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麗
9月,深圳一個名為僑城尚寓的項目驚爆了很多人的眼球,原因是其推了一款6平米88萬元的超小戶型。在這個被戲稱的“鴿子籠”內,學習桌、多功能折疊床柜、廚房、衛生間等設施一應俱全。因為影響太大,吸引了當地主管部門的關注。此后的9月26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在官方微博上通報稱,11套6平米左右的戶型,實際在售面積12平米左右(其中1套20平米左右),超過部分占用了建筑公攤面積,涉嫌違法改建銷售,要求開發商恢復建筑原樣。而開發商宣稱全部售罄,實際僅簽約了4套,最終結局是全部解約。
雖然開發商吸睛的目的達到了,但以鬧劇收場。每到房價高漲時,小戶型就會有市場,因為總價低而會受到青睞。北京最早小戶型社區是榮豐2008,以20-30平方米的小微戶型為主,目前二手房成交單價已近8萬元。
此后,小戶型產品雖不是主流,但仍有個別項目推出。2014年,萬科在廣州推出“i時光”組團18-33平方米極小戶型。2015年,綠地集團在昆山花橋的18平方米膠囊公寓亮相。這些項目面積雖小,卻不輸功能,全靠設計出彩。在國外,更是有超小戶型的身影。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紐約“卡梅爾廣場”公寓定于今年開放入住。名字聽上去高大上。其實,這座公寓全是超小戶型,是紐約市為解決“單身狗”居住問題推出的試點項目。“卡梅爾廣場”共有55套房間,面積從25至33平方米不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而日本算是最早出品小戶型的國家。早在1970年,日本一位叫黑川紀章的建筑師設計出了一種小而全的“膠囊房屋”,每間面積10平米。都有包含活動、起居、衛浴和收納空間。每個房間單元都是獨立的,可以拆卸、重新拼接。設計師甚至計劃每隔幾年,就把大樓拆散重新拼裝,這樣每一戶居民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目前很多人去日本旅游時,還專門去看一看這個叫中銀膠囊塔的項目,領略一下大師當年的創意。
做小戶型不易,為了利用每一寸面積,設計師們絞盡腦汁。小戶型設計幾乎成為設計師們展示的秀場。但不管怎樣,這只能是過渡產品,永遠不能成為主流,以小戶型嘩眾取寵更是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