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
年少時,你是否也有成為航天員的夢想呢?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航天員的身份是神秘的。“神舟十一號”的順利飛天,讓全國人民的眼光又聚焦到他們身上。他們是如何在太空工作?每天吃什么?遇到疾病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帶著兩名航天員在眾人矚目下飛天。從2003年楊利偉“神五”成功飛天,到2016年的“神十一”騰空而起,13年間,中國已經培養出兩批共21名航天員,其中已有11人“飛天”,其中至少已有6人晉升為少將。
“我長大一定要當一位飛行員,飛上天空對宇宙進行探密!”相信不少人在年幼時曾許下“長大后當一名航天員”的愿望。在中國航天事業闊步向前的背景下,中國孩子到底要經過怎樣的歷程才能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呢?
過硬的身體素質
要成為航天員,首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因為航天員在進入太空或返回地面的過程中,要克服航天器飛行時的力學環境、太空的物理環境和航天器的狹小空間環境等特殊環境下的重重困難,適應這種環境的考驗,航天員的身體和綜合素質十分重要。因此,有幸成為航天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載人航天活動對于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嚴格的要求。航天醫學專家根據航天任務及其對各類航天員不同的要求,制定相應的選拔項目、內容和標準化。一般包括基本資格審查、臨床醫學檢查、生理機能選拔、心理選拔、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選拔等。航天員的選擇標準和條件在各個國家基本相同,特別是身體素質的要求是一樣的。
現代航天員的訓練
隨著人類航天活動經驗的不斷積累,現代航天員訓練和準備越來越科學和規范,能夠“有的放矢”。
航天員培訓的內容,除了航天理論和基礎知識培訓,也要進行增強體質的體育鍛煉、航天特殊技能訓練,并進行適應特殊環境的訓練和飛行模擬。
由于航天員在執行任務中要經受巨大的噪聲、振動、沖擊、超重和失重等各種惡劣環境,并且還要在這些惡劣環境中保持頭腦清醒進行工作,因此,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首先要進行增強體質的訓練。訓練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前庭器官平衡機能的穩定性、心臟和心血管系統的舒縮機能、人體對低壓缺氧環境的適應能力等。
這些體育鍛煉強度可是非同小可,比如美國為訓練“阿波羅”計劃中登月航天員的月面行走能力,讓他們穿著幾十公斤重的登月航天服每天在沙漠中步行20~30千米;而蘇聯為準備“蘇美對接”飛行,讓航天員在一年半中越野跑步200多千米、騎自行車1000多千米、滑雪3000多千米。當然,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航天員不僅要進行心理適應訓練,還要共同訓練培養協同性。
要成為航天員,還需要學習許多科學知識。具體包括空氣動力學、飛行動力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宇宙航行學,甚至還有心理學等基礎理論;針對具體的飛行任務,還要學習所執行的計劃任務書,掌握每項任務的細節,并掌握執行特殊任務時的知識和技術,如艙外行走、航天器的會合和對接、登月相關知識等;此外,為了應付一般的太空疾病,他們還要學習一些醫學和航天醫學知識以及簡單的太空醫療技術。
航天員的太空生活
此次發射的神舟十一號,是我國第六次進行載人航天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神舟十一號航天員33天的天上生活“豐富多彩、很有看頭”,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長的一次載人航天飛行。
那么,航天員們是如何在太空工作?每天吃什么?遇到疾病又是如何解決呢?武平表示,任務中,航天員將實行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制,并且他們在天上是與我們地面執行一樣的作息時間。也就是白天八小時工作,晚上要進行休息。
中長期飛行對于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有哪些不利影響,如何保障航天員在軌健康生活工作?武平回應,隨著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心血管功能的減退將會變得更加突出,還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
執行這次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兩名航天員將在軌工作33天,為保證他們能夠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飛行期間載人航天工程將綜合利用醫療問詢、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心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定期對航天員實施健康狀態的評估。飛行期間將更加注重艙內微生物的控制,并且配備了預防治療的一些藥品和相關的醫療器械,以此來保證航天員的健康。
一日三餐吃啥?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說,航天員的食品在種類上比之前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更加豐富,有100多種。在神舟十一號自主飛行段,航天員可能食欲不佳,所以會配備粥等清淡的食物。等正式入駐天宮二號后,航天員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里生活一樣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他們的吃飯時間與地面同步,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