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考生
每一個在歷史上定格的瞬間都蘊藏著無盡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隨著《白鹿原》的上演,槽運船工的號子聲衍化而來的“老腔”拂去了塵封的面紗,撞人大眾視野,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這種華麗的轉身,不禁引起我們深深地思索:“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有人說,應對“后物欲時代”,更需保留傳統之美,靜守內心安定。“老腔”一聲吼,震撼著從耳朵到心靈的每一個細胞,喚醒你沉溺于名利權勢的靈魂,無論多么耀眼的都市霓虹燈,此時都黯然無光。正如《菜根潭》所言:“世人被榮利纏繞,動曰塵世苦海,卻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樵謳谷答。”當名利的枷鎖讓人們不堪重負時,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老腔”撥開風塵,橫空出世。以其硬朗堅韌的生命力喚醒現代人對傳統之美的認識與體悟。陳道明在一節目中說:“文化也需要接力。”其實,“老腔”的表演者正是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在完成著一場文化的接力,這種超越功利的努力讓我們再也無法視而不見。當我們在老腔聲中尋得一方凈土,從而對老腔文化產生敬重與捍衛之心時,傳承與弘揚便不再是奢談。如此,遠離功利、喚醒生命的“老腔”怎能不讓人心動?擔當著文化接力重任的“老腔”,怎能不讓人震撼?
老腔是充滿泥土氣息的純粹的草根文化,充斥著“很陜西”的味道。當老腔在大銀幕上唱響,一股來自西北的熱浪,席卷著黃沙滾滾而來,是陜北農民雙腳踏在滾燙大地上的力量,是起滿老繭、握著鋤頭的雙手的力量,是從額前滾落的滴滴汗珠的力量,這力量融鑄在陜北人的淳厚、儉樸之中,聲由心生,有著被歲月沉淀后返璞歸真的獨特魅力。老腔是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陜北的土地中孕育而生,從船夫的號子演變為一種正規的藝術形式,因其對當地民俗的描摹與敘說,老腔更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大漠黃沙的風花雪月,堅毅剛強中的絲絲柔情,傳遞著民族精神永垂不朽的生命力,這樣的老腔,豈能不讓人震撼?
然而,“老腔”之所以令人震撼,還不僅在此。
其實,無論是頗受觀眾青睞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類電視節目還是《華陰老腔一聲吼》一樣的春晚節目,都不約而同地賦予了傳統文化以創新元素,使其在內容與形式上引起大眾共鳴。若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文化,那么再光鮮的文化也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不以創新為方向的文化也終究只是在僵化的體制與形式中“戴著鐐銬跳舞”的文化。老腔之所以能在現代文化市場引起巨大的響應,與其融入了鮮活的現代元素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見,在不改變文化精神之根本的前提下,不妨多點“拿來主義”為我所用,《華陰老腔一聲吼》正是將傳統華陰老腔與美國現代搖滾樂相結合,刷新了現代人的藝術視聽感。當老腔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掀開新的帷幕時,怎能不激蕩人心,震撼寰宇?
“老腔”,一株攢著萬點翠綠的古木,蘊蓄著雄渾奔放的生命力,在傳統與創新中生機勃發,療救著現代人的精神萎縮,就像平地一聲驚雷,震天價響,震醒了靈魂,催生了萬物!
[點評]本文整體上語言流暢,思路清晰,說理透徹,是一篇上乘考場之作。1、文字流暢,功底深厚。從本文作者筆下流瀉出來的文字富有質感,語言不拖泥帶水,擲地有聲,讀來朗朗上口;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小作者有很強的寫作功底,類似《菜根譚》這種經典作品的名句信手拈來,且不似堆砌,用得恰如其分,素材使用也不是陳詞濫調,較為新穎;2、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本文采用較為經典的議論文結構,用總分總的形式結構全篇,用遞進式的結構論證觀點。第一自然段,拋出了問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二、三自然段用并列的兩個觀點揭示“震撼”的原因,第四自然段提出文化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對前兩個分論點的升華。最后一段。水到渠成,作出總結;3、立意深刻,思辨性強。本文以“老腔”為對象,提出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一些看法。對傳統文化,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也不是一味的肯定,而是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傳統文化。作者首先時“老腔”所具備的內在的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老腔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僅僅是其本身的優秀,而是加入了創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