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科學源于生活,小學科學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科學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同時獲取有關科學的知識。
關鍵詞:教育;生活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99-01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倡導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這些主張其實強調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社會、學生實際,在方法上強調探索、實踐、活動。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并不是讓課程脫離學術軌道,而是讓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更有效地融合起來,給已有充分發展的學術課程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內容充實我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的課堂是指科學課堂的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如何營造生活化的科學課堂呢?
一、走進生活,使科學教材處理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的差異,生活的差異是難以避免的,這就需要我們創造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如“改一改”,四年級下冊《蠶的一生》這個單元,根據我們北方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觀察桑蠶改為北方常見的柞蠶。又如 “新的生命”單元,教科書中安排的是用南方比較常見的“油菜花”來解剖,了解花的結構。我也是采用“改一改”的方法,把“油菜花”改成了我們北方比較常見的在四月末開花的“桃花”,這樣才可操作,否則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操作的。在課上,學生用桃花進行解剖,了解到了花的結構。不僅知識上有所收獲,技能上的收獲更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也特別好。
二、走進生活,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科學教學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從而使學生對科學有一個直接的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1、課堂導入生活化
每次上課時,我們可以用一些生活事例引入課題:如在教學《溶解》一課時,我結合流感,提出:“早上我上班著急,但要喝板藍根藥塊預防感冒,怎樣讓藥塊溶解快?”泡板藍根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一聽到能夠為老師獻計獻策更是來勁了,學生馬上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給教師建議:“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能夠使藥快一點溶解在水里。”“用熱水來泡溶解起來也很快的。”從這樣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學生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親近,對實驗設計也就非常的感興趣了。鼓勵學生多想些方法來解決問題,在不斷的討論中思考,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2、教學過程生活化
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生活經驗”出發而非“生活情境”出發,是值得深思的,而這正是在教學實踐中容易被混淆并帶來困惑的地方。生活經驗的激活方式是多樣的:可以直接用語言,也可以用一些行為、一些問題、一些實驗操作或圖片、網絡等去激活。不論用什么方式,作為老師,始終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關注點。
在學習“彩虹的秘密”時,三棱鏡可以把太陽光分散成七色光,那七色光可以合成一種顏色嗎?學生對這個內容特別感興趣,我適時抓住學生這個點,上了一節“課外課”。
我就利用補充材料里“牛頓盤”的制作材料,做了“牛頓盤”,又上了一節“課外課”。從彩虹的顏色、成因出發,再到把七色光合成白光,再到“牛頓盤”的制作,學生熱情高漲,做的也不亦樂乎。可見,學生感興趣的會很愛學,也會學得很好。
3、課堂思維生活化
作為教師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更應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例如在理解植物“莖的運輸作用”時,因為莖內的小管子是沒法看見的。我就建議學生想一想家中的上下水道,上水道把自來水運輸來;而下水道把臟水運輸走。莖內的許多小管子就像我們家里的上下水道一樣運輸水分和養料。
三、走進生活,使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堂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小學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有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容易使學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課后繼續進行科學探究。
在教學中,我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學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師們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如,在教學《液體熱脹冷縮》實驗的時候,我提供給學生的實驗材料是酸奶瓶和學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實驗室的燒瓶和玻璃管,實驗的效果同樣很理想。而且在探究各種各樣的液體是否有熱脹冷縮的現象時,我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醬油、油、老酒、醋、可樂等,這些是學生每天在接觸的液體,讓學生對其進行探究,就更覺非常熟悉而且親切。教學中如果一味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會制約了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
科學源于生活,我們的科學教學應該關注學生,走進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成長。一段時間以來的實踐研究,我感受到把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我的科學課堂之中是行之有效的,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學生的生命中種下科學的種子,成長中有了科學相伴,這樣的生命不僅是快樂的,更是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