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 董超
【摘要】 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對趕超型國家科技創新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科技總體實力相比發達國家差距明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關鍵技術急需突破。我國目前正處于實施科技非對稱發展戰略的機遇性窗口期。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需要充分運用辯證思維和系統論方法,在目標遴選、動力儲備、推進實施、成果擴散、戰略布局、資源配置等方面要統籌戰略部署,樹立戰略自信,才能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情境,在科技創新領域中精準施力,塑造“殺手锏”,贏得戰略競爭勢差。
【關鍵詞】 非對稱發展戰略 戰略勢差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9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科技創新要重視“非對稱發展戰略”。切實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戰略思想,對于推進我國科技事業趕超發展,實現科技大國向世界科技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準確把握戰略內涵
“戰略”一詞源于戰爭,逐步應用到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乃至企業等各個領域。戰略是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包括對目標、重點、戰術、路徑、手段、資源、壓力、效果及代價等要素的統籌考量。非對稱發展戰略同樣也發軔于戰爭。《孫子兵法》所說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英國軍事理論家、戰略家利德爾·哈特(1895~1970年)在其《戰略論》中提出的“間接路線”等都屬于非對稱發展戰略的思想。正如毛主席所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非對稱”是相對于“對稱”而言,因此非對稱發展戰略是基于戰略競爭對手發展戰略和優劣勢比較之后提出的一種競爭和博弈戰略,一般可以分為主動型和適應型。所謂主動型是指整體實力處于領先地位,呈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人優我變”的特征;適應型則表現為“人有我無、人強我弱、一锏在手、出奇制勝”的特點。總之,非對稱發展戰略就是通過創設一種或多種非對稱的情境或技能,形成不同主體之間的“戰略勢差”,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決定性優勢和重大威懾。
我國科技實力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領域層面比較缺乏重大原創突破,許多關鍵技術仍然受制于人,自主創新的“殺手锏”依舊匱乏。據此可判斷我國實施非對稱戰略仍屬于適應型范疇,且呈現出“壓迫感十足、緊迫感突出”等鮮明特征。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科技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發揮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到2050年都不可能趕上的核心技術領域,要研究‘非對稱’性趕超措施,在國際上,沒有核心技術的優勢就沒有政治上的強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軍事上也是如此。”
深刻認識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對于我國科技創新,乃至實現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施非對稱戰略是應對世界科技競爭的迫切需要。克萊頓·克里斯滕森1995年在《顛覆性技術的機遇浪潮》一書中首先提出顛覆性技術的概念,強調顛覆性技術就是另辟蹊徑,從而打破傳統技術的思維和發展路線,實現傳統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顛覆性創新在戰略層面實質上就是“非對稱發展戰略”。當前,美國《創新美國》戰略、《歐盟2020》戰略以及日本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無不希望通過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推動顛覆性科技創新搶占未來高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從而贏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動力轉化的先機。面對咄咄逼人的科技競爭和創新圈地的嚴峻態勢,我們必須摒棄坐以待斃的無所作為心態,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鳳凰涅槃精神,著眼于長遠關鍵卡脖子領域,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打造具有“一招鮮或幾招鮮”的世界領先核心技術優勢,從而使我國在未來世界科技競爭中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非對稱戰略是經濟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需要。“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認為,原有依靠勞動力、自然資源、金融資本等物資稟賦的投入作用日趨減少。在其著名的“波特鉆石”模型中提出,機遇和政府對于國家競爭優勢具有重要影響。機遇主要包括基礎科技的發明創新、傳統技術出現斷層等。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影響把握機遇增強國家競爭優勢。日本和韓國就是抓住了新技術革命的機遇,依靠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在重要技術領域形成局部產業優勢,帶動產業結構整體調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在堅持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的同時,必須積極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在關鍵領域形成局部領先優勢,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彎道超車”,進而帶動產業結構的聯動式調整,引導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在國際上腰桿能不能更硬起來,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取決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創新這件事,等待觀望不得,亦步亦趨不行,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勁頭,快馬加鞭予以推進。”
非對稱戰略是保障和平崛起所必須堅持的底線思維。中國已向世界鄭重承諾要走和平崛起之路。但和平不僅需要靠真誠呵護,更需要必要的實力來維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日益強大,一些固守“修昔底德陷阱”傳統思維的國家不遺余力地在軍事上進行圍堵。美國2012年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后,2014年又明確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旨在通過主動型非對稱發展戰略創新軍事技術和作戰概念以“改變未來戰局”,明確提出“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的變革思想。面對咄咄逼人的周邊形勢和新軍事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針對那些跟不上、跟不起的必爭領域,通過非對稱發展戰略,以較小的投入,形成維護和平所必需的戰略威懾。
總之,我國科技創新正處于實施非對稱戰略的窗口期,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在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有效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實施非對稱戰略要加強整體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在科技方面應該有非對稱性‘殺手锏’,不能完全是發達國家搞什么我們就搞什么。”實施科技非對稱發展戰略是一個難度更大、要求更高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整體籌劃、明確突破策略、精確主攻方向、超前規劃布局、統籌資源部署,才能確保非對稱發展戰略的精準實施。
在目標遴選上,要堅持聚焦具有“戰略勢差”的“殺手锏”。“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非對稱戰略即是通過創設一種或多種非對稱的情境或技能,形成不同主體之間的“勢差”,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決定性優勢和重大威懾。我國建國初期針對當時經濟實力薄弱、工業制造水平低下、難以短時間改變戰機落后局面的現實,做出了研制“兩彈”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非對稱發展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效解決了領空安全問題,而且也奠定了我國航天大國的堅實基礎。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針對雷達監測對戰機的威脅,另辟蹊徑研制出隱形飛機從而改變了整個游戲規則。只有把方向搞清楚,非對稱戰略才能“以奇勝”,否則再多的資源投入只會加劇南轅北轍效應。選準非對稱發展戰略目標,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要針對那些“卡脖子”的痛點、“輸不起”的爭點、“跟不上”的難點、“不能讓”的拐點等問題,敢于直面矛盾,而不是繞著問題走,以壯士斷腕的精神下定決心,統籌部署,一抓到底。其次要堅持全球視野。要科學制定科技情報的獲取和分析策略,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大勢,科學汲取后發國家實現趕超的經驗教訓,保持戰略清醒,做到知己知彼并將其可借鑒的經驗反映到政策制定中。第三要堅持全局考量。要從國情出發確定跟進和突破策略,細致分析我國科技發展現狀,找出我國科技發展的創新特色、人才優勢和成果基礎,因需、因地、因時、因人統籌制宜,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第四要堅持科學決策。匯聚目標是戰略制定的基本要求,更是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既要廣泛聽取官產學研用各方專家意見,又要善于匯聚凝練目標,必須避免研討一次,目標擴大一圈,切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絕不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要特別重視發揮那些視野“寬”、專業“厚”、思想“精”、決策“準”的戰略科學家,在科技創新規劃和前瞻布局方面的“關鍵少數”作用。
在動力儲備上,要重視基礎研究源頭創新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終極目標應是建立“均衡優勢”或是“對稱優勢”,即在眾多科技領域都能夠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因此,我們既要堅持問題導向,選擇重點方向突破制約我國發展瓶頸障礙;同時要夯實基礎,把握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努力形成全面對稱的比較優勢。顛覆性創新何時“涌現”往往難以預測,但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之人。當前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關聯度日益增強,只有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側源頭供給,不斷提升原始性創新能力,才能隨時捕捉和響應科學革命的發展機遇,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從而可能形成新的“非對稱”優勢。
在推進實施上,要保持堅定不移的戰略定力。實施非對稱戰略就是要在一些關鍵必爭領域率先站穩腳跟,對看準的方向一定要超前規劃持續投入。沒有堅定的戰略定力,就不可能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中國客運大飛機發展計劃始于1970年立項研制的運10,盡管1980年實現首飛成功,但卻從1985年被擱置直到2007年C919研制立項。這一擱置使我們失去了實現大型民機及其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盡管運10擱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說沒有發展定力不穩的因素。“對國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決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決斷,不然就可能與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在成果擴散上,要重視建立創新成果貫通體制。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的目標就是要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趕超甚至引領步伐。要高度重視非對稱發展戰略成果輻射和帶動作用,努力破解成果轉化這一“阿喀琉斯之踵”,進一步完善成果轉化機制,著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結合和技術成果轉化,實現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
在戰略布局上,要善于辯證思維適時調整著力點。制定戰略必須堅持全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目的性原則、重點性原則和長遠性原則。非對稱發展戰略特別是適應型非對稱發展戰略,是對戰略博弈巨大壓力的“應激反應”,客觀上要求戰略全局把握更加全面、戰略系統更加協調、戰略目的更加明晰、戰略重點更加聚焦、戰略路徑更加獨特、戰略預見更加精準、戰略效果預判更加慎重。非對稱戰略絕不僅僅是劍走偏鋒,而是一種體系化制衡和“殺手锏”制勝的優化組合。實施過程中必須要秉持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處理好對稱與非對稱發展、全面部署與重點突破等關系,適時評估整體戰略實施效果,既要保持非對稱戰略中適度的布局張力,又要以動態調整應對瞬息變化的時局。
在資源配置上,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必須要用好這一制度優勢,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創新投入主體、科研人員利益訴求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要從管理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用人機制和投入機制,統籌協調好國有與私有、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切實增強不同創新主體的向心力、不同體系科研人員的凝聚力,搞好科研力量和資源整合,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實施非對稱戰略要樹立戰略自信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有強烈的創新自信。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努力在自主創新上大有作為。如果總是跟蹤模仿,是沒有出路的。”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既是國家集體智慧的較量,更是國家戰略意志的博弈。沒有敢于“亮劍”的戰略自信,就不可能有“智取華山”的戰略行動。
戰略自信是創新的內在要求。由于我國科技發展底子薄、基礎弱,實施跟蹤追趕發展策略是完全必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的跟蹤策略在國家和個體兩個層面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盲從”的不自信心理定勢。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人力資本不斷夯實,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我們必須要樹立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跨越的戰略自信,在世界科技競爭中敢于布大棋局,在科技創新方面勇于潮頭搏浪。當然,戰略自信絕不等于狂妄自大。我們必須要有虛懷若谷的心胸,謙虛好學的態度,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涵養戰略自信需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實施非對稱發展戰略必須要在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方面下功夫。這就意味著思想更“瘋狂”,探索更艱辛,失敗更平常。沒有良好的創新環境就不可能給“瘋子”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曾經孕育出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高超音速飛機等重大創新的DARPA始終強調創意就是一切、寬容孕育成功,鼓勵“瘋狂科學家”在別人不會做的創意上進行博弈。營造有利于非對稱發展戰略實施的良好條件,一是要尊重科研規律。在基礎研究領域乃至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要容忍在科學問題上的“異端學說”,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二是要弘揚創新精神。注重培育科研人員自信獨立的品格,鼓勵科研人員尊重科研規律,獨立思考、敢于創新;大力弘揚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家精神,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進入創新創業大軍。三是要尊重科研人員主體地位。要在管理上簡除煩苛,給科研人員更多的創新選擇權,經費使用權,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要完善評價體系。要注重創新的實質性貢獻,堅決摒棄簡單地以“文章點數”評成果;要注重對“人”的全面關懷,堅決摒棄簡單地以“帽子大小”論英雄;要注重創新過程的勤勉考察,堅決摒棄簡單地以成敗定終身;要注重不同學科的發展特點,堅決摒棄簡單地以“科學指標”進行整齊劃一的創新評估。
習近平總書記在年中召開的“科技三會”上提出了“三步走”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和路線圖,強調:“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因此,我國科技發展要切實推進實施非對稱戰略,加強科技領域戰略掃瞄,精確瞄準必爭領域、精兵投入重大突破、精準釋放創新潛能,為實現科技事業趕超,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切實貢獻。
責 編/鄭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