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勇
摘 要: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勇于探索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索活動,體驗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以及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關鍵詞:數學;學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27-01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情感教育越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數學教育不能只顧認識領域的工作,必須時時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況,注意培養積極的情感。
一、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樂于學習數學的情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永遠超過責任感。”興趣是由于獲得相應知識或參與了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產生的。因此,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啟發誘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和問題思考與探討。教師還可以使學生從一件件數學家的軼事趣聞中獲得榜樣的力量,從一道道數學趣題中感受到數學是有血有肉、洋溢著生命氣息的一門學科,并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數學、感受數學,形成持久的數學認知內驅力。
二、用成功激勵的手段,引出學生自我表現的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是引導學生行為習慣發展最有效的正強化的手段,當學生從自己的學習中體驗到成功而且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從而升華情感,將此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環。因此,在討論問題時候,對于學生“小小的創造”,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推廣。教師的鼓勵、表揚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能升華為渴望繼續學習的情感,促進他們更加深入地學習數學,最終形成行為習慣。
三、充分利用計算機與其他媒體進行優化組合
教學媒體是貯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是教學信息的載體,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應根據教學任務和要求,靈活地,恰當地選用媒體,切不能片面否認傳統教學媒體,特別要注意到教學內容本身在進行動態的教學之前,已經靜態地存在于教科書或備課本上了,它們本身是一種視覺的教學媒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左半腦及抽象思維,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應結合使用。在數學教學的感性階段,宜采用非言語媒體;而進行到教學的抽象極端,則應更多地使用言語媒體。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立足點應是“輔助”,而不是替代,更不能是趕時髦,擺花架子。許多傳統的教學方式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仍然必不可少,恰當地使用現代媒體,能錦上添花;若過分地強調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作用,會導致平庸、單調的操作,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而且會造成學生思維和推 理的單一化,以致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包括直觀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想象能力等數學思維品質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培養學生追求美的高尚情操
數學美內涵豐富,美學思想方法有助于數學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數學的發明和發現。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數學美的因素,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數學美的了解,提高了鑒賞力,而且使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逐步養成欣賞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字母表示數字,文字語言簡化成符號語言,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幾何中五角星的,黃金分割的美,圖形對稱的美,圓錐曲線的和諧統一美等等應當不斷地提示并展現給學生,以數學中蘊涵的美去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審美的意識,陶冶他們審美的情操,激發學生追求數學美的意愿,提高對數學美的鑒賞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自我觀念和意志品質
數學的學習過程比其他一些學科更需要學生有堅強的意志能力,更需要有專一的心理素質。中學生的自我觀念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建立和增強自我觀念。讓學生多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對今后學習和深造的作用,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幫助他們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事實上,有些學生智力狀況并不十分理想,對數學也不十分愛好,但為了升學或其他的原因,不斷地自我激勵,強迫自己認真學習,往往也能獲得教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理智的力量。因此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學習的責任心,自覺地養成積極、勤奮的學習行為,刻苦鉆研、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撇棄消極、懶惰、自卑、草率和驕傲等不良習慣。
六、要沖破已有觀念的束縛,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先學原理,再舉例總結運算步驟,也不一定是“講清——總結——練習”的程序。雖然提出一定的運算程式,便于學生模仿操作,但過份強調程式,就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呆板化。長期這樣學生就產生了一種很強的依賴性。可以是“自學——討論——總結”和“情景——活動——評價”等教學過程模式,讓學生站到第一線來,打破傳統觀念。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我們教師不能是“主演”,而應是“導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當然我們教師也要給學生參與的時間、空間、氛圍等以及指導學生參與的方法。
數學教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但是只有師生都參與進去的數學課堂才是真正的互動的數學教學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結合自身特點,有意識地調整教學方法,通過一個反復實踐――思考――再實踐的過程來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意識。
數學這棵大樹擁有各種各樣的根系脈絡,每條根系吸引著具有各種不同數學經驗、具有不同興趣和天賦的孩子向上攀登,它給予學生以挑戰性的思想和無窮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我們目前所進行的實驗來說,與其說讓他們學會知識,不如說是讓他們掌握開放的知識結構;與其說是讓他們學會解決各種數學問題,不如說是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學會提出問題;與其說是以對或錯去評價他們的表現,倒不如說是在對或錯中挖掘他們所具有潛力和天賦;與其說是理解概念和原理,不如說是理解概念和原理及其所鏈接的本領和其他領域的各種思想、方法、關系。總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真正地感悟數學,“不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數學,更用自己的心靈去看數學,用心靈支配自己的眼睛,看得更遠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我想,這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