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移動終端支持下的教學策略選擇
——以聾校地理教學《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一課為例
●朱峰
教學策略的有效應用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三段八維度”是聾校在移動學習終端支持下,針對聾生思維發展滯后、信息獲取低效、言語表達不暢、個體差異較大等問題提出的教學策略。合理運用“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有助于發揮聾生學習主體性,使之在學習過程中勇于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最終提高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最終使聾生的學習更高效、更主動、更個性。
“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聾校;地理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南京市聾人學校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師資狀況等,在重點研究聾生身心發展以及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適合聾校課堂教學的“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落實國家特殊教育發展的新標準,促進聾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一)“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的定義
“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是在移動學習終端支持下的一種復合型教學策略。它主要依據新課改對課堂教學模式提出的新要求,針對聾生思維發展滯后、信息獲取低效、言語表達不暢、個體差異較大等提出的教學策略。其中,“三段”是對課堂教學全過程的劃分,主要包括課前預學、課中精學、課后拓學三個學習階段;“八維度”是指八種相對獨立的教學策略,包括學案導學、點撥精學、合作共學、測評固學、在線輔學、分層個學、探究創學、微課助學。該教學策略要求聾校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依據聾生學習特點及存在問題,在某一教學環節恰當選擇某一教學策略或將教學策略進行有機組合,從而切實有效地解決聾生的學習問題,創造最少受限的教學環境。
(二)“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的特征
1.以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為宗旨
在傳統的聾校課堂教學中,聾生由于聽力受損,導致信息獲取受阻,思維發展滯后,理解能力欠缺。因此,教師為確保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偏向于以知識的單向傳授為主,聾生的學習主體性難以得到保證。與之相對,“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的運用則是以充分調動聾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為宗旨。它要求教師依據聾生的學習特點、所教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所處環節的內在需求等,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在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挖掘聾生的學習潛能,使之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各環節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因此,“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尊重主體性,更偏向于產生式教學策略。
2.以有效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為基礎
“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并不是固定化一的教學策略,而是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復合型教學策略。它要求教師因生制宜、因課制宜、因學制宜,在八種教學策略中選擇、搭配、重組、創新,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形態,以滿足聾生的學習需求。
3.以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機組合為目標

圖1 “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
傳統的教學策略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對于聾生而言,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學習并不能滿足學習發展的需要,不能彌補其與同齡健聽學生之間的發展差異。為了盡可能地給予聾生發展補償,更有效地指導聾生學習,聾校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由課中向課前和課后延伸,從而形成一個由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有機組合的教學整體。因此,“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課前和課后激勵聾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最終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4.以移動教學終端的有效運用為手段
“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需要移動教學終端的輔助與支持。移動教學終端兼具了媒體的多樣性、移動的靈活性、交互的方便性等特點,但它絕不是課堂教學中其他媒體的簡單替代。移動教學終端一方面為聾生個性化的學習、探究性的學習與創新性的學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終端的可移動性恰恰有效地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為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整合,將學習活動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對“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進行了多次探究、嘗試,并圍繞這一教學策略開設過《世界的氣候》《人口與人種》《歐洲西部》《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河流》《長江的開發與治理》《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等多節公開課。通過實踐,筆者發現“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有利于聾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對聾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合作探究力的培養以及創新實踐能力的激發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圖2 “三段八維度”的具體運用
(一)運用教學策略開發“最近發展區”,讓聾生學習更高效
課前學習的基礎實際上就是聾生的“原有知識區”,課內學習的基礎則是聾生的“最近發展區”。[1]以公開課《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為例,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內容設置的根本依據。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運用降水量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的變化特點。”由此可見,“運用降水量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也是聾生應該學會的地理技能。
高一階段的聾生具備了一定的數理邏輯思維,對于數字與圖形之間的轉換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認識,因此,對于“繪制降水量柱狀圖”這一課標要求,可以通過課前自主學習達到。鑒于此,筆者選擇了“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中的“微課助學”策略、“學案導學”策略、“合作共學”策略,在課前制作了微課《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并上傳至學校“多媒體資源”應用程序。聾生課前利用該程序反復觀看微課,并小組合作,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應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并將其傳送到學校“校園互動空間”,教師和同一年級其他聾生可以相互點評,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繪制降水量柱狀圖的技能。
在課前恰當運用微課助學、學案導學等教學策略,有助于充分利用聾生的“原有知識區”,在課前鞏固好繪圖技能,在課堂上充分開發“最近發展區”,從而確保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
(二)運用教學策略創設生活化情境,讓聾生學習更主動

圖3 APP“校園互動空間”
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學生求知、探索,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力。[2]
在精學環節,筆者首先采用“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中的“探究創學”策略,結合自身旅游經歷,在播放完導入視頻后,創設了一個情境探究性問題:為什么新加坡市區建筑物大都通過廊道相連,引發聾生思考建筑物特點的成因,進而導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筆者采用“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中的“點撥精學”策略,首先以熟悉城市的年內降水特點,即以南京的年內降水特點為例,引領聾生分析歸納降水類型特點的方法。之后再采用“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中的“合作共學”“學案導學”策略,通過小組合作,讓聾生仿照南京年內降水特點的分析方法,在互相探討、啟發和合作中分析新加坡、雅典、利雅得、倫敦等四個城市的年內降水類型特點,按照要求寫在學案上,再借助“互動課堂”程序將探究結果上傳,并以師生共同評議的方式,評點各小組的學習成果。經過“示例—仿效—探究—評議”的學習流程,讓聾生順利掌握“分析降水類型特點方法”的技能。最后,再回到先前的情景導入問題,啟發聾生根據新加坡降水量柱狀圖分析當地的年內降水特點,說明降水對當地建筑物的影響,從而順利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運用教學策略鞏固課堂教學成果,讓聾生的學習更具個性
在本節課課堂教學完成后,筆者采用了“三段八維度”策略中的“測評固學”和“在線輔學”策略,利用軟件“作業盒子”向聾生推送與本節課相關的練習。“作業盒子”是一款基于日常作業的師生互動應用程序,通過作業場景和互聯網,連接老師與學生,記錄作業數據。在生成學生知識圖譜的基礎上,為師生匹配個性化題目,幫助教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改善學生薄弱知識環節。[3]通過“作業盒子”,可以很快發現每道題的正確率及每個聾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對于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通過“作業盒子”的聊天平臺進行在線輔導;對于作業完成情況不理想的聾生,適當降低題目難度,選擇一些適合他們能力的題目進行鞏固練習、講解,從而達到分層教學、個性學習的目的。
另外,通過學校研發的“南京聾校圖書館”“校園互動空間”等應用程序,筆者還可以為聾生推送與本節課相關的課外閱讀《世界的雨極和旱季》,指導聾生有效閱讀,并將讀后感發表在“校園互動空間”上。
經過課堂教學實踐證明,“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的合理運用具有以下效用:增強了探究與合作的體驗,有助于聾生學科知識的內化;創設了互動與思考的情境,有助于聾生學科思維的形成;拓展了開放與生成的空間,有助于聾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促進了及時與準確的反饋,有助于聾生模糊認知的糾偏。“三段八維度”教學策略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及時代發展要求,有助于聾校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聾生主動高效地學習,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以移動學習為核心的中小學教學模式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B-a/2013/02/053。
[1]王公月,程穩.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與反思[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2):29.
[2]姜菲.初中地理情境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8):38.
[3]司則.作業盒子:讓作業更輕松[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0):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聾人學校,210007)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