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合
【摘要】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后,自貿區建設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指引下,極大地推動了雙邊的互利共贏。然而,自2015年開始,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開始呈現下滑趨勢。本文對雙邊貿易下滑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自貿區成員國經濟發展差異大、經濟相互需求度大于依存度、民族經濟主權意識強等特點探討雙邊應如何進行產業競爭與合作,提出大力發展投資型貿易、積極推廣境外經貿合作區產能合作方式、促進“一帶一路”與東盟國家發展戰略相對接的政策建議,以此來推動雙邊全方位的互利共贏合作。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優勢互補型分工 產業競爭與合作
【中圖分類號】 F7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4
導言
2016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的25周年。25年來,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層次日益提升,特別是在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和2015年自貿區升級談判完成后,自貿區建設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指引下,充分滿足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內在需求,極大地推動了雙邊的互利共贏。但是,在當前國際經濟增長乏力,中國、東盟經濟持續下行,國際不穩定因素增多,中美南海沖突持續發酵的嚴峻形勢下,中國—東盟經貿關系也受到負面影響。在201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4804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后,2015年雙邊貿易額減少82億美元。2016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735.7億美元,同比下降7.1%。面對這種下滑現狀,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結合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和評估,對癥下藥,促進雙邊合作互利共贏。
中國—東盟自貿區雙邊貿易投資現狀
2014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超過4800億美元,同比增長8.3%,比中國整體對外貿易增速高出4.9個百分點。2015年,中國和東盟雙方貿易總額達到4721.6億美元,比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加近60倍,年均增長18.5%。雙邊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由1991年的5.9%上升到2015年的11.9%。目前,中國和東盟互為彼此的第一和第三大貿易伙伴。
分國別來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6國對華貿易額占到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的95.35%。從中馬貿易來看,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也一直是中國在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和中國在全球的第六大貿易伙伴國。據中國海關數據,2015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973.6億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中國對馬出口440.6億美元,自馬進口533億美元。中國依舊保持著馬來西亞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國的地位。中馬貿易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的20.6%,一直以來,馬來西亞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往來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從貿易結構來看,2015年,馬來西亞對中國出口最多的商品為機電產品、礦物燃料、機械設備、動植物油和橡膠及制品。馬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品類繁多,主要有機電產品、機械設備、鋼材及鋼鐵制品、塑料制品、鋁及制品。在馬來西亞的十大類進口商品中,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金屬制品、運輸設備、紡織品和家具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但中國出口的化工品、塑料制品、光學儀器和食品等面臨著來自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周邊國家的競爭。
近年來,中越貿易發展勢頭強勁。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中越雙邊貿易總額達915.09億美元,同比增長14.6%。其中,中方對越方出口663.81億美元,增長3.8%;自越方進口251.28億美元,增長49.1%。中國連續十二年成為越南第一大貿易伙伴,越南從2012年中國在東盟的第五大貿易伙伴一躍成為第二大貿易伙伴。2015年,越對華貿易逆差412.53億美元,比上年有所減少,但中國還是越南最大的貿易逆差國。中國出口至越南的商品中85%為機電設備,而越南出口到中國的主要是農產品和資源性產品。
2015年,中國與新加坡的雙邊貿易額為806.96億美元,比上年增加9.56億美元。新加坡原本作為中國在東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地位被越南所取代。中新雙邊貿易結構均以工業制成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
2015年,中泰兩國雙邊貿易額已達755.3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29.11億美元。泰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在東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和中國在全球的第十五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是泰國的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塑料橡膠、機電產品、植物產品是泰國對中國出口的前三大類商品,泰國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在這些產品中,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是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據中國海關數據,2015年中國與印尼雙邊貿易總額為541.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4.64%,占中國與東盟10國雙邊貿易總額的11.5%,印尼成為中國在東盟的第五大貿易伙伴。其中,中國自印尼進口198.15億美元,同比下降19%;對印尼出口343.75億美元,同比下降12%。2015年,中國對印尼貿易呈現順差,順差額為145.04億美元。據印尼中央統計局統計,從進出口總額來看,2015年中國繼續為印尼非油氣產品第一大貿易伙伴。從貿易結構來看,礦產品、動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膠是印尼對中國出口的前三大類商品,印尼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中國與菲律賓雙邊貿易總額達457.11億美元,同比增長2.7%;其中,中國對菲律賓出口額266.93億美元,同比增長13.7%,機電產品出口104億美元,占比39%,同比增長16.8%;中國自菲律賓進口額190.20億美元,同比下降9.57%,中國對菲律賓貿易順差76.73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24.89億美元的順差額。從貿易結構來看,機電產品是雙邊貿易的主打產品。
中國與緬甸、柬埔寨、老撾、文萊的貿易額很小,2015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147.3億美元、44.36億美元、25.28億美元、2.38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從無到有、由小到大。2011~2014年,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分別為78.6億美元、57.18億美元、67.78億美元、88.69億美元。投資領域從傳統的建筑業、承包工程逐步向能源、制造業和商業服務領域轉移。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5年中國與東盟雙邊投資總計170.92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對中國投資總額76.44億美元,中國對東盟國家投資總額94.48億美元。分國別看,2015年中國對東盟10國直接投資的排序為新加坡49.6億美元、老撾13.6億美元、印尼13.3億美元、泰國4.4億美元、馬來西亞4.08億美元、柬埔寨3.9億美元、越南3.2億美元、緬甸2.06億美元、菲律賓0.24億美元、文萊0.1億美元。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投資排序為新加坡69億美元、馬來西亞4.8億美元、印尼1.08億美元、文萊0.73億美元、泰國0.44億美元、菲律賓0.39億美元。截至2015年底,雙邊投資達到1500億美元。總體來說,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不斷增加,跨國企業數量的增加和業務的發展有利于減少雙邊貿易的交易成本,從而弱化邊界效應,促進貿易的開展。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特點
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這種貿易投資發展現狀,與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經濟相互需求度大于相互依存度、民族經濟主權意識強烈等特點息息相關。認清這些特點,是促進雙邊互利共贏合作的基礎。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優勢互補型分工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從經濟角度分析,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是經濟發展水平相等、產品內容相互競爭的國家間水平型緊密分工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西歐各國之間、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中南美各國之間、阿拉伯諸國之間和非洲諸國之間建立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實際上是相互競爭國家之間建立緊密型國際分工的一體化形式,經濟相互依存度較大,強調通過制度性經濟一體化建設,消除各國之間的邊界屏蔽效應。而中國—東盟自貿區是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產品內容相互補充的國家之間建立的一體化組織,經濟相互需求度較大、依存度較小,發展的訴求大于一體化制度建設的需求,更強調發揮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功能,把被貿易保護主義分割得極為分散孤立的市場統一起來,通過擴大市場、專業化分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帶動各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與東盟各國地理毗鄰,資源、經濟互補性強,自貿區的組建有益于區內各成員國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中國和東盟10國開展專業化分工,形成規模經濟;有利于中國與東盟10國在產品生命周期傳遞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因此,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東亞經濟一體化等世界經濟一體化最新浪潮的推動下,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應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唱”。經貿合作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與東盟對話關系發展的“壓艙石”和“推進器”。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貿區,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差巨大。中國—東盟自貿區內成員國包括中國和東盟10國,涵蓋19億人口和14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后,形成了一個擁有19億消費者、6萬億美元GDP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經濟區。從經濟規模上看,中國—東盟自貿區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貿易集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貿區,各個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甚至一國之內各地區之間也很不平衡(例如中國)。據世界經濟信息網統計,2014年,以人均GDP的數據為例,新加坡為52049.92美元,文萊為37759.72美元,世界排名分別為第11、25位;馬來西亞為12243.28美元,世界排名第59位(2013年,中國江蘇為12061.51美元,浙江為11075.57美元,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中國為7261.58美元,泰國為6703.99美元,世界排名分別是第79、84位(2013年,中國廣東、山東、遼寧、福建等6省的人均GDP都在9000美元以上,吉林、陜西、湖北在6710美元以上,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印度尼西亞為4723.69美元(2013年,中國寧夏、廣西等11個省區的人均GDP在6486.74美元與4958.52美元之間,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貴州為3710.78,排在全國最末位);菲律賓為2737.46美元,越南為1782.81美元,老撾為1709.01美元,世界排名分別是第120、131、134位(處于工業化起飛階段);柬埔寨為1111.23美元,緬甸為964.14美元,世界排名分別是第146、150位(處于工業化萌芽階段)。
這種落差極大的工業化程度,導致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訴求差別巨大,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遠落后于其他地區,并且相互依賴程度在各國間極不平衡。由于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自貿區大多數成員國所追求的不僅是區域內經濟的相互依賴,而且是和自貿區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往。因此,各國從經濟依賴性中獲得的利益是不同的,相互依賴經常變成單方面的權力依賴。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組織運作方式,是以市場為動力的松散性、靈活性的運作方式,民族經濟主權觀念遠高于世界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經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使得中國—東盟自貿區內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遠遠不及以契約來維持的一體化組織,如歐洲聯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在中國與東盟許多國家中,經濟主權仍然是一個極其吸引人的概念。在歐洲聯盟,經濟主權的概念已經很淡薄,各國之間的海關關卡、道路通行收費站等邊界壁壘幾乎全部取消,多年來形成的、以專業化分工合作為主的“競合”觀,使得國家之間的差異比較容易解決。而在中國、東盟10國之間,各種邊界屏蔽障礙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集體和平意識遠低于其他地區,沒有任何制度化機構來促進集體和平觀念的形成;二是許多國家由于長期處于被外國侵略或面臨侵略威脅的狀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極高(包括中國),特別是新東盟四國,他們比老東盟六國晚了許多年才實現民族獨立,長期以來倡導的民族獨立精神根深蒂固,民族經濟主權意識更為強烈;三是貿易的透明度一直是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及與自貿區以外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障礙之一。即使政府提倡貿易自由化,國內既得利益者反對的呼聲依然此起彼伏。雖然東盟成立40多年來,已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建立起了一系列合作機制,但其發揮的作用仍舊有限,而且在中國—東盟自貿區范圍內,不存在制度化的機構來解決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糾紛。
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的經濟相互依賴性并不必然有利于減少國家之間的對抗和沖突。由于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的集體安全感極為脆弱,開放性與歧視性、排他性共存。多數成員國在同一地區存在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多年來中國南海沿岸國家的南海爭端。這表明自貿區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依賴性不足以克服國家間的排他性,也就無法避免國家之間的沖突,甚至像中國抵制菲律賓貨、越南抵制中國貨等狹隘的民族主義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干擾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健康發展。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本質上是變相的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觀的折射,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實際上,貿易是件雙贏的事,如果沒有利益,交易的雙方不會樂此不疲,單方面封殺對方也是毀滅自己的行為;經濟一體化一旦形成,一個產品完全有可能品牌是中國的,技術是新加坡的,而制造是越南的,抵制行為在實踐中根本無從操作。從根本上說,競爭是企業進步的動力,沒有國際競爭,國內企業就沒有競爭壓力,產品粗制濫造,最終受害的還是抵制國自己。
中國—東盟自貿區各國的產業競爭
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多數成員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特點決定了各成員國之間最大的產業競爭是對南海能源資源的爭奪。南海是中國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初步估計油氣總儲量達630億噸,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美譽。其中,在南沙群島及附近海區,油氣儲量可達350億噸,開采條件十分理想(我國海疆線內盆地面積約有25萬平方千米,油氣儲量約225億噸,相當于我國大慶油田儲量的8倍)。隨著油氣資源相繼被發現,周邊國家陸續提出所謂的“主權訴求”,自貿區成員國之間摩擦不斷。出于能源利益需求,南海許多島礁相繼被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非法侵占。南海最終形成“六國七方”介入、“四國五方”軍事占領的武裝割據格局,并出現各國均聲稱擁有主權的復雜情況。
石油工業是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文萊等國重要的支柱產業。近30年來,這4國紛紛加強對南海的開發和利用,開發步伐也逐步從近海大陸架向深海持續推進。印尼在南海開發出世界特大氣田,馬來西亞在南海的油氣井數量最多,越南則是南海爭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貧油國家菲律賓近年來加快開發步伐,2001年,菲律賓在巴拉望島東部南海海域的馬蘭帕亞天然氣田投產。僅2011年一年,菲律賓政府獲得的收益就高達11億美元。據估計,如果該氣田二期、三期項目進展順利的話,菲律賓政府最終收益將能達到100億至120億美元。2012年4月,菲律賓菲萊克斯石油公司在爭議海域禮樂灘勘探時發現,“茉莉花”天然氣田可能蘊藏20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比原先的估計儲量高出5倍!這是迄今為止菲律賓在南海勘探發現油氣資源最多的一個區塊。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報告顯示,上述五國已經與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鉆探了約1380口鉆井,年石油產量達5000萬噸,這個數字相當于中國大慶油田最輝煌時期的年開采量。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洋能源安全。新華社的數據顯示,失去南海資源,相當于失去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
中國對南海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一直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但至今還未從南海獲取真正的利益。從2012年黃巖島對峙開始,中國在南海以維穩為主的政策被以維護海洋權益和海洋開發為主的政策所替代。這引起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的不適,美國認為中國正挑戰其在南海的地位。多方爭端的背后不僅是周邊國家能源利益的博弈,更是大國全球利益角逐的巨大磁場。2016年7月的南海仲裁正是老牌海洋帝國和新崛起海洋國家之間海洋意識對沖的結果,是波詭云譎的南海局勢的真實寫照。
面對南中國海沿岸周邊國家的“主權訴求”,特別是經濟主權引致的對抗和沖突,我們非常需要審時度勢,研究如何發揮國力與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海上開采技術裝備,與相關國家商討共同開發南海油氣資源、促進產業錯位競爭的可行方案,力求主權與利益同步,實現中國與南中國海沿岸國家以經貿合作為主、錯位競爭為輔的良性互動。
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產業合作,推進多邊互利共贏
面對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經濟相互需求度大于依存度、產業互補性強的特點以及中國經濟進入結構性轉型期,產能轉型升級提速,東盟大多數國家正在推進工業化,迫切需要引進社會技術、資金的發展現狀,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必須符合雙邊的發展需求,才能有合作的基礎。我們認為,加強中國—東盟雙邊產能合作,將成為推進多邊互利共贏和成員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為此,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近期重點應該放在完善雙邊、多邊產能合作機制上。
首先,加強中國對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大力發展投資型貿易。投資是一種將來貿易,在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之中的現狀下,投資是一種賣出將來商品、拉動消費、克服蕭條、為未來的貿易打基礎的行為。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未來20年,東盟地區需要2.5萬億美元投入能源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東盟國家企業在融資方面十分匱乏,迫切需要中資支持”。2015年,中國企業與東盟的新簽承包工程項目合同額比上年增長41.2%。2016年1月份至5月份,新簽承包工程項目合同額達到100億美元,同比增長8.2%。雙方合作實施了電力、橋梁、農業、制造業等領域的一大批項目,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公路、鐵路、港口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合作項目也相繼啟動,直接投資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
對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僅符合東盟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求,也發揮了中國鋼鐵、工程機械產業的優勢,使企業贏來了新的市場機遇。例如,中國一冶于2016年5月中標馬來西亞馬中關丹產業園350萬噸的鋼鐵項目。項目達產后,不僅可以利用中國的冶煉技術及經驗優勢,填補東盟地區H型鋼的生產空白,還可以利用區位優勢輻射東盟市場。據海關總署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工程機械每一類細分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中幾乎都有東盟國家,其中又以菲律賓、泰國、印尼、越南、新加坡等五國最為突出,東盟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投資與貿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初現端倪。同時,未來中方應積極推動本國企業到東盟國家去投資,實施一批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的項目;產能合作應選擇條件好的行業入手,進一步加強雙方在電力工程、基建、建材、通信、紡織、港口建設、造船、化工、汽車等領域的產能合作。
其次,大力發展投資型貿易,應積極推廣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產能合作方式,鼓勵國內優勢產能以市場經濟方式轉移到東盟國家,并向后者提供性價比高的優質裝備。這種投資型境外經貿合作的方式,既不違背各成員國民族經濟主權的要求,也能夠根據東盟不同國家的工業化發展要求建立不同國家需要的產業經貿合作區,而且這種合作方式在促進中國對東盟國家進行直接投資、轉移過剩產能、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實際上,多數東盟國家,特別是東盟新四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初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正是他們亟須扶持和大力發展的產業,這為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上具有優勢的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
從2012年到2016年1月,中國企業在東盟8國(不包括新加坡、菲律賓)設立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性質的投資項目從5個發展到23個,累計吸引了421家中資企業進入園區,總產值達213.9億美元。不同的合作區涉及的主導產業各異,既有紡織輕工、鋼鐵橡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信息通信、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金融保險、物流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產業分布除了體現出投資國的產業發展狀況和投資目標外,也兼具了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特點。未來中國應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成員方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加深雙邊經貿合作的新途徑,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一新模式,帶動我國企業“走出去”,拓展東盟市場,搶占發展良機。
再次,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投資型貿易,應積極借鑒上海自貿試驗區投融資體制改革和貿易便利化措施,接軌中國“一帶一路”戰略。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東盟國家期間,向東盟國家領導人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議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打造海上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平臺聯系發展。習近平主席的提議表明,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兼顧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沿線國家的發展需求,擴大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共同利益,為促進雙邊互利共贏發揮各自優勢,為全球經濟合作提供新思路、搭建新平臺。
要實現上述目標,應積極探討利用上海自貿試驗區接軌中美BIT談判的有效路徑以及TPP倡導的國際投資、資本流動新規則的最新成果,在海關便利化、稅收便利化、投融資便利化等方面做好對接,為雙方企業開展合作清礙搭臺。在融資方面,雙方企業應充分利用上海自貿試驗區融資租賃、跨境投融資等方面的金融創新成果;充分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和基金,為優質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中國應攜手與東盟國家合作建設銜接“一帶一路”的海運水運網、高速公路鐵路網、航空網和通信觀覽網,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國家發展戰略充分對接,積極推進相關領域務實項目的開展,為實現全方位互利共贏合作而努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自貿區擴容接軌國家自貿區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5BGJ026)
責 編∕戴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