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最美“質檢員”李大姐——記浙江省第一測繪院質檢科副科長李水英
□本刊特約記者

二十多年來,她翻閱過一批批測繪成果圖,不厭其煩地教導作業員改正錯誤,守住了測繪生產這條關鍵的質量生命線。十余年來,她一次次敲響老鄰居的大門,無微不至地照看高齡老人的生活起居,用愛心呵護失獨老人脆弱的生命意志。她,李水英,是浙江省第一測繪院的資深質檢員,也是街坊百姓的熱心“質檢員”。工作需要她的時候,她挑燈夜戰,從不問艱辛。街坊四鄰需要她的時候,她奔走四方,從不問回報。按她的話來說,“產品會出現質量問題,生活也會有質量問題,有問題就得努力改進完善,這樣社會才會慢慢變得更美好。”正是懷揣著這份美好的期待,這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李大姐在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中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兢兢業業,為測繪事業的信息化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她熱心公益,以鄰居的身份堅持照看失獨老人,作為區人大代表為社區居民辦實事,被評為“百姓心中的雷鋒”“代表工作積極分子”。下面,讓我們走近這位最美“質檢員”李大姐。
“這些年的病痛,都是我的功勛。”
李水英是浙江測繪從模擬時代向數字與信息化時代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自1985年畢業于鄭州測校制圖專業之后,她就默默投身測繪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
談起測繪工作的艱辛,李大姐別有一番感觸,“做測繪的最怕家里來事,工作與家庭兩頭著急最讓人煎熬。”90年代是紙質地圖發展的黃金階段,然而1997年至2000年這4年卻是李大姐最難熬的時光。當時她的愛人隨部隊進駐香港履行防務,兒子才3歲,身邊沒有老人幫扶。李水英不僅肩負著照顧家庭的重擔,還要做好手頭上的工作。或許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當時地圖生產主要依靠作業員一筆一劃手工繪制,然后再付諸印刷出版。繪制好一張地圖起碼需要二十來天的功夫。李大姐承擔的是各類旅游圖和圖冊的設計和檢查工作,加班加點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然而,這位要強的軍嫂卻不愿意因自己的家庭原因而耽誤自己手頭上的工作。一旦晚上或者休息日要加班,她就把兒子一個人“關”在家里。怕兒子理解不了加班的意義,李大姐就跟他說:“媽媽不加班,我們就沒有錢去超市買東西了。”有一天晚上她做好晚飯準備出門加班,孤獨害怕的兒子卻拉住她的衣服說:“媽媽,你不要去加班掙錢,我不去超市……”聽到這里,李大姐眼淚禁不住流下來,抱起兒子內疚得說不出話。
2006年是測繪事業發展的關鍵一年。該年國家測繪與地理信息局組織實施了國家1∶5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更新工程,計劃用5年的時間整合建國以來的主要測圖成果,建成各類數據庫,為“數字中國”的實現奠定基礎。那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更新不僅是個嶄新的課題,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涉及到多源現勢信息獲取與整合、內外業更新生產實施、質量控制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浙江省測繪局承擔了浙江省區域的生產任務,其中浙江省第一測繪院承擔的圖幅為局屬單位中最多的。質檢經驗豐富的李水英是省第一測繪院的檢查負責人,也是省測繪局檢查組的主要成員,這一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開弓沒有回頭箭。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李水英與項目組其他同志開始抱著材料加班加點,熬夜分析各類數據,鉆研各類作業方法。敲定了技術路線之后,李水英緊鑼密鼓地安排項目組成員進行產前培訓。根據以往的質檢心得,她深知匆匆開展作業會導致生產的盲目性,高出錯率將不利于后期生產的開展。對此,她堅持讓每個項目參與者掌握不同技術路線,確保逐個過關。生產正式開始后,李水英親自披掛上陣,實施全過程檢查監督,及時介入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作業員加班多久,她也加班多久,堅持把質量問題各個突破,避免后期出現大面積整改。更難能可貴的是,李水英捧起了軟件書籍,與開發人員齊心協力,開展軟件開發試驗,不斷挖掘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途徑。其中,在寧波地區圖幅縮編工作中,在她指導下編寫的小程序發揮了大作用,不僅明顯提高了作業效率,而且接邊差錯率降低了80%以上,爭取了寶貴的作業時間……
遇上項目緊急的時候,李大姐經常是連續幾個星期不休息。每天盯著電腦十幾個小時,連續緊張地工作,這讓她落下了肩背疼痛的毛病。天氣一涼一熱,她就渾身不自在。對于這些毛病,她毫不在意,甚至開玩笑說:“這些年的病痛,都是我的功勛”。
2007年年底浙江省區域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終于宣告結束,2011年“數字中國”全國范圍的底圖繪制完成,從此浙江省乃至全國的測繪事業穩步邁進入了信息化發展階段。2012年,一枚真正的功勛也姍姍遲來,李水英的艱辛付出獲得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肯定,她在“國家1∶5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更新工程”建設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獲“先進個人二等功”。
“如果你們不嫌棄,我就做你們的干女兒。”
十多年來,李大姐一直以“質檢員”特有的細心,熱心照料著高齡老鄰居,成為他們安心養老的精神支柱。
自1998年以來,李大姐搬入杭州市西溪河下33號,與喪偶獨居老人姚阿姨成了樓上樓下的鄰居。平時一有空,她就上樓拜訪,與老人聊天拉家常。姚阿姨有體力活,她就上門去幫忙做。從此,她們成了好鄰居。2001年,姚阿姨找了老伴,搬到了幾公里外的朝暉小區居住。姚阿姨的老伴有兩個女兒均在美國定居,姚阿姨唯一的兒子在上海居住,兩老平時相依為命生活,比較孤獨。由于日益年邁,生活中有諸多不便,李水英每周定期電話問候或抽空去看望姚阿姨和她的老伴,與這對老鄰居保持著友好的情誼。
2009年春節前夕,姚阿姨唯一的兒子在上海猝死,這對老人來說是一件天塌下來的大事,老年喪子的痛苦,讓她幾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她和老伴四目相對,討論著假設以后誰先離世,另一個人的生活是怎么樣的……為此,姚阿姨更是輾轉反側難眠,心理上失去了依靠。悲傷、絕望等負面情緒逐漸讓這位高齡老人變得愈發消極,也變得愈發蒼老,慢慢拒絕跟外部聯系,甚至連李大姐這位老朋友的電話也不接聽。這位老鄰居異常的變化被李大姐敏銳察覺到了,在得知情況之后,她第一時間帶著家人前往老人家探望,安慰姚阿姨和老伴。元宵節到了,李大姐請來二老到家過節,耐心開導他們要樂觀生活,并主動提出:“如果你們不嫌棄,我就做你們的干女兒,有事只要打電話來,我們肯定會幫你們的。”第二天,姚阿姨就打電話來告訴她:“小李,我昨晚睡得很踏實,是這段時間來睡的第一個安穩覺……”
姚阿姨今年已經78歲,她的老伴也已經86歲,二老年紀越來越大,并且腿腳關節有病,而李大姐家住在沒有電梯的6樓,不方便老人來訪。為此,從3年前開始,李水英就愈加頻繁主動過來看望這對老人,到老人家里燒飯搞衛生,陪老人聊天,老人原先冷清清的房間也變得熱鬧起來。每逢過年過節,她帶著愛人孩子,買好菜和節日禮物,去和老人一起過節。老人出去旅游,她總會準時去機場或車站接送;有時候老人會感到孤獨、郁悶,李水英就設法帶他們去景區、農家樂游玩,排解他們心中的抑郁情緒;清明節老人念叨起逝去的親人,她就讓愛人開車,一起陪他們去掃墓;老人身體一旦有個小毛病,她就幫老人預約醫生,絲毫不敢怠慢。住院了,即使她沒空,她也會安排愛人、兒子前去探望、陪護。
如今,他們已親如一家,成為非血緣關系的親人。
“哪里有問題我就去哪里。”
認識李水英的人都說她身上帶著一股“俠”氣,同事和鄰居需要她的時候,她總會熱情伸出援助之手。2006年為人熱忱的李水英當選為西湖區人大代表,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她更是經常四處奔走,為大家排憂解難。平日,李大姐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本子,一旦得知居民有問題要反映或者發現哪里有困擾居民生活的問題,她就會及時用筆寫下來,用“質檢員”較真的態度處理每一處難題。
有一年正值夏天,杭州政苑小區河道一連幾天散發出一股腐爛的臭氣,原本經常在河道旁納涼的老居民都聞氣色變,不再前來。往日熱鬧的石亭也不再有人光顧,顯得異常冷清。難聞的臭氣也讓路過的李水英皺起了眉頭。旁邊的人無一不掩面疾走,而她卻放緩了前進的腳步,強忍這股令人難聞的臭氣,往不遠處的河道走去。她在河道轉了個來回,觀察著這條被浮萍鋪滿的河面,一邊用筆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原來是河道上游被垃圾堵住,河水難以流動流動,導致水質嚴重營養化,浮萍迅速生長,再加上連日太陽的暴曬之后,河水自然就散發出這股難聞的氣味。更煩心的是,這條河道現在已經成了蚊子繁殖的“溫床”,居民傍晚路過河道附近時,頭頂總會被密密麻麻的一大群蚊子圍繞。李大姐在河道轉了幾個來回,就被黑壓壓的蚊子群盯上了,手臂一小會就被咬上幾個大包。調查回來之后,李大姐就去跟西湖區政府反映情況。這才知道,原來這條河是西湖區與拱墅區的界河,管理上存在爭議。經過多次協調,河道的臭氣問題終于得到圓滿解決。傍晚納涼的居民又重新回來,遠遠還可以聽到小孩子追逐打鬧的笑聲。
讓李水英倍感自豪的是,她解決了困擾塘苗路小區多年的難題。塘苗路19號居民樓管道煤氣安裝是這塊小區老大難的問題。這棟居民樓原先是一個工廠給職工的配房,居民樓落成不久,工廠卻因運營效益不好被兼并掉,煤氣管道因權屬變動問題遲遲開工不了。這十多年里,因為缺少這根小小的煤氣管,這棟居民樓只能一直使用煤氣罐,這給在其中生活的96戶家庭帶來很多不便:冬天洗澡洗一半,水突然變冷了。只得哆哆嗦嗦地把身體擦干,把空煤氣罐重新換上才能接著洗澡。過年過節正忙著燒菜做飯,廚房用火突然沒了。等到煤氣罐運來重新裝上點火,之前做好的菜也已經涼透了。更鬧心的是,這棟居民樓沒有裝電梯,送煤氣罐的小伙嫌累,有時候不給高層的居民配送。他們得自己下樓把煤氣罐扛上去。十多年過去了,居民年紀也慢慢大起來,腿腳也越來越不利索,煤氣管安裝問題成了他們心中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這一難題實在棘手,新單位不愿意承擔高昂的開戶費,而居民自費安裝也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但是問題總得解決。李水英左思右想,決定直接找市燃氣公司領導,請求他們為這96戶家庭安裝煤氣管道。讓她喜出望外的是,燃氣公司的領導聽了她反映的問題之后,經研究決定盡快為這棟居民樓免費安裝管道煤氣。然而,過了一周之后,管道煤氣依舊沒有安裝。李大姐急了,匆匆跑去市燃氣公司詢問。工作人員跟她解釋說由于居民樓比較老,外接管道沒有預埋,讓她再等等。那就再等等吧,李大姐回去后,覺得不對勁,心里總犯嘀咕:“燃氣公司這么爽快就答應她,卻一直讓她等,難不成是打發她而已。”李大姐坐立不安地等了一個月之后,發現管線還是沒有安裝。于是,她就急匆匆跑到燃氣公司質問。工作人員哭笑不得,只得向這位急性子的代表保證兩天之內施工。兩天之后,管道煤氣果然已經開工,這塊擱在李大姐心中的石頭也終于放下了。
倘若不翻開李大姐的筆記本,很多事情我們都還被她“蒙”在鼓里:豐潭橋下添置了石桌、石凳,黃姑山社區衛生站的建立,西湖區綜合文化站設施建設,翠苑三區路面監控與防盜門安裝,結對幫扶兩戶貧困家庭……事無巨細,李水英一直在背后默默無聞地付出,而她只是說,“我是大家的代表,哪里有需要我去哪里。”
“測繪人互幫互助的氛圍感染了我,也教會我去奉獻去幫助別人。”
2015年10月,從事測繪工作已31個年頭的李大姐被評選為浙江省最美測繪人。
當問及選擇測繪這個行當的原因時,李大姐爽朗一笑,“那時候我哪里曉得測繪,當時只是懷著坐飛機的夢才選擇了航測專業,后來才發現并不是這么一回事。”確實如此,八十年代,航測專業學生基本為男生,需時常到野外從事測量工作,辛苦異常。這也是李大姐被學校調劑到制圖專業的原因。
測繪的艱辛讓她慢慢看到測繪的可敬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測繪的愛越來越深,測繪技術發展到哪里,她自我學習就追隨到哪里。通過努力,她完成了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本科課程,編寫的技術與質檢方案、撰寫的論文已經放了滿滿幾箱子。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她不忘言傳身教,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測繪人應有的品質毫無保留教授給他人,帶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徒弟,為測繪事業的后續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2013年,李水英順利通過了教授級高工的評審,成為全國為數不多中專畢業、從事質檢的實干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對于李水英而言,這三十余年來的工作經歷是她寶貴的人生財富,她坦言道:“這些年來,其實我最感謝的是測繪這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那種互幫互助親如一家的氛圍感染了我,給我留下許多感動,也教會我去奉獻去幫助別人”。這就是我們的最美“質檢員”李水英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