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考生
青春是人生中至美的時光,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青春終將會遠去,如果追憶起來,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過、奮斗過,沒有將時間用來多讀一些好書,那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我的中學時代是在一個小鎮上度過的。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飛揚的塵土、在空曠的街上行走的青年……與賈樟柯電影里的場景很是吻合。印象中,小鎮上沒有一家書店,如果想買書就需要搭公交車去市里。每每有同學買來或借來好書,總有許多人“排隊”等著讀。狹窄的小鎮,渴望遠方的少年,人當然會有困惑、焦慮的時候,但恰恰是那些書,讓我的青春并不迷茫。
那時候,與功課無關的一切書籍都被稱為“閑書”。不管你讀多么傳世的經典名著,都被認為是不務正業。以至于,高三時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著高考快些結束,可以無拘無束、酣暢淋漓地讀幾天自己喜歡的書。
與書里精彩的故事相比,老師的課總是那么枯燥乏味。總有同學愛把各種“閑書”帶到課堂上,趁老師講課時,在下面偷偷摸摸地讀。一次在語文課上,我偷偷看路遙的《人生》,癡迷到老師走到跟前都渾然不知。我清楚地記得,老師從我的課桌下拿出那本書時,已經面帶慍色。令我詫異的是,老師看了書名后,立刻還給了我,只說了一句:“以后多看一些這樣的好書。”因為實在太喜歡了,便多看了兩遍。直到現在,書中的那句“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依然在我耳畔回響。
十六七歲,正是青春飛揚、激情澎湃的年紀,對世界沒有絲毫畏懼,顯然非常適合讀魯迅的作品。從課本上學過魯迅的文章后,便設法找來他的許多書,并以能大段大段地背誦為榮。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王朔的幾部中篇后,突然發現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原來,在我們緊繃神經、循規蹈矩地應對高考時,還有一些人過著如此釋放個性、玩世不恭的生活。魯迅也好、王朔也罷,甚至后來喜歡上的蘇童、莫言、村上春樹、列夫·托爾斯泰、泰戈爾、歌德……看似沒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但恰恰說明閱讀的視野需要寬廣一些的重要性。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寫道: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慶幸的是,在剛剛推開閱讀大門時,我接觸了無數經典作品。那些圖書就像璀璨的鉆石,任年華荏苒,始終禁得起歲月的沉淀與變遷,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經典作品的魅力與分量。
一個連BP機都沒有接觸到的高中生,更別提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手機。也幸好,那時候沒有手機,也沒有微信,科技的更新速度遠不像今天這般日新月異,不用將時間浪費在刷各種碎片文字以及為陌生人點贊上。直到現在,我依然只愛紙質閱讀。雖然數字閱讀的確能帶來另一番體驗,但對我來說,那片纖薄的屏幕,卻像一道難以突破的樊籬;而讓我無限歡喜的,還是閱讀紙質書時帶來的美感與至樂。
[點評]“閑書”一詞給人感覺是用來消遣的書。讀它無用,不讀也罷。可是本文中所說的“閑書”。是指教輔書之外的所有的書,包括中外名著。文章中心明確,選材得當,內容深刻。作者寫道在課堂上偷看路遙的小說《人生》,被老師發現,老師不僅沒有批評他,還鼓勵他“以后多看一些這樣的好書”。遣佃情節非常令人感動。文章標題既含蓄,又醒目。材料充實,用詞準確,文筆流暢,顯示作者個人豐富的文化積淀和思維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