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松梅 朱振云 梁秋勇
普校融合教育的創新實踐
——北京市朝陽區新源西里小學的探索
● 梁松梅 朱振云 梁秋勇
基于對教育核心內涵的深入理解和對教育平等理想的不懈追求,北京市朝陽區新源西里小學創新辦學管理模式、創生融合教育學校文化、彈性安置特殊兒童、實現融合教師專業化匹配、完善學生個性化支持系統,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融合教育;資源教室;支持服務
北京市朝陽區新源西里小學本著追求教育平等、接納差異、尊重差異、以人為本、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打破傳統辦學管理模式、創生融合教育學校文化、彈性安置特殊兒童、實現融合教師專業化匹配、完善學生個性化支持系統,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新源西里小學1983年建校,1984年設立特教班,開始招收特殊兒童,2003年9月建立資源教室,33年來學校成為集普通班、特教班、資源教室于一體的融合教育學校。學校里既有普通小學教育1—6年級,又有特殊教育1—9年級,兩種教育形態并存。學校實行普教、特教一元化管理,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以資源教室為紐帶的融合教育學校管理模式:兩室(校長室、資源教室)三處(德育處、特教處、普教處),普通班、特教班、資源教室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資源教室在融合教育工作中處于整合各部門工作的關鍵位置,各部門根據學校融合教育工作計劃制訂相應的工作計劃,資源教室將各部門工作中涉及的融合教育工作計劃整合并落實措施。

普特教一元化管理使普教和特教互為資源,進行統籌、協調,專業、技術兼容匹配,進而學校融合教育所需的專業和技術更加完備,資源更加豐富,滿足特殊兒童的發展需求更加高效,為特殊兒童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的支持和保障更加有利。
實施融合教育的學校需要營造、創建一種積極的學校文化。基于此,新源西里小學在33年的融合教育實踐中,一直致力于塑造學校精神文化,最終實現學校教育思想內涵的深化擴大。“權利、博愛、共進、規范、可持續”5項精神內涵是西里人融合教育事業的價值核心所在。權利,從人性的角度看,個性化支持的融合教育尊重個體的權利,相信個體在適當的支持下能夠變不能為能;博愛,從群體角度看,個性化支持的融合教育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共進,從個體角度看,個體以被支持和提供支持的角色參與到個性化支持的融合教育中,注重全員參與、合作,并在其中受益;規范,從支持的程序看,個性化支持的融合教育是系統、完整、細微的支持體系,需要規范來保障;可持續,從個性化支持的融合教育目的看,體現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個體發展的可持續的文化內涵。隨著西里人精神內涵的不斷發散,學校教育思想內涵實現了從接納到支持,從特殊需要到需要,從特殊兒童、特殊需要兒童到兒童,從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到教育,從滿足需求到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從兒童、家長到進入學校的每一個人的不斷深化擴大。
有效的融合學校文化充分發揮了導向作用,從校風、班風等方面營造了平等、接納、悅納、包容的氛圍。從主題活動、常規活動、社團建設等方面搭建了適合普特兒童融合的平臺。融合教育文化氛圍給人的感覺是人人都是受歡迎的,使師生員工對學校產生一種心理歸屬感,從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更加增強了身在其中的每個成員原本已經感受到的“認同感”。
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學校文化有四個方面特征。第一,富有支持性的環境,這是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文化方面的特征。第二,領導要有愿景,這是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管理文化方面的特征。第三,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懷有高期望,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這是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師生交往方面的人際關系特征。第四,積極的同伴交往關系,這是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學生同輩群體之間交往的人際關系特征。
融合教育推行的關鍵是學生和教師。學生成長的快樂基石在于有適合的目標、可參與的動機、可參與的活動、班級歸屬感、理解和遵守規則、社交和溝通技巧、學習技能、特殊問題的解決、休閑方法、有朋友、穩定的情緒等。
基于學生的需求,教師需要開展班級建設、調整班級教學、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教授溝通技巧、指導家庭輔導、解決特殊問題、掌握特殊教育理念方法、指導普教和特教學生建立伙伴關系等方面工作。為此,學校精心打造德育團隊、教學團隊、資源教室支持團隊三支專業化教師隊伍,做了營造好氛圍、上好集體課、做好個別支持三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德育團隊承擔著營造氛圍的工作。他們要研究融合班級如何管理、普特學生怎樣建立伙伴關系、設計開展什么樣的社團活動供所有學生參與,他們需要研究解決的是怎樣讓學生形成參與和共進意識,并學會方法。教學團隊承擔著上好集體課的工作。他們要研究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又怎樣在同一堂課上落實,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將課上所學應用于生活;他們需要研究解決的是怎樣讓所有學生都擁有體會和收獲的學習過程。資源教室團隊承擔著做好個別支持的工作。他們要安置好每一名特殊兒童,為他們制訂個別化支持計劃,與家長聯系、溝通,他們的研究重點是如何給學生做好參與和體驗的準備與基礎。
要使學校融合教育發揮最大的效能,需要學校這三支團隊共同參與。為了加強這三支團隊的融合,學校在干部和教師兩個層面作了兩項嘗試。在干部層面,建立行政業務協商機制,三支團隊的主管共同研究每一件工作,在業務角度共同決定,在行政角度分頭執行。比如工作計劃,首先大家以業務人員的角色共同商討計劃的合理性,然后再以行政人員的角色分頭推進和落實計劃。兩位普教、特教教學干部實行跨專業參與普教、特教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在教師層面,打破普教和特教的專業界限,普教、特教教師相互兼課。
同時,學校為教師提供技術、心理、環境、時間、待遇5方面支持。技術支持,讓教師明確“做什么,怎么做”,如班級經營、教學活動以及相應培訓;心理支持,讓教師明白“可以做,有人陪”,如教師成長伙伴和團隊活動開展;環境支持,讓教師懂得“大家做,做順利”,如從校長到工友、從教師到學生、從家長到志愿者團隊乃至進入學校的每個人,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做著各自的努力;時間支持,讓教師覺得“有時間,能思考”,如在工作量和時間安排上要做適當的考慮;待遇支持,讓教師感受到“認可多,機會多”,如在培訓、展示活動獲得機會上傾斜,在情感上得到尊重和認可。
兩種嘗試使普教和特教兩種教育形態實現了深度融合,二者互為優勢,相互補充,教師經常可以與同事就工作方面的事情進行專業對話,分享看法、知識和技術,協作解決融合課堂問題,使大家更客觀地看待融合教育工作,同時專業能力也得到提升。
新源西里小學三位一體的融合教師團隊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征。其一,“協作”,團隊專門就學生的個別化需要,做出一系列決策,這是新源西里小學三位一體融合教育團隊的關系特征。其二,“合力”,團隊中的每一名成員,為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提供適合其平等參與學習和教育活動的多種支持,這是新源西里小學三位一體融合教育團隊的行為特征。
在開展融合教育的過程中,新源西里小學根據學生的適應性和能力,為學生提供了4種安置形式。
他們有的全天在普通班或特教班上課,并參與融合活動和社團活動;有的大部分時間在普通班,輔以部分時間的資源教室的技術支持,并參與融合活動和社團活動;有的大部分時間在特教班,輔以部分時間的資源教室的技術支持,并參與融合活動和社團活動;有的大部分時間在特教班,參與普通班的部分課程,輔以部分時間的資源教室的技術支持,并參與融合活動和社團活動。
多樣化的安置形式,更有利于特殊兒童更專業的教育康復和訓練,便于參與日常融合活動,如上操、社會實踐等。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科學的彈性安置,適合在普通班學習的課程安排在普通班,適合在特教班學習的課程安排在特教班,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同時,根據個體需求,學生都能夠得到資源教室的專業支持,保證了融合教育的質量。
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的彈性安置,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適合”。根據學生情況做適合的安置,適合了學生的能力和所需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特殊學生的發展需求,既保障了專業服務品質,又有利于特殊學生在普通環境中的社會性發展。
新源西里小學普特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的支持服務體系以“特殊學生在普通教室中的生活和學習”為核心,通過“特教班的準備服務”“家庭的輔助服務”“資源教室個性服務”“學校文化的導向服務”“普通班參與服務”建立了滿足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支持服務系統”。
其一,特教班的準備服務。特教班為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提供有針對性的準備工作。其二,家庭輔助服務。家庭為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隨班就讀提供服務,包括情緒疏導、自信心建立以及交往指導。其三,資源教室個性服務。資源教室的個性化服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其四,學校文化導向服務。學校導向化服務是普特融合學校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基礎,學校文化導向包括文化背景建設和活動建設。文化背景建設從校風、班風等方面營造平等、接納、悅納、包容的氛圍。活動建設從主題活動、常規活動、社團建設等方面搭建了適合普特兒童融合的平臺。其五,普通班參與服務。普通班參與服務指教師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和隨班就讀學生個體差異,調整教學計劃,設計“適合的教學目標”“適合的學習過程”“適合的學習方式”促進所有兒童發展。
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完善的支持服務系統,為特殊兒童提供了適合其發展的教育,極大地促進了特殊兒童的發展,為特殊兒童的成功轉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新源西里小學融合教育為特殊兒童畢業后走向社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適合在普通班就讀的可以參加小升初考試;年齡較大的可以選擇職業學校;不能適應普通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可以再選擇特殊教育和托管服務。新源西里小學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用實踐探索出一套體現教育公平、公正、關愛的教育方式,總結出了普特融合教育在我國內地實施的可操作策略、路徑和方法,給特殊兒童預留了潛能開發和成長的空間。
[1]張福娟,等.特殊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華國棟.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現狀及發展趨勢[J].教育研究,2003,(2).
[3]杜曉萍.全納學校特征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8,(10).
[4]梁松梅,等.小學融合教育新模式[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10).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新源西里小學,100027)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