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榮

近年來,隨著物流金融業務的迅猛發展,如何通過物流貿易業務獲取融資及實現金融收益,是眾多物流企業研究的重要課題。2016年,開灤集團國際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際物流公司)將“拓展國際業務、物流金融創新、以資本為紐帶整合供應鏈”作為商業模式創新的“三駕馬車”,其中物流金融業務就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點。本文針對國際物流公司如何借助物流貿易業務、實現金融創效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國際物流公司開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一)優化商業模式,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的需要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GDP增速已由2011年一季度的9.8%下降為2016年二季度的6.7%。作為以大宗商品為主的貿易型企業,國際物流公司必然也受此影響。盡管近兩年國際物流公司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擴大實體貿易規模,開辟國際市場,但傳統物流、倉儲運輸、港口服務等業務仍占主導地位。在外部宏觀市場形勢不利的背景下,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及貸款利率成本等不斷上升,物流采購成本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市場銷售價格卻不斷下滑,中間流通環節的增值創效空間相對較小甚至倒掛。從長遠看,單靠傳統的物流貿易業務已不能滿足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標,因此,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優化商業模式,是公司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二)拓寬融資渠道,實現金融創新的需要
受國家“去產能”等政策影響,金融機構對煤炭企業信心嚴重不足。各大金融機構普遍收緊了對煤炭相關企業的融資額度,嚴格控制新增規模并壓縮現有貸款規模,超短期融資券、公司債等債券發行成本高且市場購買力不足,企業融資困難重重。國際物流公司發展最大的支撐和依賴就是資金,若資金不足將威脅企業生存。而物流金融業務的提出,即通過存貨、固定資產、應收賬款等業務實現融資,可以解決企業資金窘境。因此,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是拓寬融資渠道,實現企業金融創新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資源,提升綜合競爭能力的需要
當前,物流金融業務的形式、規模及深度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物流金融業務對企業經濟的支撐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許多企業集團都在借助物流業務實現融資及創效,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河北鋼鐵集團、冀中能源公司等,均在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從境外引入大批量低成本資金,同時賺取利差與匯差收益。可見,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不僅可以提升企業附加值收益,還可提升同業競爭力。與同行業相比,國際物流公司物流業務融資與創效作用發揮的還遠遠不夠,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足夠的競爭優勢。因為,近幾年國際物流公司在業務開展中積累了大量的煤炭、鋼材、焦炭、鐵礦石等市場和客戶資源,而開展物流金融的前提必須有足夠的實體業務支撐。因此,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充分利用資源,是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的需要。
(四)互利互惠,實現銀企共贏的需要
近年來,金融機構的創新意識逐步增強,物流金融業務的經營模式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意義上國際結算三大工具(電匯、托收、信用證)和貿易融資類產品被人為地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國際業務組合產品。這些產品靈活運用了金融技術,結合境內外匯率差、利率差等機會,以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業務為載體,一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無風險的物流金融收益,成為企業新的利潤來源和新的競爭手段;另一方面也為商業銀行帶來國際業務收付匯量、人民幣外匯交易量等收益。因此,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是銀企互利互惠、實現共贏的需要。
二、國際物流公司運用物流金融融資的渠道與模式
(一)進出口業務引入境外低成本資金
借助于境內外公司平臺,以國際貿易業務為依托,把國際貿易作為資金進出境的載體,當境外貿易融資成本低的時候,由境外公司融資完成對境內公司支付。如:通過進口業務,境內公司向境外公司開立3個月或6個月遠期信用證,企業通過遠期信用證延期付款實現間接融資;或通過出口業務,境內公司先預收境外公司現匯實現提前融資。
上述業務模式,在存在利差與匯差的背景下,企業除了借助于進出口貿易業務實現融資功能外,還可借助于貿易融資實現跨境資金調度,進而達到節約財務費用的目的。
(二)保理業務融資
將國際物流公司以放賬期條件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給買方形成的應收賬款,轉讓給銀行,獲得銀行流動資金支持,加快資金周轉。
保理業務融資操作流程一般為國際物流公司與銀行簽訂保理協議,向銀行提供買賣合同、發票復印件及債務方債務轉讓確認函等,銀行放款實現融資。
(三)訂單業務融資
國際物流公司憑信用良好的買方訂單,在提供有效擔保的條件下,由銀行提供專項貸款,供國際物流公司采購商品,國際物流公司在收到貨款后立即償還貸款的業務。
訂單融資操作流程一般為國際物流公司與購貨方簽訂購銷合同,并取得購貨訂單;國際物流公司持購銷合同和購貨訂單向銀行提出融資申請;銀行確認合同、訂單的真實有效性,與國際物流公司簽訂訂單融資合同及相關擔保合同;銀行向國際物流公司發放貸款;國際物流公司按合同規定用途支用貸款、完成訂單項下交貨義務;購貨方支付貨款,銀行在專用賬戶扣還貸款。
(四)動產質押融資
國際物流公司將動產(庫存商品等)交付銀行認定的倉儲監管公司監管,銀行據此給予一定比例的融資,包括貸款、開立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保證、貼現商業承兌匯票等。
國際物流公司在質押期內可根據業務實際更換質押物,即用銀行認可的新質押物置換原質押物。這樣,既可以拓寬國際物流公司融資渠道,又可以有效盤活庫存。
三、國際物流公司物流金融業務的增效盈利模式
物流金融業務的增效盈利主要來源于利差與匯差收益,由于在岸與離岸市場相對分離,存在利率與匯率差異,在開展業務結算過程中,在兩個不同市場上,如同時以較高價格賣出人民幣(外幣)并以較低價格買入人民幣(外幣),或者以較高利率存放人民幣資產并以較低價格融入人民幣負債,或者將以上模式組合,均可在辦理結算的同時實現盈利收益。
(一)理財質押開證盈利模式
在跨境貿易結算時,可通過人民幣全額保證金開證形式實現盈利。如國際物流公司開展進口業務,以人民幣全額保證金購買低風險金融理財產品為質押,銀行為國際物流公司開具人民幣遠期信用證。遠期信用證到期后,釋放人民幣保證金用于支付境外貨款。企業在沒有支付困難,不占用授信額度的同時,通過遠期信用證延遲支付,不但可獲得定期存款收益,還可享受人民幣匯率升值收益。
(二)匯率利率組合盈利模式
通過貨幣掉期業務,即售遠結方式實現盈利。如境外公司收到境內公司人民幣資金后,可在境外銀行辦理貨幣掉期,以掉期后所得外幣資金存單作為質押,通過貿易業務再向境內公司辦理人民幣遠期信用證結算。遠期信用證到期后,用外幣存單到期的掉期人民幣資金作為還信用證的資金來源。該業務的主要盈利點為外幣存單的利息收益與人民幣掉期收益之和。
(三)存人民幣貸外幣盈利模式
將人民幣資金存在銀行,獲得高收益利息,以人民幣存單作為質押貸美元或其他外幣,存款期可與貸款期相同,利用人民幣存款利息高于外幣貸款利息(存款利息-貸款成本)賺取盈利收益。但此種模式,關鍵風險點是人民幣存單到期后,需要購匯償還外幣貸款,匯差也會影響企業損益。
(四)人民幣外債盈利模式
今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企業在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的情況下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這給境內企業帶來了機遇。一是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企業無需提前申請外債額度,根據自身資本實力,在規定額度上限內,自主決定境外融資的融資方式、幣種和期限。這將改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狀況,特別是境內企業借用外債準入門檻高、審批嚴格、流程復雜、規模制約等問題將得到緩解,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二是境內企業也可利用境內外利差單邊套利,賺取額外收益。
四、國際物流公司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制約因素
從目前實踐情況看,國際物流公司推進物流金融業務存在的制約因素,除業務知識不足、基于風險謹慎性原則嘗試不夠外,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外部宏觀環境不利
當前,金融機構對煤炭企業信心嚴重不足,導致物流金融業務開展受阻。主要表現在:一是銀行融資困難。銀行融資方面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增量無望,存量壓緊”。二是授信額度跑辦困難。當前,各個銀行對集團公司授信額度已大幅壓縮,“大河沒水小河干”,導致國際物流公司授信也趨緊。而很多物流金融業務需要借助授信支撐。三是資金總量受限?!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國際物流公司各單位資金總量都不大,尤其是境內公司,要想在短期內形成物流金融總體規模效益,也要解決好資金總量不足與物流金融快速發展需要龐大資金支撐之間的雙重矛盾。
(二)國際業務規模較小
物流金融的主要收益之一來自于外匯匯率差異,而形成外匯匯率差收益的前提是進出口實體業務的對接,即金融收益與國際業務緊密相聯。近兩年,盡管國際物流公司在逐步發展進出口貿易,走向國際化,但業務的總量相對較小。2015年,進出口業務規模23.95億元,占實體貿易規??偭康?8.06%;2016年1~7月,進出口業務規模9.45億元,占實體貿易規??偭康?4.22%。
(三)統籌謀劃、協調聯動的組織體系尚未形成
開展物流金融,必須以實體業務為支撐,涉及業務、財務、風控、審計等多個部門的協調聯動,更涉及境內公司、境外公司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謀劃。只有業務與財務無縫對接,風控和審計全程監控,才能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實現金融收益最大化。而目前這種統籌謀劃、協調聯動的組織體系尚未建立,對于如何充分利用業務資源、搶抓市場機遇缺乏系統研究和超前謀劃,物流金融業務的推進受阻。
(四)缺乏專業人才
物流金融業務作為一個新興的模式,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和團隊,他們既要掌握國內、國際業務知識,又要了解財務常識,還需要熟悉相關的金融知識。雖然國際物流公司多次舉辦物流金融知識講座,邀請銀行、期貨等專業機構進行授課,但既掌握物流金融理論又熟悉公司業務運作特點的專業人才還是較少。人才的短板,是業務開展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對國際物流公司發展壯大物流金融業務的建議
綜合分析國際物流公司的業務特點、資源資本狀況等情況,下一步發展壯大物流金融業務,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銀企合作,隨時把握商機
一是擴大銀行合作范圍。眼光不能局限于“五大銀行”,還要拓展延伸到股份制銀行、小型金融機構等,地域上也要廣開渠道,開發省內、乃至全國。二是爭取授信額度。授信額度是推進物流金融前行的加速器,如人民幣外債、內保外貸、貸款融資等業務,均需要有授信額度。三是隨時關注銀行金融產品。積極與銀行人員溝通,通過電話咨詢、現場跑柜臺、與客戶經理等管理團隊緊密接觸,尋求最佳切入點。
(二)構建物流與金融高度契合的業務模式
本著業務與金融齊頭并進的策略,提前優化設計業務流程。在開展實體業務購銷前,探討該筆業務配套物流金融業務的可行性,改變固有觀念,樹立物流金融業務與實體購銷業務齊頭并進的思維,將物流金融業務由事后開展,推向事前謀劃。本著做每一筆業務,都要想著物流金融;有窗口期時,也要根據金融情況優化設計業務。同時拓展國際業務,利用境內外聯動,通過境內外匯率差異,利用掉期等金融工具,獲取額外物流金融收益。
(三)夯實基礎,做好全過程監控,防控經營風險
發展物流金融業務,確保依法合規運作、有效防范風險是基本前提,為此,要建立全過程監控的風險防范機制,包括;健全制度,明確操作規程和審批流程,確定內控流程和節點,從制度上堵塞風險漏洞,為物流金融業務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內控環境;加強風險點的前瞻性研究,盯住重要流程和關鍵業務環節,規避法律風險、稅務風險、審計風險等;加強風控,做好全過程把控,為物流金融業務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相關職能部門要嚴格做好監督管理,積極配合業務優化審批流程,并對客戶準入、框架協議及合同簽訂的重要約定、業務流程等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控,防控資金風險。
(四)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打造優良業務團隊
面向社會招聘部分高端人才,尤其要挖掘從事物流金融、期貨業務以及銀行國際業務部從事外匯管理的高層次人員,帶動國際物流公司業務開展。各公司內部可分金融市場走勢研判、國際貿易金融、國內貿易金融等幾個板塊,成立相應的項目組,學習有關知識,研究探討金融走勢,擬定公司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具體操作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