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施琴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7-0028-03
摘要:正義作為國家治理中的核心要素,蘊含于國家治理之中,也是國家審計的本質根源。審計正義是約束國家審計行為的一個基礎價值,是國家治理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石與力量源泉,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推動國家審計正義由傳統性到人本性、由個體性到公共性、由工具性到目標性的價值走向。
關鍵詞:國家治理 國家審計 審計正義 價值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化,利益分化的格局越演越烈,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的現象有所遞增,正義理論日益成為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自十八大以后,我們黨和政府加強國家治理能力,明確治理目標,把保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放在重中之重,并進一步制定與完善相關措施,努力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通過依法用權力制約權力,發揮揭示、抵御、改進和預防等“免疫”功能,在維護民主法治,保障國家安全,推動落實責任、透明、法治、廉潔、公平和正義等原則和理念,改善國家治理,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內生機制,是維護國家治理宗旨目標的,在實施審計過程中應充分體現正義。國家審計正義是正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審計正義價值轉向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日益凸現的的重大倫理問題。國家審計正義從制度或體制的規范性視角對社會正義重新審視,表達人類追求正義的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類對正義的追求就是制度的完善,是國家治理的關鍵。
一、正義:國家治理題中應有之義
(一)正義是國家治理的核心要素
羅爾斯認為:“正義就是公平,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人的犧牲。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羅爾斯的正義觀構建了兩個原則。一是平等自由原則,指在政治制度上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中應該確定與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權利;二是差別原則和機會公正平等原則,是針對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所做出安排。“第一正義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只有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原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在與正義的諸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2)依附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 “正義”的核心涵義是“公平”,也就是出以公心、無偏無私的“平等”。“平等”不僅是自然之道,也是人間之道。它以“人性平等”“人格平等”為起點,走向“人權平等”。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認為,“治理是基于法律規則和正義、平等的高效系統的公共管理框架,貫穿于管理和被管理的整個過程,它要求建立可持續的體系,賦權予人民,使其成為整個過程的支配者。”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治理是利用機構資源和政治權威管理社會問題與事務的實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把治理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的總體目標,使我國各項制度趨于健全完善。
現代國家治理秉承的價值準則,即是正義,主要指政治正義和分配正義,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化,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公平與效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提倡“多元化”主體管理,社會各基層、各組織個體都參與國家治理,互相合作,完善制度建設。這種合作以公平、正義、平等、誠信為基礎,實現社會正義,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二)正義是國家審計的本質根源
國家治理的本質就是公平正義,國家審計就是監督國家治理過程中受到傷害者得到補償。作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重要職能部門的國家審計機關理應把促進公平正義為根本職責。國家審計正義不僅是實體性正義,即把保護弱者、限制強者、懲治違法者、保障人民利益為根本原則,而且也是程序性正義及審計主體、規程和功能等符合法律法規和人民的期盼;國家審計正義不僅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而且融社會正義、法律正義等于一體。國家治理過程中,國家審計作為一種內生制度,是國家治理系統中的重要監督控制體系,在參與國家治理中發揮揭示、抵御、預防作用,及時發現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以實現維護國家安全有效發展的治理目標。
二、國家治理中國家審計正義能力體現
(一)審計正義是國家治理目標實現的基石
審計正義是關于審計活動和審計制度的正義,主要是指人們在審計制度安排、審計活動中產生的正義觀念、正義原則以及對審計活動和經濟發展的目的、過程、手段、結果所體現的復雜關系所作的合理性評價。就審計作為經濟監督的形式而言,審計活動體現了人的理性原則。作為一種理性的行為方式,審計與正義總是相互關聯的。劉家義審計長(2012)提出了“審計實質上是國家依法用權力監督制約權力的行為,其本質是國家治理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內生的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重要論斷。由此可見,國家審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種民本治理的為民審計。國家治理的終極目標是“善治”,為實現這一目標,審計的方式、重點、任務和目標方式轉變,由原來的財政財務合法合規性審計,逐漸擴展到經濟效益審計、國家治理安全性審計、公平公正性審計以及可持續發展審計,在這個過程中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維護的根本目標,全面履行審計的經濟監督職能,及時發現并防范國家治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評估國家經濟活動微宏觀運行機制的效果性,建構政府、社會和市場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改善國家治理生態環境,提高國家治理運行機制的質量。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國家治理實現的有力基石。
(二)審計正義是國家治理目標實現的力量源泉
公平正義和審計監督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離不開現實經濟活動,并隨著經濟實踐的變化而變化,兩者統一于現實的審計實踐活動。其中,審計監督是社會性物質實踐活動,公平正義是以合理價值取向為基礎的實踐精神。人類實踐活動和實踐精神的辯證統一決定了審計監督和公平正義的關聯性。一方面,審計既是實踐活動,也是行動規則;公平正義既是實踐精神,也是交往規則。另一方面,審計規則注重現實操作性,活動的突然性、公共性與利益密切相關;公平正義雖然注重反思性和應然性,但“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國家審計作為一種重要的國家治理手段,需要保障國家與人民安全,維護民主法治,推進我國國家治理的民主與法制、公平與正義的理念,成為是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堅實基礎的力量源泉。國家審計是為實現國家治理重點效能而服務的,與國家治理目標是一致的,主要體現在增強政府透明度、懲治貪污腐敗、維護國家和人民群眾安全、積極應對各種危機等方面。因此國家審計機關應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做到公正客觀的展開審計工作。
三、國家治理中國家審計正義價值轉向
(一)從傳統性價值轉向人本性價值
在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中,經濟價值日益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價值判斷和追求,價值理性占據審計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技術與價值理性的和諧統一,審計正義更多的是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關注民生問題,關注生態問題,堅持人本型審計,堅持一切審計活動是為人類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隨著審計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審計的人本價值觀統領審計標準和規范。在傳統價值審計模式下,就是通過審計的數據來量化批判會計事項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審計價值理念就是業績考核或者是一種激勵措施。現有的審計法律規范漸顯落后,逐漸成為束縛審計活動的枷鎖。而人本價值審計模式下,審計規范在審計價值理性的指引和統領下,不合時宜的規范內容及時得到了修正和完善,公民和政府都是國家治理主體,傾向人本化,審計規范和標準符合審計的人本價值觀,符合社會和人類全面發展觀,符合國家治理的目標。因此,國家審計的實質是通過經濟監督參與國家治理,是民本治理的一種為民審計。
(二)從個體性價值轉向公共性價值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從審計發展史看,傳統審計主要進行合法合規審計和財政財務審計,發揮監督作用,而現代審計更加側重于效益審計,更為重視審計的價值創造。在進行價值衡量時已不能再以單個主體或者少數主體為判斷標準,而把由多個主體組成的社會群體納入考量范圍,更關注社會群體公共性價值。加之國家審計的本質是從國家治理視角加強對各有關部門的經濟監督,充分體現國家意志,捍衛國家經濟安全,發揮國家審計職能,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國家審計這一屬性本質,決定了國家審計目標必須是維護公共利益,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體現人民群眾利益的公共性,使審計正義由對于個體或少數人的價值轉向為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性價值。
(三)從工具性價值轉向目標性價值
在傳統的價值觀中價值客體是滿足主體的需求效用的有用屬性。基于此價值觀,審計工作在審計的實踐活動中,易形成為了實現審計目標而發揮其經濟監督、評價和鑒定職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價值。但是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國家審計目標是民本審計,與國家治理總目標是一致的,是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和諧發展,實現一種互動的良性的可持續性。這是國家審計正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追求的根本目標,是人類為之奮斗的價值目標指向。J
參考文獻:
[1]鄭石橋,徐孝軒等.國家審計治理指數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01):89-96.
[2]羅斯爾(美),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祁志祥.論公平正義[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04)121-160.
[4]Word Bank.Managing Devlepment:The Governance Dimension[M].Washington D.C,1994,(05).
[5]UNDP.Puplic Sector Mangement,Government,and Sustainable Human Deveiopment[M].New York,1995,(09).
[6]晏維龍.國家審計理論的幾個基本問題研究——基于多學科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01):4-5.
[7]趙歡春.審計正義及其凸顯[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05):26-30.
[8]宋常,王睿等.國家審計在走向善治的國家治理中的若干問題[J].財務與會計導刊(理論版),2012,(0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