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考生
經典小說《達芬奇密碼》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丹·布朗曾說:“世界是一條數軸,大部分普通人是無理數,在數軸上找不到他的位置,只有小部分智者是有理數,他們不僅有精確的位置,更有沿數軸不斷伸展的能力。”在我看來,這里的智者并非指智力超常的人,而是指那些敢于無言之處有話說,敢于無聲之處奏新曲的人。
“有話長說,無話短說”是句老話,而今卻有人提出新解:“有話則短,無話則長”,這絕非偶然。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拾人牙慧者,有太多的喜用陳詞濫調者,有太多的墨守成規者。而時代的步伐需要奮勇前行,而不是原地踏步.所以說話作文需要延展,干事創業需要創新。
當然,中國人一談到說話的藝術,都會熱捧“言多必失”。這種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中都占著主導地位。這一思想,在減少沖突、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參考價值是無庸置喙的,但凡事物極必反,所以不能把“言多必失”作為固步自封、安于現狀的擋箭牌。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總理提出的“容錯糾錯機制”理念其實是有感而發的.正是想給一些不愿犯錯、不敢犯錯的人吃一顆“定心丸”。說話當然也是如此,不敢說,不多說,怎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在無言之處“無事生非”,“挑起”事端,怎能有新思想、新觀點的閃爍?允許犯錯.跳出藩籬,突破限制,這是說話藝術的重要目標;有錯必糾,逐漸進步,臻于佳境,這才是時代發展的最終歸宿。
言已至此,必定會讓有些人巧舌欲動。于是網絡“毒舌”也應運而生。其實,允許犯錯,也不是沒有底線的胡來,不是心懷不軌的唯恐天下不亂。網紅“毒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毒舌”的“毒”純粹是為了搏出位,刷存在感,其言其行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底線,“毒舌”是為了發言而發言,其觀點是為了求新而求新,不是以社會的進步、人性的良性發展為目標,而是以個人私欲為指針,個人的利益為動力。那么這樣的創新我們寧可不要,這樣于無聲處的新曲我們拒絕“欣賞”。
于無聲處奏新曲,要能端正自己的心緒,一言一行呈現的背后都應該是心系蒼生的仁者情懷,如此,方可不至于心存魔念,劍走偏鋒;于無聲處奏新曲,要能沖開束縛,讓思想的翅膀在浩渺的天宇翱翔,讓語言的野馬在無垠的草場張揚;于無聲處奏新曲,要能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尋找一種新思想,要像覓探礦藏一樣,心懷好奇,探無止境。
于無聲處奏新曲,‘曲不驚人死不休!這是人類發現“心大陸”的必經之路;改革創新,敢想敢做是確保一個民族經久不衰,生生不息的重要武器。因此,只有學會于無聲處奏新曲,才能撥開云霧見青天。
[點評]本文整體質量較高,屬于議論文中的典范,對于高考考生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特點。1.標題新穎。吸引眼球。題好一半文。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篇文章的標題首先是很好的結合了材料“無話長說”的觀點,其次是明白曉暢,直接表明意旨,同時又是對“于無聲處聽驚雷”這一詩句的化用,充滿文化氣息;2.邏輯嚴密,論證有力。本文采用駁論與立論相結合的方式論證觀點,首段引用美國作家丹·布朗的名言提出觀點,第二段分析材料,進一步加強觀點,三四段既有立論也有駁論,把可能存在的對于自己不利的觀點一一進行了分析論證,同時,觀點頗具思辨性,不激進,也不軟弱,可謂滴水不漏;3.語言樸實。表現力強。本文論證語言較樸實,但是卻又很強的表現力。樸實平淡的文字,字字有力,句句說理,在條分縷析中說服了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