合固定。查無活動出血, 復位精索, 縫合腹外斜肌腱膜, 重建外環口容納一指尖。4-0可吸收線逐層縫合雙側切口, 術畢。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手術治療情況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切口疼痛持續時間、切口滿意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略長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切口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切口滿意度大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69%小于對照組21.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股溝疝修補術作為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方法, 隨著腹股溝疝修補技術的發展, 逐漸做到創傷性小、安全性高、切口較美觀、并發癥發生少、預后良好[3]。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作為治療腹股溝疝的常規方法, 操作較為簡便、療效確切, 可充分消除腹股溝疝的病情, 預后良好。由于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的侵襲性較強, 創傷性較大, 導致并發癥較為常見, 作為影響療效、預后的重要因素。此外, 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后, 術后恢復周期長。對此,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與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比,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的創傷性小, 適應范圍廣, 可用于治療各類型的腹股溝疝, 包括成人直疝、斜疝、股疝等。司徒升等[4]研究認為,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可通過腹腔鏡了解腹股溝疝的類型、直徑、疝部位等, 為精準的手術操作提供依據。此外, 該術具有微創性, 操作較為簡易, 可避免兩側切口, 且適用于復發性腹股溝疝, 有效減小再次開放性手術對復發性腹股溝疝患者的影響。由于腹股溝疝患者多數為中老年人, 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便秘等疾病, 且術后易復發, 作為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相對禁忌證;但此類患者, 可通過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 療效確切, 安全性高, 進一步體現此治療術的獨特優點。
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手術時間略長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時間長主要與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的鏡下操作欠熟練有關, 隨著該術的大量開展、操作逐漸熟練, 可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 甚至短于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手術時間。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作為微創手術, 切口較小, 術后恢復快, 并發癥發生率低, 其中并發癥以陰囊血清腫最為常見, 原因是腹膜前間隙分離范圍大, 滲出液增多;臨床觀察多數可自行吸收, 對療效及安全性影響不大;其次為皮下氣腫, 與腹膜前CO2殘留所致, 而充分排空CO2后, 可有效減少皮下氣腫的發生。而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切口較大, 切口感染發生率較高, 且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較長于腹腔鏡經腹腔疝修補術。此外, 對于雙側疝的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 需采取雙側長切口;而通過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 僅需采取三孔法操作解決雙側疝, 對比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 可有效減小手術創傷性。通過本研究可知, 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切口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切口滿意度大于對照組;此外,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確切, 創傷性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
綜上所述,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確切, 即使操作時間較長, 但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復發率低, 且適用范圍廣,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晨波, 李健文.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操作技巧.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3, 40(9):641-643, 封4.
[2] 陳鑫, 李健文, 張云, 等.復發性腹股溝疝微創治療的術式選擇.中華外科雜志, 2013, 51(9):792-795.
[3] Amid PK, Chen DC. 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groin and testicular pain after laparoscopic and open pre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 J Am Coll Surg, 2011, 213(4):531-536.
[4] 司徒升, 張世杰, 周沛華, 等.開展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初期的術式選擇.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1, 5(3): 315-319.
[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