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勰的“隱秀論”源自《文心雕龍·隱秀》篇,在整個《文心雕龍》的體系中屬于“剖情析采”部分。“隱秀論”的提出,充分表達了劉勰在文學上的審美訴求,語言風格上要求做到典雅、清麗,是一種新的美學范式。自從劉勰提出“隱秀論”之后,“隱秀論”經過歷代的不斷完善,最后發展到王國維的“境界說”。由此可見,“隱秀論”在古代文學理論中處于重要位置。研究“隱秀論”之美,對加深“隱秀論”的認識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論”;多元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52-02
“隱秀論”是在《文心雕龍﹒隱秀》中提出來的?!半[”的含義是“復意”和“重旨”?!皬鸵狻笔窃娢膬热葜辽侔瑑蓪右馑?;“重旨”是讀者在讀到詩文時,還能體會到另外一層含義?!靶恪币皇侵浮白拷^”“獨拔”,即詩文能震撼人心弦的部分;二是指“秀麗”,強調詩文塑造的形象應生動鮮明。而“隱”與“秀”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創作出“韻味無窮”“自然會妙”的文章佳作。
一、清秀之美
齊梁時期,文壇上存在“古今之爭”,劉勰對此采用“折衷”的原則進行處理,提出了“隱秀論”,來表達審美追求,語言上倡導溫潤清秀之美。
齊梁文壇興起的“新變派”在進行詩文創作時喜歡使用華美的辭藻,這與正統的儒家理念是相左的。因此,劉勰提出“反本”“還宗經誥”的思想加以引導,倡導“宗經”?!白诮洝睂m正齊梁文壇上的弊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敖浺舱?,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認為只有在“宗經”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六義”,即“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段男牡颀垺ざ▌荨分忻鞔_指出:“是以模經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文人在學習儒家的經書之后,文章創作就自然擁有典雅之風。而劉勰本人對儒家的經書更是推崇備至,贊賞《春秋》能做到“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認可《詩經》的“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創作手法,尤其是在《詩經》中講到的“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果果為日出之容,鐮流擬雨雪之狀,嘈嘈逐黃鳥之聲,嘎嘎學草蟲之韻;皎日彗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使用兩個字來描繪事物形象,能讓人產生栩栩如生之感,體現了自然之景與詩人之情的有機結合。劉勰認為,《詩經》中進行景物描寫的方式是后人學習的典范。
《隱秀》篇中的“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敝傅氖侨寮业奈恼乱彩菑娬{隱的,突出含蓄、溫和、典雅的風范,儒家文章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具有清潤的特色。
二、含蓄之美
劉勰在《隱秀》篇中,把陸機談到的“曲盡其妙”加以擴展,專門研究了文學內的“隱”,他認為,“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隱以復意為工”,這強調作品的書面文字外,還應隱含另外一層意義,這才是文章的精華所在。在《隱秀》篇內談到的一連串比喻,認為在作品內具有特定的言外之意,使用比喻能形象表達蘊藉,針對文學作品來講,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劉勰倡導文學作品應有含蓄美,但是對那些非文學性、應用類文體來說,則不需要含蓄美。比如在《檄移》內說到:“故其植義揚辭,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檄文的寫作是需要實現曉暢明白。這里可看出劉勰對文學與非文學作品的差異,談到的見解非常深刻。文學作品應體現含蓄美,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應遵守這一準則。
三、自然之美
劉勰的《隱秀》篇中講到“自然會妙”之說,注重自然之美。談到“彼波起辭間,是謂之秀。纖手麗音,宛乎逸態,若遠山之浮煙靄,妾女之靚容華。然煙靄天成,不勞于妝點:容華格定,無待于裁熔:深淺而各奇,秾纖而俱妙”,此處的“秀”成為重要的特色。劉勰注重自然之美,竭力反對取巧的做法。所以,清代大學者紀曉嵐特別指出,文學作品應該是自然的,這和劉勰的文學主張是一致的。
《隱秀》中還講道:“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暇樹,淺而煒燁?!边@說明不能只是提倡之美,但是也不能完全拋棄雕琢之美,通過人工雕琢的方式也能獲得自然之美?!渡袼肌分袆③囊舱劦搅送ㄟ^人工潤色來創造美。也就是說,劉勰既提倡自然之美,然而,經過人工雕琢后,也能達到自然美的那種“自然會妙”的境界。通觀劉勰的整部《文心雕龍》,從《神思》篇一直到《附會》篇,談到的是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在經過錘煉之后,才能達到自然會妙之境,同時還應注意擺脫人為性的精神束縛。從本質上來講,文藝創作屬于人為性的,但是,也需要把自然美作為最高標準。所以,在提倡人工美的時候,不需要進行刻意雕琢,并且文章的風格也不能矯揉造作。
四、融合之美
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秀”將一些難以把握的情境生動描繪出來,讓讀者在閱讀之后,形成對整個文學作品內容的整體印象。所以,劉勰的《隱秀》篇中提倡“狀溢目前”,從再現的角度來關心文學作品給人在視覺方面形成很大的沖擊。突出視覺的應用效果,展開情感與思想上的信息表述,然而,在進行闡發的過程中,應該突出文字的生動鮮明,這樣才能產生好的藝術效果。要達到“秀”的藝術效果,在直覺能力的范疇內來描述,描述的內容與直覺應該形成一致。文學作品是否能產生如在眼前的效果,需要從特定的范疇來衡量,也就是是否符合“隱秀”的美學效果。
另外,“隱”還通過味覺來闡發?!峨[秀》中講到“隱也者,文外之重旨”,這里“旨”本意是“味”,“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就是通過“味”來闡述審美對象,實現了含蓄不盡的美學風范。這里談到的兩個“味”在含義、詞性方面存在差異,從詞性來講,如果是名詞中的“味”,就是作品自身的審美價值,讓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獲得審美感受;如果這里的“味”是動詞,就是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這一過程的審美性活動。
總之,劉勰“隱秀論”的觀點是強調“隱體秀用”,“隱”和“秀”之間是相互融合,辯證統一的關系,“隱秀論”的最高境界是注重“自然之美”。劉勰提出的“隱秀論”談到了意象、意境、隱顯等幾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后世的文學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隱秀論”蘊含的清秀之美、含蓄之美、自然之美、融合之美,能更進一步加深對“隱秀論”的理解水平。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隱秀論”是一部殘篇,在學術界還存在一些爭議,針對“隱秀論”的研究還需要去做一些更有價值的研究,本文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還需相關的研究者能開展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少良.“隱秀”與《文心雕龍》的文學形象特征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31-37.
[2]谷秀芳.“隱秀”的美學內涵[J].甘肅社會科學,2013,(3):43-45.
[3]張甲子.《文心雕龍》所論“隱”之理論淵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07-112.
[4]徐蕾.互文性視野中的《文心雕龍》——以《隱秀》等為例[J].南都學壇,2013,(1):77-80.
作者簡介:
王雙同(1982-),男,漢族,山東臨淄人,濰坊科技學院教師,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