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小英 趙梅菊 王斯斯 趙勇帥
丹心熱血育桃李,矢志不渝獻特教
——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名譽理事長樸永馨
● 江小英 趙梅菊 王斯斯 趙勇帥
人物小傳
樸永馨,男,1936年6月27日出生,遼寧沈陽人,中共黨員。1955年北京四中高中畢業后,被推薦并考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1956年8月被派往蘇聯學習特殊教育,1961年以全優成績畢業于國立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今為莫斯科市立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回國后先后在北京市第二、第四聾校從事耳聾和智障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1979年底調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建立中國大陸第一個特殊教育研究室、第一個特殊教育專業和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創辦特殊教育雜志《特殊教育研究》并任主編。主要譯、編、著有《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學》《聾童教育概論》《缺陷兒童心理》等。

風雨滄桑人古稀,融入特教半世紀,做人做事靠培養,回報社會探規律。
特教高校辟陣地,學科育人新領域,實踐講課書刊會,入港澳臺進國際。
些微工作成過去,向前諸事多且急,唯物辯證有所悟,綿薄之力再奮蹄。
未來工作仍艱巨,參照別人靠自己,中國特教中國色,后來諸君齊努力。
——樸永馨
2016年是樸永馨教授80歲生辰暨從事特殊教育60周年。作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派到蘇聯學習特殊教育(最早的兩名留學歸國)人員之一,他親歷和見證了新中國特殊教育發展。30年前,他在北京師范大學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特殊教育專業,成為我國高等特殊教育事業的開創者和領路人。樸永馨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特殊教育本土化建設,在我國特殊教育領域贏得了崇高地位。
1936年6月27日,樸永馨出生在北平崇文門外一個胡同大院里。1955年從北京四中高中畢業后,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一年之后,被派往國立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現為莫斯科市立師范大學)學習“缺陷學”(盲聾啞教育)專業,開始了長達5年的留蘇學習生涯。
當時,蘇聯只有兩個學校有特殊教育專業:一是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的赫爾岑師范大學,分三個專業方向——聾教育、盲教育和語言矯治;另一個就是樸永馨所在的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分聾教育、智障教育和語言矯治三個專業方向。樸永馨學的是弱智教育專業,同批學員銀春銘學的是聾教育專業。兩人都希望多學一些專業知識,調整學習計劃,刪掉不必學的課程,如高等數學,增加他們想學的,如盲教育。最后,由中國大使館出面跟學校談,同意了他們的申請,將原有學習計劃里的高等數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等課程刪掉,保留蘇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相關課程,同時增加盲教育內容。盲教育課程的老師給兩人單獨開課,每個禮拜一次。

樸永馨和銀春銘在學校宿舍里研討學習 攝影 特愫
幾年下來,在莫斯科的專業課程學得差不多了,系主任為樸永馨和銀春銘爭取到了去赫爾岑師范大學學習的機會,向那里的盲教育專家請教,并在盲校里實習,前后一共待了兩個月的時間。這樣他們倆又都學習了盲教育專業,弱智教育和聾教育專業兩人各學一個。還有一個語言矯治專業,樸永馨也想學。特別是在熟悉學校課程的基礎上,他要求多聽一點課,多學一點,系里同意了他的請求。語言矯治的內容有點復雜,特別是實習時,樸永馨作為一個中國人矯正俄國人的語言是很困難的,所以他想了個辦法:自己的俄語發音并不是每個都很標準,就讓語言矯治專業的同學來矯治自己,以此作為實習內容。在矯治發音過程中,樸永馨也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了矯治的方法、過程、器具等。
蘇聯重視師范生的實踐,常常會安排各種與孩子接觸的機會,實習一般低年級和高年級各有一次。留蘇期間,樸永馨在列寧格勒盲校、莫斯科聾校和第77輔助學校都實習過,給班主任老師做過助教,通過實踐了解蘇聯特殊教育狀況。當得知莫斯科盲校有一個老師發明了一套盲人制圖器具,寫了一本介紹盲人學制圖的書,樸永馨專門向他學習,回國時買了一套制圖儀器。實踐和學分沒有直接關系,但當時樸永馨想的就是促使自己多學,開闊眼界,回國之后用起來。
留蘇期間,樸永馨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包括會議、社團、科研小組等,但總感覺學得不夠。大三時學校有一個年級論文征文比賽,要求學生寫一篇論文參加全校評比。剛好那時已經過了語言關,樸永馨心想自己也可以寫論文去參評。其他同學寫論文都只寫某一類型的特殊孩子,他當時同時學習了智障教育和聾教育兩個專業,想用實驗法來比較聾孩子和智障孩子認知心理的差異。后來向老師表達自己的研究設想之后,老師覺得這個選題很有意思,可以一試,這增強了樸永馨研究的興趣和信心。找資料、聯系特殊學校做調查、統計分析、撰寫成文,樸永馨把這次研究經歷作為學習中的一次練習,深入了解特殊孩子的發展情況;另外這類研究之前沒有人做過,他想也算是一個創新吧。論文寫完后,他交給學校了,沒有多想,更不敢奢望得獎。但無心插柳的一次平常練習竟然在全校的最終評比中得了二等獎!這對樸永馨在蘇聯的專業學習是一次莫大的鼓勵。
臨近回國,樸永馨想應該要為回國后的工作準備資料,作為將來我國發展特殊教育的積累和財富。當時講授智力落后兒童心理課的老師是魯賓斯坦,她自己編寫了一本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的小冊子供課堂教學使用,沒有正式出版。樸永馨覺得這本書非常好,內容通俗易懂,便在假期里著手翻譯這本書,想著后面帶回國一定有用,能讓更多國人看到。蘇聯也有一些二手書店,樸永馨平時會攢錢買書,作為特殊教育研究的參考資料。最后畢業回國時總共帶了兩大箱子書。他將這些書看得無比珍貴,即使在“文革”時期,也沒舍得扔掉一本。
1961年6月,樸永馨修完聾教育專業、盲教育專業、智障教育專業、語言矯治四個專業的全部課程后,以全優成績從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特殊教育系畢業,成為該系師生中流傳半個多世紀的一個“傳奇”。
回國后,一大批從蘇聯學成歸來的學員等待分配。樸永馨是學特殊教育的,教育部對學教育類的留學生去向有兩個安排:一個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系;另一個就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現在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面對選擇,樸永馨當時想:出國學習之前,并沒有了解過自己國家特殊教育的實際情況,更沒有參加過教學實踐,對中國特殊教育情況缺乏系統了解,更缺乏中國本土的特殊教育實踐經驗,所以就主動提出希望能夠到基層去。一起從蘇聯回來的銀春銘也是這個意思。這樣,樸永馨被分到了北京第二聾啞學校(以下簡稱“二聾”),銀春銘被分到了上海市第二聾校。當時教育部的態度是:可以先到基層去,但是國家什么時候需要他們,他們什么時候就得回來。
進入二聾以后,樸永馨成為一名普通教師,連一張辦公桌也沒有,僅有一個其他老師特意騰出來的抽屜可以使用。即使是這樣,他仍以滿腔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樸永馨最初教低年級聾生的算術應用題,這對聾生而言是最難理解的。于是,他使用蘇聯學到的“綜合分析法”進行教學,不僅教給了聾生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思維能力。那時候,樸永馨并沒有固定的教學班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語文、數學到寫字、政治等,他全部都教過。
除了教課,樸永馨還去隨堂聽課。他給自己定了一條聽課的規矩,就是聽完課一定要和講課的老師探討,從備課到教學目標,從講課過程到效果,再到他自己怎么評價這節課,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怎么完成的,在哪方面還不夠,為什么不夠等等。他會分析評價課,指出哪里好,為什么好,符合哪一條教育學原理,符合什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還指出哪里有問題,為什么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為什么不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等。
1959年開始的全國上下“大躍進”運動,這也掀起了讓青少年入學的高潮,算是教育系統內部的“躍進”。二聾順勢建立了“低能班”,招收智力障礙孩子。樸永馨就帶這個班。當時“低能班”被安排在鼓樓的“少年之家”。那里平時不開伙,但冬天要生爐子讓孩子們取暖。樸永馨早晨早早過去,把教室的火爐子先燒暖和了,再讓孩子們來上課。這里有個小插曲,他從來都沒生過煤球爐,當時班上有個學生叫李秀英,她會生火,是她教會了樸永馨怎么生煤球爐。這個事情促發了他的一些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辯證地認識和平等看待這樣的孩子?應該怎么對待他們?這些事實也教育了他,讓他真實感受到這些孩子也有他們的長處,而不是空談“人都是平等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聾校也和其他普通學校一樣,先是“停課鬧革命”,后來是“復課鬧革命”。為了學習各地聾校的經驗,北京四個聾啞學校派代表組成學習團,到南方去學習。這次去南方的經歷對樸永馨的思想影響很大,不僅開闊了眼界,還聯系到全國好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學校。在上海,樸永馨再次見到留蘇期間的同窗銀春銘。因為當時條件比較艱苦,他們就在學校的教室里用桌子拼成通鋪睡了一宿,第二天繼續參觀學校。
“文化大革命”快結束時,因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的需要,北京師范大學準備將樸永馨調入籌建專業。但當時調動工作是件麻煩的事,在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等教授及北京市第四聾啞校長等人的熱心幫助下,采取“曲線調人”的辦法,前后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把樸永馨從二聾調到四聾,最后調到北師大。當時他還作了一首打油詩來紀念此事:
辭掉主任不做官,
去掉補貼不為錢。
一心只為殘障兒,
高等院校平臺占。
1979年底,樸永馨正式調入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一個人的特殊教育研究室,開始踏上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特殊教育專業的征程。

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建校90周年合影 攝影 特愫
一個新專業的創立并不是一蹴而就,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招兵買馬,1982年樸永馨把從北京師范學院(現在的首都師范大學)畢業的顧定倩老師調過來。1987年特殊教育方向第一個碩士研究生肖非留校任教,1990年第一屆本科生錢志亮畢業后留校。根據規劃,顧老師專攻聾教育,肖老師專攻智障教育,錢老師專攻盲教育,一人一個研究方向。1981年樸永馨首次在中國高校開設的“特殊教育”選修課程,《光明日報》及日本等國報刊報道了此事。為了給將來特教專業的教學奠定基礎,樸永馨創造性地開展了全國盲聾啞學校基本情況的調查,比當時教育部的數據還要全面、詳細。1985年,特教研究室開展了全國盲聾智障兒童生理心理特點的實證調查,彌補了中國殘疾青少年身體素質調查的空白。當時經費十分有限,交通很不方便,為了保證測查結果的準確性,使用的工具要保持一致,樸永馨帶著課題組老師背著調查工具到各地去調研,過程異常艱辛。在專業建立之前,樸永馨出版了《智力落后學生心理學》《缺陷兒童心理》《聾童教育概論》等著作,在國內外公開和內部刊物發表了約五十篇文章,1981—1982年應邀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和心理卷有關特殊教育詞條的制訂工作。
在樸永馨的倡議下,北京特殊教育研究會和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會先后于1980年、1982年成立。從1980年開始的5年間,他先后到17個省市為來自除西藏外的全國28個省市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培訓人數近2000人,而所有的培訓都完全是義務的。1981年,教育部召開中等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籌備會,樸永馨負責起草中等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的教學計劃,后來成為中等特師通用的教學計劃。除此之外,樸永馨組織了一些培訓,兩個美國特教專家主動要求免費給中國教師講特殊教育,于是1986年5—6月就組織了特殊教育講習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學員主要來自全國各地聾校和師范學校,一期將近200人。
中國的對外交流在“文革”期間遭到了破壞,“文革”后才開始恢復、重建與國際組織的聯系。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出國交流的機會非常有限,但樸永馨抓住每一次與來華外國專家的交流機會,充分展示了中國特殊教育學者的專業素養和風范,因而多次受到美國、英國、意大利、以色列、挪威、韓國等國特教同行的邀請,走出國門擔負起重建與國際學術交流的重任。樸永馨一直很注重與港澳臺特教同行的聯系,他在大陸發表的特殊教育書籍、文章被介紹或轉載到港澳臺,臺灣教育雜志也幾次約請他撰寫關于大陸特殊教育的文章。1986年,他受邀在香港召開的亞洲第一屆聾教育大會上第一次用英文做報告。

北師大特殊教育專業成立20周年 攝影特愫
1986年,特殊教育專業首次出現在北京師范大學招生宣傳廣告上。第一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招收了15名,畢業后絕大多數從事特教工作,成為教學、研究或行政管理的骨干。
根據當時北京師范大學主要為中等師范學校培養專業課師資的實際情況,樸永馨為特教專業學生設置了幾門綜合性課程: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史、特殊兒童的教材教法等,還有一套基礎醫學課程,耳鼻喉、視力和神經系統等的解剖生理、病理的課程。這既跟國外高校的特殊教育專業不一樣,也跟中等師范學校不一樣。“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史”等三門特殊教育學基礎課都由樸永馨授課。他非常重視教學方式的探索,講課富有激情,理論結合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課中,他一直鼓勵學生能夠提問,最好能提出難倒他的問題。除此之外,樸永馨的教學極為注重實踐,常帶學生到福利院、盲、聾、弱智學校等特殊教育機構見習。期末考試,樸永馨很少用筆試的方式,一般讓學生獨立撰寫課程論文,或使用口試的方式。他希望通過考試方式的改革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特殊教育研究室最初沒有醫學背景的老師,樸永馨請來醫學基礎類課程的專家給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授課,這些專家當時在醫學界非常有名望,包括北京市耳鼻喉研究所鄧元誠教授、北京眼科研究所孫葆忱教授、北京醫科大學神經精神科權威許又新教授等。專家們懷著對特殊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來授課,不僅沒有課時費、交通補貼,有時反而會買禮物給學生。后來樸永馨調來有醫學專業背景的劉艷虹老師,讓她先跟著這些專家聽課,然后再獨立上課。
1988年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后,經過樸永馨的努力,研究中心形成了10個人的教師隊伍,一個人一個研究方向,從而完整建立起基礎課程。根據國際經驗,樸永馨創辦了國內第一本特殊教育雜志《特殊教育研究》并擔任主編,并請啟功先生親筆題寫刊名,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方福康都為《特殊教育研究》雜志創刊號寫賀詞,由此特殊教育領域有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特殊教育研究》1992年5月出版第1期,一直到2002年,總共堅持11年,共出版44期雜志。1995年,樸永馨主編的《特殊教育學》出版,這是一套教育學叢書中的一本,也是國內出版的第一本《特殊教育學》,后來獲得華東及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十年后,該書仍在出版,充分反映了它的學術地位和價值。樸永馨在書中提出根據多年理論和實踐總結出來的四個基本觀點,即首先特殊兒童是兒童,是有缺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對殘疾兒童的特殊性要具體分析;要從發展的觀點看殘疾,認識功能損害補償和康復的可能性;教育條件和后天環境在殘疾兒童的發展中起重大作用。1996年,歷時三年,樸永馨邀請國內特教專家共同參與編寫國內第一本《特殊教育辭典》,反映國內外特殊教育方面的新成果、新動態,熔古今中外于一爐。該辭典不僅在大陸地區,在美國、日本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他始終堅持博采眾長的觀點,參與組織了北京國際特殊教育會議、中美特殊教育研討會等一系列頗具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并先后邀請柯克、雷諾、阿格涅祥等國際知名特殊教育專家到北師大講學,同時多次訪問俄羅斯、美國、以色列、韓國等國家,加強與國際特殊教育的學術交流。

主持2014年全國特教年會學生論壇 攝影 特愫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1996年樸永馨雖然退休了,但是一直牽掛著國內特殊教育的發展,希望能夠發揮余熱,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在他的努力下,2005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會成立,成為高等院校特教專業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群眾性學術研究組織,研究會所舉辦的年會成為特教學者之間對話交流的盛會。他一直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學術會議,不僅倡議年會開設了學生論壇,還親自擔任主持。他支持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建設,不辭辛苦到全國各地講學,還援助民辦特殊教育機構的發展,他希望國內特殊教育的隊伍能夠不斷壯大。他身體力行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教育,希望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教育,進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退休多年來,他仍堅持著書立說,著有30萬字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兩度修訂《特殊教育辭典》,翻譯《特殊教育學》。八十高齡的他仍為搭建中國與俄羅斯特殊教育之間的橋梁而奔忙,希望后輩學者們能夠博采眾長,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
在2016年北京融合教育發展研討會上,圍繞當今世界范圍內融合教育發展趨勢這一話題,耄耋之年的樸永馨站上講臺,殷切希望后來人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我國融合教育的發展。他認為,隔離還是融合,要從國情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采取最適合的方式。另外,我國融合教育起步較早,取得了很多本土化經驗,要善于從理論上總結和提煉,形成自己的理論,并將之推廣出去。樸永馨一生所做的,就是期盼中國的特殊教育不斷發展壯大,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