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摘 要: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語文教育中至關重要。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探討了培養小學生“語用”能力的三種有效途徑。 深入挖掘語言文字訓練的切入點與關鍵點,努力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用;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50-01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說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建設中,應該注重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出現頻率最多的關鍵詞是“運用”。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構建高效的“語用”型課堂。語文學科融工具性、人文性、實踐性于一體,其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以人為本,注重快樂體驗
正如美國“球/樹枝/鳥”教學方法發明者雷尼·富勒所說:“如果我們固執地透過唯一的一片濾色鏡去觀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許多頭腦將會被誤認為缺乏光彩。”“語用”型課堂重建的起點是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閱讀權。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要讓學生自主地解讀文本,為有效表達語言做好準備;要找準“語用”訓練切入點,變語言“馭我”為“我馭”言語,引領學生在綜合語言運用中把握規律,在言語的海洋中體驗快樂。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首篇課文《日月潭》,先拋出最后一段話:“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日月潭究竟是哪里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觀察插圖和多媒體畫面,就能感受到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風光很美;日月潭名稱的來歷很美;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異的風光也很美……在這樣的對比中,感受到日月潭不同時間、不同天氣給人們帶來的不同美感。在激情中調動了學生的興奮點,師生與文章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還讓學生分別表達出不同的“美”:秀麗、壯麗、艷麗、奇麗、清麗、鮮麗、富麗……去感悟詞語的意蘊,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使詞語在學生腦海和心靈深處成為積極的力量,逐漸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而實現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雙向提高。最后創設情境,成立一個四人導游小組,用自己的方式為“客人”介紹日月潭:無論是清晨美景、中午美景,還是雨中美景,從地點變換、時間更替、情感交流等方面展開敘述。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身臨其境了日月潭湖光山色之美,產生“視象”,體會畫中之情、畫外之意,真正體驗了快樂學習。
二、聯系生活,注重語言實踐
小學語文新課標倡導: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在密切聯系實際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語文教材內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應挖掘文本貼近生活的知識點,通過設計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知、實踐語言的作用,把抽象的語言形象化,學以致用。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的《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課文以時間為線索,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需要循序漸進。在解讀文本中“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等問題時,可以設計兩個語言訓練點:一是這么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二是按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后是……主要引導學生品讀三個重點段,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再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一是哪些句子是寫燈的數量多?哪些句子是寫燈的種類多?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二是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這樣,在營造生活氛圍、創設生活情景、提升生活品位等的基礎上,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這一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的“語用”水平更上一層樓。
三、結合評價,注重資源拓展
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老師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語用”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評價的主體。教學評價手段和方法應該注重資源拓展,豐富學生生命深處的語言模板,不斷優化學生的言語經驗結構,這是培養“語用”能力的心理基礎。實際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拓展型教學,使課堂教學的延伸達到最大限度。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上好這篇課文的關鍵是要給人文性以準確的定位,具體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人類應充分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但又不能破壞自然、破壞生態平衡。這樣的人文內涵,如果在處理文章的人文情感滲透時過于注重思想的灌輸,而輕視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實踐,教學效果就事倍功半了。從用課件出示“美麗的小村莊圖”,引導學生描繪小村莊的美麗;再到播放砍伐樹木帶來的泥石流、沙塵暴、土地沙漠化等圖片:你想對小村莊的人說些什么?或你想對周圍的人說些什么?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結合評價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保護環境;在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后,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中,拓展延伸,情感升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就這樣消失了,只剩下這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從這個故事里,你得到什么啟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感洶涌澎湃時,鼓勵學生設計一句環境宣傳小標語;把故事短文用一個諺語來形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回去調查家鄉的環境保護情況,把這節課的學習引向了課外,讓語文學習和生活連在了一起。
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言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與學生學習和生活過程息息相關。語言文字的運用主要體現在閱讀和表達兩個方面,讓學生能“說”會“寫”,能“言”善“辯”,激發學生的“語用”興趣,通過多途徑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嘗試探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劉吉才.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著力點[J].教學與管理,2014(02).
[3] 黃成沐.在品味表達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J].華夏教師,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