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國芳
學生聽到老師布置作業,經常是怨聲載道,尤其是提起語文作業更覺頭痛。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我們的作業命題缺失了“個性化設計意識”,多數作業命題設計只是教師機械重復式的操練。
那么,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優化語文作業命題設計,讓其不斷煥發光彩,成為學生的“新寵”呢?關鍵在于語文作業命題要緊緊圍繞趣味性、生活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多樣性五大要素,提高作業的“個性化設計”程度,教師要關注人文內涵和實踐運用,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讓學生用眼去發現、用手去創造,用腦去思考、用心去體會,讓學生“練”中有“獲”,“習”中有“樂”。
一、融“趣味”在作業命題設計中,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任何事情都不會成為負擔,作業命題更是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曾嘗試過一些符合低年級學生興趣的作業,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
如:教學反義詞時,我設計“對口令”的游戲,教師說:“我是大。”學生就對應說:“和你相反我是小。”這樣的游戲也可以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展開,學生對此都很感興趣。教師將所學的知識寓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完成命題的積極性。
再如,學習生字“溪”時,我設計的命題是:“誰能編兒歌記住這個字?”學生熱情高漲,經過全班交流反饋,編出一首兒歌:“三點水,爪子頭,一扭一扭碰石頭,溪水流到大海里。”如此一番,幾乎沒有學生會寫錯這個“溪”字,而且學生對這類“作業”特別有興趣,都非常積極。
二、使“生活”充實在完成作業命題設計中,變文本型作業為實踐型作業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我們的作業設計也應體現實踐性,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重復。
以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例,馬路上的公交車、站牌都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放學路上,各種招牌和廣告宣傳畫也是一個巨大的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資源庫;還有一些食品包裝袋、礦泉水飲料商標、報紙……識字的資源空間和我們的生活一樣寬廣,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幫助我們識字。學生可以隨時認識、隨時記錄。每周我利用一節課召開識字交流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識字成果。一段時間下來,學生不僅增加了識字量,而且培養了良好的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同時也減輕了學生書面作業、重復機械作業的負擔,讓學生感悟到“學習即生活”。
再以低年級學生的“寫話”為例,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道怎么把句子寫具體。這時,不如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如:用“先……接著……然后……”寫上一段話。我并沒有千篇一律規定學生寫教室里打掃衛生時常做的掃地、擦窗等,而是布置學生回家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件家務,做的時候注意先后順序,再把它寫下來。學生挑自己會做的家務,幫助爸爸媽媽完成,既培養了學生孝順父母的觀念,體會到做家務的辛苦,又讓學生有話可寫。對寫話的要求也根據不同的學生而不同。平時寫得好的,要用上形容詞,要描寫神態等。平時有困難的,只要求寫清楚即可。
又如“母親節”到了,我給學生布置一項“親情作業”——“給媽媽一個驚喜”,要求給媽媽送一張賀卡,把想對媽媽說的話寫在賀卡上。在做這項作業時我發現學生的賀卡中有許多真誠的話語,這些稚嫩的句子深深地打動了我。后來有很多媽媽激動地跟我談到這件事。自從布置“親情作業”,學生回到家里變得懂事多了,主動幫父母干家務活,和父母聊天。看到學生的這種變化,家長心里都高興極了。親情作業——美麗而有效的命題設計讓學生感悟了人情、品嘗了親情、懂得了愛應當怎樣付出。這樣的語文作業形式多樣、貼近生活,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其中,而且有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可謂一舉多得。
三、讓“自主”體現在作業命題設計中。變硬性統一作業為自主差異作業
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設計、選擇作業還是可行的。例如在教學《小池》這首古詩的時候,我就讓學生自己設計課后的作業,學生的興致非常高,他們略加思考,便給自己設計好了作業。
生1:我想回家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
生2:剛才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古代的文人喜歡在畫上題詩,我覺得這首詩中寫的景物很美,我也想畫一幅畫,再在畫上面題上這首詩。
生3:我想回家把這首詩背下來。
生4:我想回家把這首詩抄寫在一本專門抄古詩的本子上。
生5:我已經會背這首詩了,但是我覺得錄音里的人朗誦很注意語氣,我想回家再背出語氣。
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給自己布置了作業,但是因為低年級的學生自學的能力還是弱一些,若讓學生僅憑自己的興趣完成作業,必然造成學生掌握知識不均衡。因此我把學生自己設計的作業進行了整合,分為誦讀作業、抄寫作業和書畫作業三大部分。前兩部分作業為必選作業,最后一部分為選做作業。我想這樣的作業設計體現了師生之間一種真正的平等、尊重,師生在作業的安排設計上達到了一種共識,學生自主參與度大大提高。
再如:學完《葡萄溝》,我讓學生感受故鄉的美景和特產的美味后,布置學生自主選擇以下一項作業歌頌故鄉:1.唱一首贊美故鄉的歌。2.畫一幅故鄉的畫。3.介紹自己的故鄉。4.依據課文,仿寫一段話。四項作業中任選一項完成。由于作業難度不一,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而且由學生自主選擇,因此學生做起來興趣盎然。
四、賦“創造”靈動于命題設計中。變封閉性作業為開放性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作業設計要有新意,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妨多騰出一點空間,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的開放性練習,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例如,我讓學生做“專題型”語文作業,他們都樂此不疲。他們收集的關于“笑”的詞語: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嘿嘿一笑、忍俊不禁、眉開眼笑、似笑非笑、冷笑、傻笑、癡笑、狂笑、奸笑……
他們整理的關于十二生肖動物的成語:鼠目寸光、對牛彈琴、調虎離山、守株待兔、藏龍臥虎、畫蛇添足、一馬當先、亡羊補牢、殺雞儆猴、聞雞起舞、狼心狗肺、狐朋狗友……
除此之外,我還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大餐”——用生字編故事。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能編幾十個五花八門的有趣故事。
再例如:學生對有關中國節日的民俗非常感興趣,我們就共同設計了收集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寫一些民俗介紹的活動,還在班內舉行了民俗物品展覽會。學生在課外搜集了大量資料、圖片和實物。學生既進行了一次小練筆,還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也讓我這個老師大開眼界,了解了不少民俗知識。
這些富有創意的作業設計,不但深得學生的喜歡,就連批改也成了我的一種享受。
五、展“多元評價”反饋在命題設計中。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
在語文作業的批改中,教師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書面作業的評價往往只給予籠統的“優、良、合格”評價法。隨著語文作業的改革,與其關系密切的作業評價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否則作業改革的收益也會大打折扣。
特殊符號評價法。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一些形象化的圖案比較感興趣。可以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案來代替傳統的“√”和“×”,讓評價更具人文性。如:☆、△或是一張笑臉、一張哭臉。
評語評價法。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按質按量完成任務。這時,教師可在作業中寫上“你能行,再試一試”“有進步”等評價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作業拖拉的、書寫潦草的學生寫上“老師相信能干的你會把字寫得工工整整”,諸如此類的期待式的評語,有利于激發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教師要努力用新理念去精心設計為學生所喜歡、為有效教學所必需的語文作業,確立全新的作業“個性化設計”意識,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力求自主實踐,靈活多樣,敢于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作業,讓命題設計成為學生的“新寵”,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呼喚:“這樣的作業,我喜歡!”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