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俠 趙杰
(沈陽農業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866)
國內七所農業院校2009~2015年SCIE論文計量分析
劉鳳俠趙杰
(沈陽農業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866)
以Web of Science平臺的SCIE為數據源,通過統計國內7所農業院校2009~2015年科技論文被SCIE收錄的數量、論文的來源期刊、論文發表的學科、論文的基金資助及ESI高水平論文的情況等,客觀評價國內各農業高校的科研狀況,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提供參考。
農業院校SCIE統計分析
目前,科技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已經成為評價高校科學研究水平重要指標之一[1],尤其是科技論文被SCIE收錄篇數和引用次數的多少已成為評價高校所處國際國內學術地位、申報重點學科和大學排名等的重要指標和依據,并且這一依據已經得到業界廣泛的共識與認知。筆者基于Web of Science(WOS)論文視角,以2009~2015年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7所農業高校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據為基礎,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客觀評價7所農業院校科研實力,為高校科研管理及學科建設提供參考。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數據庫為統計源,選擇地址為檢索入口,以學校名稱為檢索詞,檢索時間設定為2009~2015年(我校購買WOS回溯數據最早為2009年),對檢出的文獻利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分析檢索結果功能工具,從SCIE科研論文數量、論文來源期刊、論文學科分布、基金資助機構、ESI高水平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的統計分析,以了解各農業院校的科研實力。
2.1論文數量分析
論文數量是衡量高校科研產出的最基本指標之一,也是評價高校學術地位的重要依據之一。2009~2015年7所農業院校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可見,中國農業大學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量最多,達到16606篇,位居第一,超過第二名的南京農業大學9007篇,南京農業大學論文數量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多146篇,華中農業大學論文將近7000篇,排名第四,東北農業大學發文數量雖然不及上述幾個院校,但是超過沈陽農業大學1000多篇,從論文發表態勢來看,各高校均呈逐年增長趨勢。(注:筆者統計的論文含第一作者與合著者的論文)

表1 7所農業院校SCIE論文年度統計
2.2論文來源出版物分析
統計7所農業院校發表論文較多的刊物,便于為科研人員發文提供參考。從表2統計不難看出,載文最多的期刊是PLOS ONE,共計載文1874篇,其中僅中國農大就發文達614篇,占總發文量的32.76%,其次是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和ZOOTAXA,前者為叢書,兩種刊物發文量相差20篇,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和JOURNAL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發文量也超過300篇,在統計的15種期刊中,發文量最少的是PLANT DIS?EASE,發文不足30篇,上述的統計數據也僅僅統計了發文較多的期刊。從發文期刊可以看出,在PLOS ONE上7所院校科研人員都有不同數量的論文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和ZOOTAXA上發文的作者也較多,但在PLANT DISEASE期刊上,沈陽農大的研究人員發文較多,這說明7所農業院校發文期刊各有側重。影響因子是代表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2],從表2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5的來源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為SCIENTIFIC REPORTS,影響因子為5.578,期刊分區為一區;其次為BMC GENOMICS,影響因子為3.986,期刊分區也是一區,排在第3位的期刊是PLOS ONE,影響因子為3.234,期刊排在學科第9位,這也是7所農業院校發文最多的期刊。

表2 7所農業院校SCIE論文期刊分布
2.3論文學科分析
將7所農業院校2009~2015年間被SCIE收錄的論文按學科進行統計(見表3):

表3 7所農業院校SCIE論文的學科分布

續表
從表3可以看出:7所農業院校SCIE論文數量最多的學科是作物科學,載文6012篇,占總發文量的13%,體現出了農業院校的學科特色。其次是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科,載文5051篇,占總發文量的10.92%,食品科學和微生物學發文數量也較多,超過3000篇,基因遺傳、農學、多學科科學三大農業學科的發文量也超過1000篇。在筆者統計發文較多的15個學科中,化學學科的發文量在各高校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反映了化學學科在農業院校的基礎地位。
2.4論文基金資助機構分析
獲得基金資助類別和數量是衡量各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3]。筆者對7所農業院校SCIE收錄論文的基金資助機構進行了整理、校對、歸并與統計,并把居于前10位的資助機構列于表4,從SCIE論文的基金資助機構統計數據來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數量排在第1位,共計20192為篇,占基金論文總量的43.68%,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排在第2位,發文2762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專項資助排在第3位,發文1365篇,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資助論文數量排在第4位,此外,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資助及各高校本身資助的論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表4 SCIE論文基金資助機構分布
2.5ESI高水平論文分析
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既能夠反映高校科學研究的水平與質量,也能衡量高校的科研發展力。ESI高被引論文指的是最近10年總被引頻次在各學科前1%的論文,反映了近10年高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4]。熱點論文是指最近兩年發表的、在最近兩個月里被引頻次排在各學科前0.1%的論文。熱點論文反映了最新的研究前沿和研究趨勢,因此,常常作為衡量科研創新力的重要指標[5]。筆者基于SCIE統計7所農業院校的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見表5),從中看出,中國農業大學的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的數量排在了農業院校的首位,特別是熱點論文數量將近10篇,代表了中國農業院校的研究水平。華中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的高被引論文數量也超過50篇,熱點論文均為兩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高被引論文排在第4位,華南農業大學的高被引論文28篇,與中國農業大學相差100多篇,東北農業大學和沈陽農業大學作為東北兩所農業院校高被引論文數量較少,特別是沈陽農業大學高被引論文數量僅為4篇,熱點論文數量還是空白,科研實力和科研水平還需要不斷加強。

表5 7所農業院校高被引論文及熱點論文數量
2.6論文總體被引情況分析
衡量科研成果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分析科研論文的被引用情況,論文的被引用次數越高,說明論文的利用率越高[6],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也越高。2009~2015年7所農業院校被引總頻次最高的是中國農業大學,最低的沈陽農業大學,篇均被引頻次最高的是華中農大和南京農大,H指數最高為中國農大,數值為81,沈陽農大H指數為25,排在最后。

表6 論文被引情況統計
總體來看,7所農業院校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反映了農業院校科研能力的不斷增強,但是從上述分析來看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3.1來源期刊及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盡管農業院校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量增幅較大,但在筆者統計的15種發文較多的期刊中,一區的期刊只有4種,占統計期刊的26.6%,期刊影響因子最高的為5.578,發文期刊質量有待提高;另外,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數量及所占比例偏低,除中國農業大學外,其他農業院校的ESI論文數量并不多,特別是沈陽農業大學還沒有熱點論文,說明該校的科研發展力和科研創新力亟待提高。目前,學校已經制定了根據來源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分區的分級獎勵政策,各二級學院也根據各院的實際制定相應的鼓勵措施,在注重SCIE數量提升的同時,開始轉向提高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
3.2基金論文分布不均衡
目前,從國家層面到省、市及各高校都在加大基金資助的力度,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科研工作者申報大項目、產出高水平、高影響力的論文,基金資助論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筆者在實際統計中發現,基金論文數量除中國農業大學外,其他農業院校產出的論文數量并不多;基金論文合作研究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便于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深度,各農業院校應當加強科研合作,實現農業院校之間優勢互補,形成農業研究領域的核心力量。
3.3圖書館應發揮信息中心的作用
圖書館作為學校的信息中心,在科研人員發表高水平論文方面應提供有效的指導,可以聯合數據庫商開展SCI投稿指南、定期編輯SCIE學科分析年報,提供學科期刊影響因子、分區及排名等等,幫助科研人員掌握期刊動態變化,及時追蹤國際學術前沿,以提升學校整體科研實力。
[1]梁花俠,顏玉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2014年SCIE論文統計與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5(增2):166-170.
[2]韓延彬.2013年新疆大學SCI收錄論文情況的統計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1):134-135.
[3]劉鳳俠.我國科技查新基金論文的統計分析[J].現代情報,2011(6):159-161.
[4]王玉芹,等.基于ESI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論文計量分析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5(4):31-35.
[5]李桂影,周琴.高校科研競爭力分析及學科發展預測——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例[J].情報探索,2015(12):12-15.
[6]于非,張柏秋,張嵐.2001-2010年吉林大學SCI論文收錄統計與分析[J].情報科學,2013(9):113-116,132.
劉鳳俠女,1968年生。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趙杰女,1963年生,副研究館員。
G350
(2016-05-20;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