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 本文對正在備戰2017年全運會的兩名天津男足重點前鋒隊員李×(以下簡稱L)和王×(以下簡稱W)的跑動距離和加減速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L和W比賽中的跑動速度主要集中在0-6km/h之間,主要以慢速跑動中的接球和傳球為主;L和W兩人均需加強體能訓練來保證下半場的比賽;L的過人次數較多,W總的射門傳球次數較多。
關鍵詞 天津男足 前鋒隊員 跑動距離 加減速度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40-01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天津男足2名重點前鋒隊員L和W的跑動距離,加減速度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法、測量法、數理統計法等采集和統計分析數據。
二、研究內容
(一)兩名隊員上半場的跑動距離統計與分析
L在區域1的跑動距離占全部跑動的1/3,跑動的次數是256次,說明無論是有球還是無球,L都在跑動而且是不間斷的。在區域2的跑動是很頻繁且是無球跑動,在區域6的跑動距離最短。
W在區域1的跑動距離最多,其次是區域3,再次是區域2,在區域6的跑動距離為0。說明W在區域1的跑動比L多,慢跑慢,跑動的距離長。其原因可能是W在慢跑中傳球較多,得到隊友的傳球較少,導致W的帶球較少,因而快速跑動少。
(二)兩名隊員上半場的跑動距離統計與分析
L在區域1跑動的距離最長,達到了38.4%,下半場的跑動距離和跑動的次數也有所下降,可能是L的體力有所下降。
W下半場在區域1的跑動距離1占39.7%,次數為266次;區域2的跑動距離占23.6%,次數為489次;在區域3的跑動占25.5%,次數為279次。與上半場相比:W跑動數據相差不大,次數大幅提高,說明W在上半場的體力消耗不是很大,在下半場通過增加跑動次數來保持體力,這也是W自身一種戰術的體現。
(三)兩名隊員全場的跑動距離統計與分析
L在全場跑動的距離為9312.6m,次數達到了1895次,可見L在90分鐘的時間里平均每一分鐘跑動103.5m,每一分鐘跑動21次,可見L在比賽中跑動的辛苦程度,說明其體力尚可。
W在區域1的跑動距離是3685.3m,占總數的41.7%,跑動次數489次;在區域2跑動的距離是2220m,占總數的22.9%,次數883次;在區域6無跑動。
(四)兩名隊員跑動距離的分析的結論
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結論如下:(1)W在下半場的跑動距離和次數均多于L,說明下半場的比賽W的體力好于L。(2)L在區域2的跑動距離高于區域3,W則相反,說明W更注重跑速,在訓練中養成了的跑動速度快的特點。L的全場跑動距離多于W,但是W在度區域1的跑動多于L;W在區域6沒有跑動,L有兩次跑動,說明W的無球跑動的速度不如L或者W的戰術和L不一樣,W主要戰術是場上的慢跑和快速傳球,L更注重帶球進攻和射門。
(五)兩名隊員上半場加、減速度的統計與分析
L在上半場加速102次,在區域1加速69次,區域2加速29次,區域3為4次,可見,在區域1加速次數最多,比例超過50%;減速次數61次,其中區域1的減速次數最多。
W在區域1加速69次,區域2加速14次,區域3加速6次,加速總次數是89次;減速46次,區域1減速次數最多。說明W在上半場的加速主要是傳球和射門為主,但是相對于L次數要少。
(六)兩名隊員下半場加、減速度的統計與分析
L下半場的加速主要在區域1,比上半場的比例高;減速次數區域1最多,但是次數比上半場少,說明因體力下降導致下半場射門次數有所下降,主要是速度較慢的帶球和傳球。
W在區域1加減速次數最多,共計加速81次,減速50次,在區域3減速的次數是0。結合上半場的數據:W在下半場加速次數少,原因可能是由于上半場的體力消耗,下半場的加速跑動減少,在區域3僅有兩次加速,都是急停射門使用。
(七)兩名隊員全場加、減速度的統計與分析
L在全場中最快速度達到6m/s,最低1.5m/s;在這兩個速度之間的加減速共計297次,其中加速189次,減速108次,說明加速后沒有減速的次數較多且過人次數較多,而且基本都是成功的,此外L的急停射門次數是比較多的。
W在全場加速共計170次,在區域1加速126次;減速96次,在區域2減速次數最多為70次。可見前鋒W射門次數多于L,急停射門的次數較多,說明W的進攻更好。
三、結論
(一)L和W比賽中的跑動速度主要集中在0-6km/h之間,主要以慢速跑動中的接球和傳球為主。
(二)L和W兩人均需加強體能訓練來保證下半場的比賽。
(三)L的過人次數較多,W總的射門傳球次數較多。
參考文獻:
[1] 龔波.對我國職業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J].體育科學.012,(10):90-95.
[2] 陳立新.對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控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9):99-102.
[3] 趙剛.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過程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1,(6):47-50.
[4] 張劍利.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監測與調控研究綜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3):22-24.
[5] 王永權.足球運動體力負荷和生理負荷的特征[J].中國體育科技.2010,(10):9-11.
[6] 王方等.對我國優秀足球運動員比賽負荷特征[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3):42-45.
[7] 任建生.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定方法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9,(5):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