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竹
華夏幸福應該算是業內最難采訪的公司之一,前幾年還會跟媒體通通氣,近幾年卻越發低調神秘。以致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家公司,去年華夏幸福“涉球”,還被人視作模仿恒大,試圖“復制”恒大模式。
與恒大一樣,華夏幸福基業在近兩年內快速拓展文化產業和體育產業,除收購足球隊外,還成立了文化公司,涉足影視文化、文化會展、資訊以及文化經紀產業。

但與恒大主打住宅產品開發不同,華夏幸福是以產業新城形式進駐新區,并快速實現版圖擴展的典型企業。它可是京津冀叫得上號的“大地主”,目前在環北京區域內已簽約受托面積超過2200平方公里,承包了固安、房山、懷來、保定、廊坊、香河、永清、潮白河、秦皇島等多個地區的產業、科技園區開發。
悶聲發大財,說的就是華夏幸福,從2011年上市以來,市值一路飆升,目前總市值達823.84億元。據克而瑞今年上半年房企銷售排名,華夏幸福基業位列第7,排在萬科、恒大、碧桂園、綠地、保利、中海等知名房企之后。
一位曾在華夏幸福基業工作的業內人士介紹,華夏幸福基業定位于產業新城運營,能夠加速政策支持的新興產業在當地的培育進程,并有能力引進大型企業和資金進駐,這正是與其合作的地方政府所看重的。
搭乘政策的順風車,華夏幸福基業的戰略布局擴張速度也相當快。目前,其投資運營的產業新城主要布局于環渤海和長三角區域,足跡遍布北京、河北、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等地,輻射全國20余個區域。
可以說PPP模式是華夏幸福能夠快速擴張的利器,經過實踐的檢驗,其產業模式也值得復制和推廣。但由于其進駐的區域越來越多,面對不同區域的不同條件。該模式的普遍適用性也經受著新考驗。
有業內人士表示,華夏幸福基業引進的一些產業過于尖端和新概念,到底最終能有多少企業落地、獲得多少實際收益實在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