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竹
在廣州的一些老街區,有著這樣一群建筑:一幢幢房子好像長了腳,被柱子架在半空,底層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兩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走廊,長可達數百米甚至幾千米。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長腳”房子,便是廣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 —— 騎樓。
騎樓是舶來品
騎樓,一種“上樓下廊式”臨街建筑,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物一樓建成行人走廊,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走廊上方則為二樓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
廣州人對騎樓再熟悉不過了,舊時在騎樓底,孩子們彈棋、拍公仔紙、跳橡皮筋,成人喝茶乘涼、開鋪做生意,過去廣州沒有高架橋,翻風落雨,人們都站在騎樓下避雨……
幾年前,香港特區政府宣布以48億港元保護坐落在灣仔、深水埗、旺角等地的48棟騎樓建筑,香港人認為這些騎樓的設計始于廣州,故將它們叫做“廣州騎樓”。
事實上,騎樓并非“廣州制造”,而是舶來品,源自新加坡、香港等英屬殖民地。早在1878年,香港政府為改善居民擁擠的住宿情況,頒布了《騎樓規則》,并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后,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開始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F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這種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及嶺南地區十分風靡。
歐式騎樓傳入廣州后,與廣州傳統的飄檐式建筑相結合,演變成為輕巧通透的騎樓。騎樓堪稱廣州人將西洋建筑風格和嶺南建筑傳統完美結合的產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歐風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
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騎樓在廣州大行其道,并很快傳到閩南、海南等地區,成為嶺南地區商業街市的一種特有建筑形式。

商住兩用,平易近人
廣州人靈活務實的精神把外國敞廊式的商業建筑橋廊,演變成了廣州獨特的商住兩用、具有了一種平易近人的市井氣質和濃郁生活氣息的騎樓建筑。
這些洋溢著市井味道的騎樓建筑,多數為2到4層的磚木混合結構,底層前部為騎樓柱廊,向街敞開,柱距是4米,進深是4米,凈高是五六米,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與商店、茶樓、酒家、旅館、戲院等相連,而后部是工場、貨倉、生活用房等,樓上用作民居,商宅結合,亦市亦居。
首層可避風雨,防日曬,方便行走和購物;連續的商業長廊可以裝飾各種櫥窗,陳列商品和招徠顧客;樓上的采光設計和通風效果俱佳,與地面保持一定距離則可以減少廣州梅雨天氣帶來的“濕氣”,居住適宜。
由于騎樓是居住、經商結合的場所,還為路人遮陽避雨,所以廣州人賦予了它一個美名——“風雨廊”。廣州人喜歡這樣贊嘆騎樓:“落雨,無有洗驚(不用擔心),有騎樓;出太陽,無有洗驚,有騎樓?!?/p>
騎樓這個務實的“風雨廊”,既方便商家,也方便市民,因此深得廣州人的喜愛。
騎樓是廣州和嶺南城市商業街市的一大特色。這種特色的形成是近代規劃師、建筑師以及普通市民在城市規劃及建筑法規指導下共同的結果,并以其濃厚的中西合璧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條理性、重復性、連續性,和諧統一地形成了一條條藝術長廊而蜚聲中外建筑界。
中西合璧之美
廣州騎樓是深受“歐風美雨”影響的產物,所以,在整體建筑的裝飾上,也呈現出很濃郁的西化風格。

臨街立面的處理上多為西式造型或中西結合,比如,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滿洲窗,是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而樓頂的山花、女兒墻和樓身上的歐式小陽臺,則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滿洲窗與山花、女兒墻、歐式小陽臺相結合,形成了頗時髦的“洋式店面”。
在廣州每座騎樓建筑的樓頂,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兒墻。山花是立面上一種緩坡的三角形山墻的花飾,有意設計成曲線和半圓形。騎樓建筑中的山花,成為屋頂的重點裝飾部分,有些是極具現代感的直線條形,有些加入西方柱飾、帶有歐洲風格,有些則在上面雕塑著各式各樣的圖案。山花兩邊的矮墻便是女兒墻,又稱“壓檐墻”,出現在天臺邊緣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有圓的、方的、弧線形等等。
而騎樓的墻面裝飾,可謂千姿百態。建筑細部的檐口下、窗眉、窗臺下以及門套等部位,都巧妙地裝飾著花飾,其圖案樣式有嶺南特色的佳果、吉祥紋飾以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情調的圖案。例如廣州第十甫路的老字號“陶陶居”酒樓,墻面不僅布滿了滿洲窗,而且還刻滿了很多色彩繽紛的浮雕圖案,有《牡丹亭》、《西廂記》、《貴妃醉酒》、《八仙過海》、《白蛇傳》、《穆桂英掛帥》、《張飛戰馬超》等,仿若欣賞一幕幕流動中的中國傳統戲曲,有種穿越時空之感。
正因為工匠們對西方建筑創造性的模仿和大膽的改良,成就了廣州騎樓活潑而有特色的建筑風格,并被中西合璧成了仿哥特式、古羅馬卷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中國傳統式和南洋式等六種典型騎樓。
西關奢繁,東山簡潔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币馑际钦f,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是官家子弟;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而有意思的是,對廣州騎樓,人們也喜歡劃分為兩個典型的流派: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上追求山花、羅馬柱、卷曲花紋、中式清水磚材料,窗戶多為清代滿洲窗等繁復的裝飾元素。而東山騎樓形成年代較西關騎樓稍遲,舍棄復雜的符號化裝飾,趨于現代和簡潔,例如將線條繁瑣的羅馬柱變為簡單的方柱、圓柱;細石米墻代替了西關那些早期的清水磚墻;幾何圖案增多,而卷曲圖案減少等。
對于地道的廣州人來說,他們更喜歡西關騎樓的古意。尤其是老西關恩寧路段的一些騎樓,更是原汁原味。粗大的梁柱,長長的吊扇,鋪滿階磚的路面,這里的人們仍然習慣在騎樓的廊柱之間,拉起一根長長的鐵線晾曬衣服,推著自行車進出的大伯操一口正宗的白話跟熟人打招呼,小店里的大媽則叮囑在玩耍的孩子:“要行騎樓??!”因為騎樓不怕高空落物,不怕車輛沖突,能向路人提供這么一份安全感的,在廣州沒有什么建筑能比得上騎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