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是中國的近鄰,在中國周邊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到現在,雙方已經走過25周年。這25年來,中國與東盟各自都經歷了巨大變化,中國自1992年開始了全面加速改革開放,伴隨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提升,正在崛起為世界大國;東盟也從最初的5國擴充到10國,并于2015年底建成世界最大的地區一體化組織——東盟共同體。
多年鄰居變成親,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早已命運與共,雙方不僅在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進程中彼此激勵、相互支持,也在隨后的經濟社會發展危機中守望相助、和衷共濟。進入新世紀,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邁上了新臺階。2014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由2001年的400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4800億美元,雙向投資規模從10年前的300多億美元累計增加至1200多億美元。雙方每年人員往來1800萬人次,互派留學生超過18萬人。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作為經濟總量約11.4萬億美元、人口近20億的大市場,雙方攜手共進,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板塊,更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
亞太地區大國林立,長期以來,美、中、日、俄四個大國對地區事務影響巨大。但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東盟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迅速上升,自成一極,現已成為亞太地區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地區政治、經濟、安全架構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9年起,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政策的推行,東盟成為美國拉攏的重點對象,美國把東盟視為“正在形成的地區性結構的支點”,借此撬開“重返亞太”的門路。東亞原有的均勢發生顯著變化。2012年黃巖島事件發生后,南海問題升溫,東盟對華關系開始出現變化。日本也趁機籠絡東盟,試圖獲取漁翁之利。美、中、日三大國在南海的角力中,東盟倒向任何一邊,都會造成地區力量結構的失衡,在這種新形勢下東盟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和敏感。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中國將堅定發展同東盟的友好合作,堅定支持東盟發展壯大,堅定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堅定支持東盟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這為東盟共同體成立后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的新階段定下了基調。
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就東盟國家關心、關注,以及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重大、敏感問題作出了表態:中國愿意把自身發展同周邊國家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為己任;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中方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設想,是發展的倡議、合作的倡議、開放的倡議,強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中國歡迎周邊國家參與到合作中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攜手實現和平、發展、合作的愿景;中國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同東盟國家一道,維護好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本期“中國與東盟”策劃,我們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就東盟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定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方向、東盟與“一帶一路”,以及東盟共同體的建設進程與方向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中國—東盟關系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新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新思維、新舉措,把中國—東盟關系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