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茂
摘 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作為一個典型經濟地位低下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本文著重從學校教育的視角,研究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原因, 探求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舉家涌入,在我市學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也呈階梯式上升。這部分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環境較差,在語言、家庭教育、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各個方面與本地的孩子有著明顯差異,相當一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問題,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已然成為學校、家長及社會的共識。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現狀表現及其成因分析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成長過程中缺乏相對穩定的環境,其心理健康現狀令人擔憂:自卑感強,自暴自棄,不求上進;逆反心理強,是非觀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閉,多愁善感;學習基礎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而在行為上出現了吸煙、喝酒、打架、罵人、說謊、厭學、逃學、甚至是自殘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環境不利。外來務工人員多數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計,對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關心,家庭教育成為“真空”:有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溫暖,導致個性孤僻;有的不顧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嚴重影響孩子的品德和學習;有的則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蠻橫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蠻,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殘缺或再婚,人際關系復雜,孩子內心消沉,無心學習。
2、學校教育失誤。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的不穩定性導致其子女學習環境的流動性很大。面對不同的教學環境、教材和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人際關系,所以,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成績相對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績論”的誤區,片面的評價方式導致教師忽視了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疏導和道德幫教,使他們逐漸喪失學習自信心。有些教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導致師生關系對立,造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不良心理傾向。
3、社會導向偏差。因為家庭背景和經濟文化的巨大差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難以真正融入當地的學習和生活中,常被貼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標簽,嚴重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在與人交往中,常會因自卑而過于敏感,產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會上不健康的書刊、影視等不良傳播媒介和一些丑惡現象,也直接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健康成長。有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經不起誘惑,往往產生一些不道德和違反紀律的行為。
二、轉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問題的途徑和策略
日益凸現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健康成長。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索適應他們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徑和方法,科學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努力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的品行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溝通,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避免家庭環境和家長因素成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消極心理形成的罪魁禍首,學校要注意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宣傳新的教育理念,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掌握孩子的成長特點,認識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一是要加強家長學校工作。通過對家長進行有關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教育和培訓,輔導和指點一些家庭親子溝通方法,使他們認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逐步學會對自己的子女進行一些心理疏導。二是要加強家校互動。通過定期家訪、召開家長會、開通家教咨詢熱線、電話聯系、發放資料以及組織開展學校教育教學開放日(周)等活動,不斷提高家長家教的整體水平。只有家校之間形成聯動教育網絡,家庭教育的良性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續和完善。
2、有效疏導,構建和諧學習環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愛心是走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內心的法寶。作為教師,應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細心輔導他們提高學習成績,熱心資助他們生活中的困難。一是關心幫助,挖掘亮點。教師應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方面的缺失,根據其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個別輔導,用賞識的眼光挖掘亮點,“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視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預,打開心結。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咨詢室和心理信箱,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用寫信或談心的方式進行咨詢,幫助他們傾訴心聲,平衡情緒,排解抑郁。同時,借助學生活動、心靈日記、心理講座、課堂教學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為每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檔案,及時矯治其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鼓勵交往,創設快樂成長氛圍。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是衡量整個社會融合度的標志。只有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對流入地和就讀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才能說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學校這一大集體。一是消除歧視,學會自我欣賞。通過出黑板報、開展主題班會、演講等活動,使學生明白“人生而平等” 的道理;通過開展如何正確看待貧窮和富裕的辯論會,并利用廣播、宣傳欄宣傳出身苦寒卻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鼓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通過勤奮學習改變命運,學會認識自己,悅納自己。二是同學互助,共同快樂成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言,班集體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家。在快樂寬松的環境中,有利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慢慢矯正不良心理,盡快融入集體生活中,因此,可以通過開展“小手拉小手”活動,讓本地優秀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結對互助。通過加強同學間的互助和聯系,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中有了同伴和小幫手,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合理疏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問題,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推動教育均衡、體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上有著重大意義。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要用愛心去關注,用真誠去付出,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讓“流動的花朵”在同一片藍天下燦爛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