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波
(北方工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144)
?
面向創新發展的眾籌參與度提升對策研究
陶曉波
(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144)
眾籌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其參與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在此背景下,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融入社會性研究視角,提出了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并獲得了實證分析的支持。研究發現,感知利益、知覺風險、平臺聲譽和信任傾向四者均顯著影響著眾籌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并經由信任和承諾的中介效應最終作用于參與度,其中平臺聲譽和信任傾向二者的影響程度相對較高。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我國當前眾籌活動參與度的提升提出了對策建議。
創新發展;眾籌;參與度;提升對策
中國現階段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時期,在這一時期,創新發展顯得尤為重要[1]?!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國民經濟應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其中,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將成為新時期一項重要的政策措施。僅以北京市的眾創空間為例,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已擁有眾創空間200個,聚集了上萬個創業團隊。在北京聚集的創業投資機構,已占到全國的30%以上,發生在北京的創業投資案例,則占到全國的40%左右。以眾創空間為代表的創業活動的不斷發展,也拉升了對資金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眾籌作為一種借助網絡平臺獲取小額融資的新型商業模式[2],能夠為眾創空間、眾包空間以及眾扶空間的發展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與幫助。因此,眾籌成為拓展我國產業發展空間,進而推進國民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發展中國家眾籌發展潛力報告》,預計到2025年,發展中國家眾籌規模將達到960億美元,其中460-500億美元在中國。然而,根據零壹財經咨詢機構發布的《眾籌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以及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眾籌市場發展報告》顯示,眾籌活動的參與度還有待提升,這也是當前大多數眾籌平臺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眾籌在我國的發展,進而拓展我國產業發展空間,助力創新發展。
學術界對這一問題高度關注,近年來,我國學者圍繞眾籌領域的諸多議題展開了研究。研究內容涵蓋宏觀與微觀層面。黃玲、周勤和中剛[3]基于平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以滿足雙邊市場性質的三個條件為主線,對眾籌平臺的性質作了界定并提供了經驗證據,并構建了眾籌平臺雙邊市場性質的分析框架。黃玲和周勤[4]基于投融資的激勵約束分析發現,發展初期眾籌平臺追求創意項目交易量和平臺雙方平均交易價值最大化是其理性選擇,眾籌自反饋機制的設計有效地發揮眾籌過程中參與三方異質性激勵作用。郭佳德[5]以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為基礎,從主體、介主體的概念出發,分析了眾籌市場的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標識、內部模型、積木,論證眾籌市場是一類復雜適應系統,并對眾籌市場融資效率的提升、問題的解決和政府的監管提供了有用的建議。劉釩、甘義祥和李光[6]從流程、特性和平臺三個維度深入分析了科研眾籌的運行模式,詳細探討了科研眾籌面臨的誠信缺失、監管缺失和認識偏差等風險因素。最后,基于大眾創新視角,提出了推動我國科研眾籌健康有序發展的對策建議。鄭海超、黃宇夢、王濤和陳冬宇[7]基于信號理論從不確定性、投資風險、人力資本3個維度構建理論模型,采集我國知名眾籌平臺大家投的運營數據檢驗假設。結果顯示項目動態更新次數、項目估值、員工人數、股東人數顯著地影響眾籌項目融資績效,因此有效地傳遞項目質量和創業者能力的信號有助于項目融資成功。吳喜雁和周建波[8]運用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發現,投資者年齡、投資者利益保護、平臺知名度、眾籌項目定價、投資項目回報風險和項目本身風險對眾籌投資決策具有顯著影響。牛燕、劉俊霞和付莉[9]結合普通投資者的特點,提出了提升信任度是股權眾籌吸引普通投資者的關鍵,并根據市場現狀提出相關建議。已有研究成果針對眾籌投資意愿提升的問題,均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解決思路,成為后續研究的理論基礎。然而,現有研究也都普遍忽視了一個重要方面,即,眾籌的理論內涵來自“眾包”這一概念[10-11]。眾包強調著“社會交換”因素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12]。更有學者的研究指出,眾籌是一種新興的重要的社會化商務活動類型[13-14]。因此,眾籌活動的投資人與項目發起者之間并非完全的利益交換關系,更包含了彼此間的情感互動與社交需求,在形成參與度時“社會性”這一要素也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融合社會性研究視角,發展出眾籌參與度的影響機理,并在對來自全國各地384份有效問卷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尋求實證分析的支持,最終構建出創新發展環境下眾籌參與度的影響機理模型,進而因勢利導地提出我國當前眾籌參與度的提升對策,助力我國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與國民經濟的創新發展。余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展開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第三部分是研究設計,包括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研究模型與變量解釋;第四部分是分析結果;最后是研究結論、對策建議、研究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方向。
(一)理論回顧
本研究對眾籌活動參與度的定義借鑒徐晨飛和陳珂祺[15]的界定,指的是眾籌投資人在眾籌平臺中的和籌資者的參與頻率及活躍程度。從社會交換的觀點來看,信任與承諾在交換關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學者近來的研究也證實信任與承諾在參與度或行為意愿中具有重要的影響[16],因此本研究使用Morgan和Hunt[17]提出的兩個關鍵中介變量信任與承諾,來針對投資者的參與度進行研究。此外,多份研究發現聲譽對于信任存在著顯著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前置變量[18-20];同時,已有研究還指出個人信任傾向在建立并維系信任關系時的重要性[21],這也獲得了后期研究成果的支持;而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的說法,在交換關系中只有當雙方認為有利可圖或風險較低之時才會持續維持關系,并且在Sargeant等學者[22]的研究中發現利己的考慮會促使承諾的行動。因此,本研究以感知利益、知覺風險、平臺聲譽、信任傾向作為信任與承諾之前置變量構建假設與概念模型。
(二)研究假設
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眾籌項目的感知利益會正向影響投資人對眾籌項目的信任。感知利益是個人感受到的利己考慮,也就是個人感受到的好處。已有研究中,Kuo等學者[23]對線上品牌社區進行研究,把感知利益分為學習、社會、自尊以及享樂利益對社區承諾進行研究,經過分析后發現只有自尊利益對于社區承諾沒有顯著影響,由于調查的線上汽車品牌討論社區中只有少數成員具有高度專業的汽車知識,因此只有少數成員能夠與其他社區成員的互動當中取得自尊利益,因此自尊利益對于社區承諾的效果是不顯著的;張童[24]以具有高利益與高風險特征的現代服務業為研究背景,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視角探討了不同類型顧客的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機制。研究發現感知利益對參與意愿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1: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眾籌項目之感知利益會正向影響對眾籌項目的信任。
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眾籌項目的知覺風險會負向影響其對眾籌項目的信任。知覺風險是顧客感受到取得產品后產生不利結果的可能,或是一種在個人取得產品后主觀認識受到損失大小的結果。已有研究中,程培堽和殷志揚[25]基于Arrow和Pratt的風險分析框架,構建了一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事件反應的概念性模型,并研究發現,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事件反應不僅受風險知覺、而且亦受風險偏好,以及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影響;風險偏好在理解和預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事件反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2: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眾籌項目的知覺風險會負向影響對眾籌項目的信任。
聲譽和信任之間的關系在多份研究中被深入分析。吳元元[18]在食品安全治理領域的研究中發現,聲譽機制創設的威懾充分慮及企業的長期收入流,借助無數消費者的“用腳投票”深入作用于企業利益結構的核心部分,因而能夠有效阻嚇企業放棄潛在的不法行為,分擔監管機構的一部分執法負荷,是一種頗有效率的社會執法。應當以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為中心,建立全程整合信息“生產-分級-披露-傳播-反饋”的法律制度系統,確保企業違法信息迅速進入公眾的認知結構,為消費者及時啟動聲譽罰奠定基礎。同時,應當以聲譽機制的適用為契機,積極探索食品安全的社會治理之道,回應執法歷史發展所蘊含的成本邏輯,實現執法優化。鄭志剛等[19]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發現媒體對上市公司的負面報道與公司下一期的業績改善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企業下一期的業績改善很大程度來自于注重聲譽的經理人針對媒體負面報道進行的業績改善,媒體報道之所以成為我國實現公司治理目的可以借助的法律外制度,不僅是由于媒體報道導致了行政機構的介入進而促使企業改正,而且可能由于媒體的負面報道將引起普通民眾的關注而形成對注重聲譽的經理人行為的外部約束。王霞等[20]以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研究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和決定因素。研究發現來自環保部門、政府的公共壓力或政治成本,以及企業品牌聲譽的內在激勵,顯著地影響企業選擇披露環境信息的概率和水平,這一影響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利益相關者信任程度的改變而傳導的。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3:眾籌活動中,眾籌平臺的聲譽會顯著正向影響對眾籌項目的信任。
個體差異在信任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鄭宏明[26]通過分層回歸分析探討了信任傾向與主觀參照對網上購物意向的影響,研究發現信任傾向對網上購物意向存在顯著影響;徐芬等[27]對隨機生成的面孔進行是否值得信任的評價研究,結果顯示評價者對陌生面孔的初始信任程度不同,表明由結構特征所決定的面孔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評價者對其信任程度的高低。隨后研究進一步考察了信任傾向與面孔信任評價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信任傾向與面孔信任評價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其中在“不值得信任面孔”評價中表現尤為顯著。這些結果表明,面孔可信度和信任傾向兩因素對于初始信任判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期另外一份研究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考察大學生信任傾向與各心理健康癥狀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信任傾向與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癥、社會內向性等心理特征均呈現出負相關。此外,四類不同心理健康特征的被試在信任傾向上存在差異,適應良好型被試的信任傾向得分顯著高于其他三類,適應不良型的信任傾向顯著低于其他三類,精神敏感型和外向沖動型的信任傾向居中,說明個體差異值得重視[28]。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4:眾籌活動中,投資人的信任傾向會顯著正向影響對眾籌項目的信任。
已有研究發現,信任會顯著正向影響承諾[17]。因此本研究認為眾籌項目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會使投資人對籌資者的承諾有正向的影響,當投資人認為籌資者有能力處理問題、有良好的道德、會幫助其他人回答或解決問題以及該提案能夠符合投資人之需求時,能夠使投資人幫助籌資者,投資人愿意與籌資者保持關系,并且加強之間的關系。同時,Hong等學者[29]研究消費者線上購物的情境時發現,信任是行為意愿的重要因素并且呈現強力的正向影響關系。綜合上述學者之前的研究發現,信任對于行為意愿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力,因此本研究認為眾籌項目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會對投資人參與度有正向的影響,當投資人認為籌資者有能力處理問題、有良好的道德、會幫助其他人回答或解決問題以及該提案能夠符合投資人之需求時,投資人的投資可能性是很高的。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兩條假設:
H5: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會正向影響對籌資者的承諾。
H6: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會正向影響對眾籌項目的參與度。
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籌資者的承諾會正向影響投資人的參與度。承諾是想要維持一個有價值關系的一種持續性渴望,也是一種情感聯結[30]。姚唐等[31]引入心理學中的組織承諾機制,并將員工忠誠區分為態度和行為忠誠,探討員工信任、員工滿意和組織承諾對服務員工忠誠度的遞推影響作用。實證研究發現,員工滿意、員工信任通過組織承諾影響員工態度忠誠,最終影響員工行為忠誠。徐彪等[32]針對“顧客滿意悖論”現象,引入心理學中的承諾機制,探討了顧客滿意、顧客信任和顧客承諾對品牌忠誠度的遞推影響作用。研究發現,顧客滿意、顧客信任不僅對品牌忠誠有直接的影響,還通過顧客承諾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品牌忠誠。皇甫剛等[33]也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了承諾到忠誠的影響效應。因此本研究認為眾籌項目投資人對籌資者承諾會使投資人對計劃提案的參與度有正向的影響,當投資人認為籌資者需要幫助時會投入更多資源幫忙,或是投資人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籌資者繼續發展和強化雙方之間的關系時,投資人的投資可能性會更高。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7:眾籌活動中,投資人對眾籌籌資者的承諾會正向影響對眾籌項目的參與度。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自于通過問卷星平臺收集的問卷數據,包括登陸網站直接填寫和通過手機微信填寫兩種方式。經過試調查及修正問卷內容后,調查問卷正式在網絡中進行發布,發布問卷時明確告知問卷填寫者本次調查是一項學術性研究,個人信息會得到嚴格保密,以消除被調查對象的疑慮,問卷填完全部自動回收,研究共回收問卷550份。研究對回收來的550份問卷按照以下步驟進行了篩選:(1)剔除問卷填答有明顯錯誤的問卷(82份,14.91%);(2)剔除問卷填答時選擇某一數字(如4)比例超過70%的問卷(45份,8.18%);(3)剔除沒有眾籌參與行為的問卷(39份,7.09%)。經過以上3步的篩選后,研究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84份,有效回收率為69.82%。有效問卷中,通過手機微信填寫的問卷數為328,所占百分比為85.42%。通過問卷星網站平臺直接填寫的問卷數為56,所占百分比為14.58%。問卷填寫對象來自的區域涵蓋了全國各個地區。
(二)研究模型與研究量表

圖1 本研究理論模型圖
(一)變量測量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的主體框架中,“感知利益”、“知覺風險”、“平臺聲譽”、“信任傾向”、“信任”、“承諾”及“參與度”七個變量都采用李克特7點量表測量,共包含41個測量問項,對上述測量問項展開描述性統計分析,考察指標包括均值、標準差、偏度和峰度等。分析顯示,測量問項的偏度值近似都分布在-1與+1的取值范圍內,峰度值也都在-3與+3的范圍之內,近似符合正態分布,可以進行后續分析。
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各量表的信度都在0.8以上,且問卷整體信度值達到0.974,建構信度值(CR)均高于最低臨界水平0.70,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表1)。探索性分析結果表明,本研究所有測項的KMO值為0.969,Bartlett球形檢定顯著度小于0.001。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從所有測項中共提煉出7個公因子,解釋方差比例共達到74.61%。研究隨后對問項進行了梳理和篩選,首先將因子載荷小于0.4的測項刪除,然后將因子載荷橫跨多個公因子的測項也刪除,并再次進行旋轉,之后獲得了更為精簡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诰喓蟮奶剿餍砸蜃臃治鼋Y果,本研究繼續展開了驗證性因子分析,以驗證量表數據的收斂效度,各量表的因子載荷、標準誤、t值及解釋變異量如表1所示。
CFA模型擬合程度較好(χ2/df:2.33;GFI:0.90;CFI:0.97;RMSEA:0.052,表2),各量表的平均提煉方差(AVE)均大于0.5,表明本研究的各個量表都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除上述收斂效度外,我們還進行了區別效度檢驗。如表2所示,各量表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該量表與其他量表的相關系數,說明本研究的潛變量之間存在本質差異。

表1 量表的因子載荷、標準誤、t值、CR值一覽表
***p<0.001

表2 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檢驗:相關系數矩陣與(AVE)的平方根
注:加粗的數字為AVE的平方根,對角線下方是各潛在變量的相關系數。
(二)假設檢驗
本研究運用AMOS18.0版本軟件檢驗假設,檢驗過程借鑒黃熾森[34]的做法。模型擬合指標(χ2/df =2.63,GFI=0.88,CFI=0.96,RMSEA=0.057)均達到了較好的水平。模型運算的結果見圖2。

圖2 本研究模型運算結果圖
如圖2所示,感知利益在1%的顯著水平上對信任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β=0.143,p<0.01),表明眾籌投資人從籌資者與眾籌平臺感知的利益越多,彼此間的信任程度也越高,假設1獲得支持;知覺風險在5%的顯著水平上對信任存在著顯著的負向影響(β=-0.065,p<0.05),表明知覺風險越高,投資人與籌資者之間的信任程度越低,假設2獲得支持;平臺聲譽在0.1%的顯著水平上對信任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β=0.342,p<0.001),表明平臺聲譽越高,投資人也更容易形成對籌資者的信任,假設3獲得支持;信任傾向在0.1%的顯著水平上對信任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β=0.425,p<0.001),表明投資人如果具有較高的信任傾向,就更容易對籌資者形成信任感覺,假設4獲得支持。可以看出,平臺聲譽和信任傾向在影響信任時作用更強,說明加強平臺建設與關注個體差異在眾籌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信任在0.1%的顯著水平上對眾籌項目的參與度發揮著顯著正向的直接影響(β=0.408,p<0.001),假設6獲得支持;也在0.1%的顯著水平上對籌資者與投資人之間的承諾發揮著顯著正向的直接影響(β=0.471,p<0.001),假設5獲得支持;承諾則在5%的顯著水平上對眾籌項目的參與度發揮著顯著的正向影響(β=0.033,p<0.05),假設7獲得支持。在此基礎上,本研究依托AMOS18.0版本軟件輸出的結果,將各變量對眾籌參與度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與總效應呈現為表3的形式。如表3所示,感知利益、知覺風險、平臺聲譽和信任傾向四變量通過信任與承諾作用于眾籌參與度,信任和承諾在其中發揮了完全中介效應。信任通過承諾作用于眾籌參與度,承諾在其中發揮了部分中介效應。

表3 變量對參與度影響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與總效應(標準化絕對值)
(一)研究結論
(二)學校氛圍缺乏。在我國開始提倡“素質教育”至今,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學校教育依然難以越出“應試教育”的藩籬?!暗掠弊鳛樗刭|教育的主要內容,并未體現出它的核心意義與重要地位。在“重分數、輕德育”的大背景下,作為德育載體的傳統文化不受重視幾乎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學校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陣地,高中生傳統文化素養的缺失與學校大環境不無關系。巨大的升學壓力使得學生不僅要在學校面對書山題海,在課余時間還要繼續面臨種種補課補習,一些學校也會通過縮減體育、音樂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高中理科班文史課程不受重視,也是學校對傳統文化素養培育造成的掣肘。
本研究基于創新發展的大環境,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融入社會性研究視角,提出了研究模型,并獲得了實證分析的支持。研究發現,感知利益、知覺風險、平臺聲譽、信任傾向四者均顯著影響著眾籌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并經由信任和承諾的中介效應最終作用于參與度。其中,平臺聲譽和信任傾向的影響程度相對較高。信任接下來一方面直接顯著正向影響著眾籌參與度,另一方面又通過承諾的部分中介效應間接顯著影響著眾籌參與度。至此,創新發展環境下眾籌參與度的影響機理得以完整地表述,并能被用來指導我國當前眾籌活動參與度的提升,進而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助推國民經濟的創新發展。
(二)相應對策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就創新發展環境下如何提升眾籌參與度給出以下相應對策。
第一,強化眾籌平臺自身功能建設,增強社會聲譽。
當前,我國已經涌現出以淘寶眾籌、京東眾籌、眾籌網、蘇寧眾籌、人人天使、聚米金融、淘夢網、創客星球、人人投、追夢網為代表的優秀眾籌平臺,但仍有大量眾籌平臺在環境建設上有缺欠,使得眾籌投資人的體驗感與安全感缺乏,平臺的社會聲譽欠佳。其中,如何使籌資者與眾籌投資人保持安全穩定的人際互動,是一個亟待突破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建議眾籌平臺在環境構建時應當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能夠使投資人感受到與籌資者的互動是即時的;(2)能夠使投資人感受到與籌資者的互動是準確的;(3)能夠使投資人感受到與籌資者的互動是充足的;(4)能夠使投資人感受到與籌資者的互動是完整的;(5)能夠使投資人感受到與籌資者的互動是可靠的。
第二,基于準確的市場定位提升感知利益,降低知覺風險。
眾籌項目籌資者在尋求投資人之前,首先應當明確產品的市場定位,從屬性定位、功能定位、價值定位三方面尋找到自身項目與已有項目的顯著差異;然后基于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從中樞路徑及邊緣路徑兩方面闡述自身的市場定位:中樞路徑的信息傳導側重眾籌項目的屬性差異與功能性訴求,邊緣路徑的信息傳導側重眾籌項目的價值訴求;最后借助整合性營銷溝通,多管齊下,準確地傳播這一市場定位,獲得目標受眾——特定群體眾籌投資人的心理認同。眾籌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對籌資者提供足夠的幫助,一方面為雙方創造條件互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將兩類人群進行更為精確的匹配,提升眾籌工作的效率。
第三,提升眾籌投資人對籌資者的信任和承諾。
眾籌活動基于互聯網而開展,而互聯網當前呈現出的信任和承諾水平仍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為了解決信任與承諾的難題,提升眾籌參與度,建議在今后的眾籌活動中應該一方面加強人際鏈接的強度,通過強化信任關系來提升眾籌參與群體的承諾基礎。另一方面需要眾籌平臺構建資金監管的第三方保障機制,在眾籌活動進行過程中確保流入資金的安全,同時在出現較大風險時能夠控制流出資金的動向,堅定地保障投資人的權益。此外,整體經濟社會環境更應該加強法治建設,給予眾籌投資人足夠的制度保障,增加籌資者在發生破壞信任和承諾的行為后的違約成本。
綜上所述,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眾籌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本研究針對當前眾籌參與度的現實意義,基于實證分析給出了自己的對策建議。這一對策建議能夠被用來服務于以眾創空間、眾包空間、眾扶空間為代表的創業活動對資金的需求,從而更好地降低籌資門檻,減少交易成本,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國民經濟價值。
[1] 李淑娟. 信息技術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5(2):138-145.
[2]黃健青,陳歡,李大夜. 基于顧客價值視角的眾籌項目成功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5(6):116-127.
[3]黃玲,周勤,岳中剛. 眾籌平臺的雙邊市場性質與競爭策略:分析框架及研究進展[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11):15-24.
[4]黃玲,周勤. 創意眾籌的異質性融資激勵與自反饋機制設計研究——以“點名時間”為例[J]. 中國工業經濟,2014(7):135-147.
[5]郭佳德. 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眾籌市場系統性研究[J]. 中國集體經濟,2015(31):80-81.
[6]劉釩,甘義祥,李光. 科研眾籌模式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1):8-12.
[7]鄭海超,黃宇夢,王濤,等. 創新項目股權眾籌融資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5(1):130-138.
[8]吳喜雁,周建波. 大眾參與眾籌投資決策影響因素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4):12-16.
[9] 牛燕,劉俊霞,付莉. 股權眾籌普通投資人吸引機制研究[J]. 商業經濟研究,2015(34):93-94.
[10]Johnson M W, Christensen C M, Kagermannh H.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86(12):50-59.
[11]孟韜, 張黎明, 董大海. 眾籌的發展及其商業模式研究[J]. 管理現代化,2014(2):50-53.
[12]Chiu C M, Liang T P, Turban E.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rowdsourcing and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4, 65: 1-2.
[13]Colgren D. The rise of crowdfunding: Social media, big data, cloud technologies [J]. Strategic Finance. 2014,96(4):56-57.
[14]陶曉波,楊學成,許研. 社會化商務研究述評與展望[J]. 管理評論,2015(11):75-85.
[15]徐晨飛,陳珂祺. 眾籌網站用戶參與度影響因素研究——以“眾籌網”為例[J]. 情報雜志, 2015(11):175-182.
[16]Wu C, Wilkes R.Durable Power and Generalized Trust in Everyday Social Exchang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6,2.
[17]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3):20-38.
[18]吳元元. 信息基礎、聲譽機制與執法優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視野[J]. 中國社會科學,2012(6):115-133+207-208.
[19]鄭志剛,丁冬,汪昌云. 媒體的負面報道、經理人聲譽與企業業績改善——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 金融研究,2011(12):163-176.
[20]王霞,徐曉東,王宸. 公共壓力、社會聲譽、內部治理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 南開管理評論,2013(2):82-91.
[21]陶曉波. 網絡環境下消費者信任影響因素研究——以產品類型為調節變量[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51-56.
[22]Sargeant A, Ford J B, West D C. Perceptual determinants of nonprofit giv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2):155-165.
[23]Kuo Y F, Feng L H. Relationships among community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benefits, community commitment, and oppositional brand loyalty in online brand communit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3, 33(6):948-962.
[24]張童. 現代服務業顧客參與服務創新機制研究——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視角[J]. 財經問題研究,2013(9):14-20.
[25]程培堽,殷志揚. 風險知覺、風險偏好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應——以瘦肉精事件為例[J]. 管理評論,2012(12):128-136+173.
[26]鄭宏明. 信任傾向與主觀參照對網上購物意向的影響[J]. 社會心理科學, 2007(Z2):1-2.
[27]徐芬,蔡維香,馬鳳玲,等. 面孔信任評價及其與信任傾向的關系[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3, 11(4):433-439.
[28]徐芬,何振芬,馬鳳玲,等. 大學生信任傾向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個體差異的視角[J]. 應用心理學, 2013, 19(2):136-145.
[29]Hong I B, Cha H 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nsumer trust in an online merchant in predicting purchase inten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3, 33(33): 927-939.
[30]Moorman C, Zaltman G. Factors Affecting Trust in Market Research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1):81-101.
[31]姚唐,黃文波,范秀成. 基于組織承諾機制的服務業員工忠誠度研究[J]. 管理世界,2008(5):102-114+123.
[32]徐彪,李心丹,張珣. 基于顧客承諾的IT業品牌忠誠形成機制研究[J]. 管理學報,2011(11):1675-1681.
[33]皇甫剛,姜定宇,張崗英. 從組織承諾到組織忠誠:華人組織忠誠的概念內涵與結構[J]. 心理科學進展,2013(4):711-720.
[34]黃熾森. 研究方法入門:組織行為及人力資源的應用[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本文責編:辛城)
How to Increase Participation of Crowdfunding Oriented to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TAO Xiao-b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CUT, Beijing 100144, China)
Crowdfunding has a bright future in China, how to improve its participation is a key issu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empirically test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participation in crowdfunding. Results show that perceived benefit, perceived risk, platform reputation and trust tendency all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rust. Trust then influences commitment, and then influences investment intention significantly.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this research lie in the view of social commerce, which provide us a full and deep analysis structur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included the need to build a more suitable environment to make sure the investors and the funders c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etter, and own the same value system as wel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rowdfunding; particip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2015-12-09
2016-04-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202136);北方工業大學優勢(建設)學科項目(編號XN081);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青年拔尖個人項目。
陶曉波(1981-),男,重慶云陽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網絡環境下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
F204
A
1002-9753(2016)09-0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