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妮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11-01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不僅要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更要在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作為和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數學,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通過自主探究、相互協作、交流討論,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而且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思想認識。
1、課堂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變關鍵在教師
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教師不應高高在上,應該走到學生中間做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學生是課堂自主探究的主體,課堂上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交流、探究中來,各抒己見,博采眾長,整個課堂都在教師的駕馭中有效推進,要明確開展自主探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效果,教師一定要組織好教學,切不可出現表面欣欣向榮,實質目的性不強,課堂低效的想象。
2、課前做好精心的教學設計是課堂自主探究的前提
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于被動的接受知識,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課前要精心的設計,課堂如何導入會直擊課題,使學生認識到探究的價值;問題的設置是否符合使學生認知水平,是否具有階梯性,一定要使學生有跳一跳就能夠的著的感覺,他們就會有一定的成就感,如果設置的問題過難,難免會出現課堂冷場的局面,那么這節課肯定是不成功的,所以課前一定要反復思考、揣摩、醞釀最終制定好合理的教學設計。
3、課堂自主探究要結合教學內容實際,要有針對性
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運用自主探究,它雖然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方式,要為我所用更要因地制宜,切不可為了自主探究而自主探究,有些內容采用老師直接講解可能效果更好,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選擇性,那些內容運用自主探究效果好那些反而不好,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教師善于研究課程標準、教參、教材,善于思考,才會靈活的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
4、課堂自主探究必修要把握好度的問題,并非越多越好
課堂自主探究注重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性,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有積極的作用,但自主探究本身是一種較高的能力要求,農村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相對狹窄,如果每節課都自主探究,既不會激發學習興趣相反會使大多數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甚至難于消化,結果會適得其反,這就要求教師要事先閱讀教材,在擬定教學計劃時把適合運用自主探究的內容標注出來,以這些課為代表開展自主探究,使自主探究起到激發興趣、啟發思維、對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他們體會到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過程,就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自主探究的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有針對性的問題可以直接把學生的思維帶進課堂,學生圍繞問題積極的思考、猜測,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問題是啟發學生探究的前提。當然在本環節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學生熟知的問題情境,使他們有話說、我要說,使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出來。
2、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老師和同學一道做一名探究者,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究,老師要按照自己的設計靈活的引導學生,使他們由表及里、不斷地挖掘問題、發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為交流合作做好了鋪墊。
3、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各自想法
每個學生對問題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只不過認識的深淺不盡相同,通過小組交流、各抒己見,每個學生的想法都會通過交流暴露出來,不管對錯只要學生積極地參與、交流、討論,他們已經體驗到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合作意識。
4、發言陳述結論,教師點評補充
經過小組討論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本組所得出的結論,沒有達成共識小組的先傾聽別組的觀點,在相互發言的過程中結論可能會初現端倪,老師適時進行點評、概括、補充,幫助學生把對問題的認識升華到預期的高度。
5、課堂習題練習,鞏固小結拓展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通過事先設置好的一、兩道典型習題的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題目設置要簡單但要有一定的啟發探究性,最后老師和學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歸納小結,進一步加深印象,并適當做一拓展。
總之,進行課堂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同時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也會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教學實踐表明,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及課堂效率的提高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