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恩華操辦的華凌建材博覽會已成為新疆“烏洽會”后又一國際性經貿盛會; 2012年,他收購了格魯吉亞一家銀行,成為中國民營企業首個收購境外銀行的案例。
米恩華1958年4月生于山東泰安,回族人,4歲時隨家人從山東老家進疆,像動蕩歲月的許多人一樣,米恩華連初中也沒有好好讀完。14歲進入社會,米恩華上山采石、到建筑工地搬磚運沙,到餐館當伙計,為了多掙錢,曾經一個人干過3份工作。他說:“什么樣的臟活累活我都干過。”這些磨煉給了他一個好體格,更給了他在普通學校里學不到的堅韌和勇氣。
上世紀90年代初,他抓住西部和中亞地區建筑業發展的契機,使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旗下員工有數千人之多。2015年他的個人資產達到85億多元,位居新疆第三。他還曾經入選過福布斯中國百富排行榜的第37號人物。
辭去鐵飯碗,借3萬元下海
放著皇糧不吃,米恩華情愿“買賣很小,一切從零做起”。和許多人一樣,米恩華也是白手起家。
待業了8年之后,1980年,米恩華終于等來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烏魯木齊市城管辦當市場檢查員,這期間,他既學到了市場管理經驗,也揣摩了個體業主和客戶的心理。8年之后,他幾經考慮,決定“下海”。
可是,親朋對他有“皇糧”不吃卻下海當個體戶的行為非常不解,父親出于情面也才給了他700元,費盡周折,米恩華一共籌措到3萬元。他的華凌工貿公司在一片質疑的目光中開張了。他說:“買賣很小,一切從零做起,擺地攤、開小商店,賣童鞋、賣玩具,什么都干。” 可是,小買賣能吃飽飯,但發不了大財,米恩華一直在琢磨發大財的門道。
1988年的一天,米恩華看到地處黃金地段的一個露天電影院利用率非常低,后來幾乎不放電影,僅靠在門口租幾個柜臺收點錢。親眼目睹了烏魯木齊商品市場迅速發展的過程,米恩華心里盤算:何不自己來辦市場,招納客戶,從事商鋪租賃生意。而且,當時烏魯木齊的市場基本處于有市無潮的狀況,硬件條件都不好,如果能提供場地、服務、管理的一條龍服務,應該能吸引和留住客戶。說干就干,米恩華以年租金8萬元租下了該地,全面改造后辦起了“紅十月”市場,設立了200個攤位,吸引了服裝、飲食、日用品在內的各類商戶,由于經營得法,市場的順利超乎想象,當年他就賺了幾十萬元。
隨后的兩年中,米恩華滾雪球似的開展了早期的市場開拓戰:紅十月超級市場華凌餐廳、五金汽車修理廠等5個企業全面開張,在烏魯木齊市市場經濟并不發達的時期,米恩華以其獨到的商業頭腦完成了原始積累。
兩次搬遷化險為夷,成為了他事業的轉折點。回首過去,米恩華深有感觸:“創業中最關鍵的幾個轉折還是市場的兩次搬遷和建設,真是生死攸關。”1992年,正當紅十月市場發育到紅火時期,米恩華信心十足地開始對市場進行改造擴建時,一紙紅頭文件飛到他的桌前:政府決定在市場所在位置修建公園,要求他10日內搬出。消息來得很突然,當他看到劃撥的那塊空地時,一時間心里沒了底:長年失修的兩條臭水溝橫貫南北,垃圾遍地,臭氣熏天,完全是一片“生土”。
回家悶頭睡了一覺,米恩華清醒了:周邊汽車的轟隆聲提示他,便捷的交通和足夠的面積將是商業貿易最重要的條件。于是,在紅十月市場投資尚未全部收回的情況下,米恩華沒向政府要一分錢,無償將市場遷到了西大橋北側。事實證明米恩華的見識是正確的:新市場由于交通位置便利,場地較大,年成交量很快達到億元以上,房屋、場地租賃收入達600萬元的規模。
1994年,同樣的難題降臨了,由于城市規劃建設的需要,華凌市場面臨二次搬遷。此時,市場建設的資金還未收回,這對他來說,又是當頭一棒。米恩華說:“我很明白,經營市場,最忌諱頻繁搬遷,商戶肯定會流失,風險肯定不小。”政府指定的搬遷地在紅山北側,等米恩華趕到時,當地的農民已在一夜之間把一株株小樹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田野,地價上漲了數百萬元。米恩華接受了事實,同時,為了能夠留住商戶,米恩華宣布:凡是遷到新市場的客戶,8個月不交租金。短短4個月內,吸引近千家商戶搬進了新市場。經過這兩次搬遷,華凌集團從經營百貨為主的小市場演變為以建材為主的大商場;從簡易的平房式商場變成現代化的商業城。
賠本賺吆喝,大打新疆牌
事實上,盡管10多年來米恩華的市場在當地名聲很大,但是,他本人并不被外人所熟悉,他在華凌市場內走一遭,認識他的商戶也沒幾個。后來真正讓米恩華名聲大振的是華凌集團以民營企業身份運作的“中國西部(新疆·華凌)國際建材博覽會”。 在市場經營逐漸穩定之后,如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曾經一度成為米恩華的“七年之癢”。
幾經調研,米恩華大膽涉獵了一個當時國內民營企業很少參與的領域來延伸他的商貿產業。他說:“作為市場的建設者和管理者,要想保持住市場旺盛的人氣和商氣,必須有具體的、有特色的對策和措施。新疆與周邊8國接壤,歷史上就有著貿易往來的傳統。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用展會做文章,以會促商,讓華凌市場的生意做大,讓華凌的名氣叫響。”雖然由民營企業承辦大型博覽會的并不多,但米恩華相信,華凌市場有著多年的建材特色,還有多年的客戶資源和產品品牌的積累,這些都是成功的基礎。
從1998年至今,華凌集團連續舉辦了10屆“中國西部(新疆華凌)國際建材博覽會”。“第一、二屆我們都賠了,第三屆開始略有盈余,到第四屆已經開始贏利了。但是,即使在賠錢的情況下,辦建材博覽會也比1000萬元的廣告費還管用,華凌的品牌叫響了。”米恩華說。如今,華凌的建材博覽會已經成為新疆繼“烏洽會”后又一國際性經貿盛會,吸引了中外數千家企業參展。
米恩華用四個字概括自己的思路:“以會促商”。他又一鼓作氣舉辦了房交會、國際工程苗木博覽會、汽車展、各省名優產品展、私營企業展示會等,僅房交會一項就舉辦過十幾屆。1998年,華凌國際二類口岸正式批準開關運行,更助長了米恩華“以會促商”的發展,華凌市場輻射中西亞各國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華凌集團擁有以商品批發市場為龍頭,集對外貿易、建筑工程、酒店旅游等10余種產業為一體的多元化格局。對于一些人關于多元化是企業發展陷阱的疑問,米恩華爽快地笑了:“有錢為什么自己不賺呢?比如市場做大了,商戶需要住宿、娛樂、招待賓朋,我們就建了五星級的大飯店。我們自己的隊伍來設計、建筑、裝修,華凌大飯店內所有的家具也都是自己的木業公司設計制作,比外請的要減少30%的費用,而且工期、資金和質量上都能保證,還減少了扯皮現象,減少了商業風險,這也是多元化的好處。”
2002年,華凌集團投資13億元開始實施的現代化肉類聯合加工生產綜合項目開始運作。米恩華說:“新疆的杏子幾毛錢一公斤,但做成罐頭升值幾倍——更賺錢的在深加工部分。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些項目即使當時不賺錢,但也得干,重要的是項目的長遠性和可發展性。”
在境外建特區,收購銀行
作為中國西北部批發市場中無可爭議的領軍企業,華凌集團已經逐步將其市場建到哈薩克斯坦和庫爾勒,并有一家五星級酒店。米恩華是回族人,收養了當地150名孤兒。他是烏魯木齊工商聯主席,這對于一個民營企業家是一種不尋常的榮譽。
米恩華說,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東拼西湊3萬元開始的市場貿易,竟然是自己億萬富翁的開始,“當時也很擔心,收不回來可怎么還給人家。”
他的集團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四大批發市場和二十多家實體企業,集商業地產開發、商業服務、對外貿易、畜牧產業、金融業、資源類項目開發等為一體的民營企業集團。
僅華凌綜合市場、華凌南疆綜合批發市場、華凌國際珠寶玉器城和華凌市場建材出口基地四大批發市場,總建筑面積220多萬平方米,廠商22000余家。
2007年華凌集團到格魯吉亞投資發展,先后在格魯吉亞建立兩個木材加工廠,取得多個金屬礦、石材礦等資源類項目的勘探開發權;還建設了占地上千畝的免稅自由工業園。2012年,在格魯吉亞收購了Basis銀行,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境外收購商業銀行的第一個真實案例。隨后,又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市投建了“華凌國際經濟特區”。該項目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格魯吉亞投資額最大的項目。
身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并且擔任過烏魯木齊市政協副主席的米恩華說:“作為在新疆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之一,愿為新疆長期的安定、繁榮、和諧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希望商會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推進器,絲路建設的凝結劑,和諧穩定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