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姝
聚焦供給側結構改革,深入推進融合教育發展
● 徐建姝
近年來,北京市切實履行政府責任,不斷滿足殘疾兒童少年教育需求,著力從政策保障、專業支持、社會環境建設等方面,聚焦供給側結構改革,積極推進融合教育發展。
融合教育;隨班就讀;供給側
辦好特殊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朝向融合,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為尊重并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歷來重視特殊教育發展且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北京市近年來在適度擴大教育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特殊教育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推進融合教育行動為增強特殊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政策制度、專業支持、創新提效等方面加強保障,為殘疾兒童少年不斷提供更加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
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北京市始終將特殊教育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完善政策體系,保障特殊教育供給。在總結經驗、研究探索的基礎上,北京市圍繞深入推進隨班就讀工作、引領向融合教育發展,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2013年更是集中出臺3個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隨班就讀工作的意見》(京教基二〔2013〕1號)、《北京市中小學融合教育行動計劃》(京政辦函〔2013〕24號)、《北京市特殊教育辦學條件標準》(京教基二〔2013〕15號),將隨班就讀工作在規范化和專業化的基礎上向融合教育推進了一大步。
《關于進一步加強隨班就讀工作的意見》(京教基二〔2013〕1號),在1998年同類文件的基礎上做了較大幅度的修訂,同時制定了《北京市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管理辦法(試行)》和《北京市各類殘疾類別隨班就讀具體標準》,將隨班就讀對象擴展到包含自閉癥在內的7類殘疾兒童少年,進一步明確了隨班就讀工作的意義、政府責任、規范的流程及管理,并對特殊教育中心建設、資源教室建設等相應配套保障機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在全國較早提出“在接收5名及以上隨班就讀學生的學校建立資源教室或建立區域資源中心”“區縣要設立有單獨編制和管理人員的特殊教育中心”“按照每10所接收隨班就讀學生的學校配備1名巡回指導教師的標準”等保障措施,并逐步落實。
《北京市中小學融合教育行動計劃》(京政辦函〔2013〕24號)以“全面建設符合首都地位的現代化特殊教育”為目標,提出了工作原則、建設目標和重點工作安排,全面啟動了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引領工程、隨班就讀主體工程、送教上門輔助工程、學前特殊教育服務工程、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程、特殊教育社會支持工程等六大工程,實施特教學生“雙學籍”制度、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無障礙環境改造、市級示范性資源教室建設等多項措施,為融合教育深入發展創造了條件。
《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京教基二〔2013〕15號),在對特殊教育學校做出明確要求的同時,也對為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并將普通學校資源教室(中心)辦學條件列入細則研制類別。
另外,2015年,市政府將“加強殘疾人融合教育”作為折子工程,由市教委牽頭、市殘聯配合,推動融合教育工作的開展;201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實施意見》(京政發〔2016〕8號)正式印發,提出“全面建設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等目標。
自2013年以來,市教委每年投入1億元作為特殊教育專項經費,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學校和融合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僅2014—2015年市級專項就支持了200所隨班就讀學校建設示范性資源教室,并配備康復訓練設備和教學材料。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生均經費等同于特教學校學生(每年12000元),隨班就讀工作教師享有崗位補助,資源教師享有特教津貼補貼,并且近年來穩步提升。
(一)建立完善市、區、校三級融合教育行政管理體系
在市政府領導下,建立完善由教育、發展改革、民政和殘聯等部門組成的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特殊教育發展重大問題。市教委統籌制定全市特教事業發展規劃,落實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相關業務處室負責具體管理全市特教工作。各區教委全部配齊特教視導員、特教專干等專責人員。多數融合教育學校成立了融合教育領導小組。全市基本形成了責任明確、分工具體的市、區、校三級特殊教育行政管理體系,確保特殊教育組織管理常態化運行。
(二)整合優化融合教育專業支持與服務體系

北京市教委和殘聯領導與新源西里小學普特學生“過六一” 攝影周永祥
在頂層制度設計指導下,經過專業力量整合,全市已基本形成“市特教中心—區特教中心—學區資源中心—學校資源教室”四級專業支持與服務體系,為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指導和服務,市、區兩級教研部門參與指導。目前建有市級特殊教育中心1個、區級特教中心15個,普通中小學建有資源教室近400間,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中心為指導的融合教育專業支持與服務體系,在教研、科研、教師培訓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融合教育發展的重要專業力量。
根據發展形勢,積極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從功能單一的特殊教育機構發展成為輻射區域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定位于普通學校融合教育開展的專業支持者,擔負起為本轄區內普通學校殘疾學生開展評估和診斷、為普通學校資源教師提供影子培訓等工作,推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以巡回指導等方式為在普通學校就讀殘疾學生提供康復指導、問題行為干預和學業補救等服務;積極推動普通學校通過更新理念、改善環境、打破壁壘,探索符合學校實際的融合教育實踐模式,鼓勵普通學校積極探索校本化普特融合路徑,支持學校在殘疾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教育康復訓練、資源教室功能發揮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已涌現出眾多各有特色的融合教育工作先進學校。

北京市組織融合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 攝影王善峰
集中力量,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北京市中小學融合教育行動計劃》首次明確提出加強7支師資隊伍建設,即特教教師隊伍、資源教師隊伍、巡回指導教師隊伍、送教上門教師隊伍、隨班就讀教師隊伍、特教教研員隊伍和特教管理干部隊伍等建設,實施特殊教育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使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更加明晰化、專業化。市教委每年投入200余萬元開展資源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和隨班就讀工作骨干教師專業培訓,區級教委負責全員培訓。海淀、東城等區嘗試開展了隨班就讀教師和資源教師專業資格認證制度,為融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專業標準;西城、順義等區正在完善巡回指導教師制度,專兼職巡回指導教師隊伍不斷壯大,進一步支持了資源教師和隨班就讀工作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工作開展。
(一)積極推進殘疾學生的“雙學籍”制度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行“雙學籍”制度,讓殘疾學生既具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籍,也具有其戶口所在地就近的普通學校學籍,保障殘疾學生能夠以正當身份參加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活動。目前,全市共有2978名殘疾學生享有“雙學籍”,這項政策一定程度上創新了融合教育實踐模式。依托“雙學籍”管理制度,我市在殘疾學生教育轉銜問題上積極探索,初步形成覆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學段的教育轉銜機制,并嘗試開展公立教育機構與民辦教育機構之間的“轉銜”試點。
(二)不斷開發和擴充專業資源供給,為融合教育提供便利
通過無障礙環境改造、資源教室建設等方式,讓全市每一所普通中小學都具備接收殘疾學生的便利物理環境;關注殘疾學生潛能發展,開發適宜課程,如心理輔導課程、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社會適應課程等,發展殘疾學生潛能,增強他們在普通學校的歸屬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培養樂觀向上態度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依托北京市數字學校,錄制特殊教育及隨班就讀示范課,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同時與市殘聯等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合作,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融合教育學校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加強融合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研究解決融合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與深層次問題。推進開展了“北京市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建設研究”“融合教育背景下北京市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融合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研究”“特教學校雙學籍學生融合實踐研究”等課題研究,為更好推進融合教育提供了思想參考和技術支持。
(三)加大宣導力度,為融合教育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為更好地宣傳融合教育、引導學校開展好融合教育,先后開展融合教育研討會、融合教育宣傳周、融合教育現場推進月、融合教育先進學校評選等活動,走進融合教育學校教育教學現場,總結、展示、推廣融合教育優秀案例成果,對于推進全市融合教育向常態化、專業化和有質量的提升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推進融合教育是系統性的教育變革,目前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9.1%,融合教育已成為北京市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已基本形成以特教中心為指導、以特教學校為骨干、以融合教育為主體、以送教上門等形式為補充的特殊教育體系,打造了特殊教育“首善之區”。
(作者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二處處長)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