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娟
【摘 ? ?要】在這個各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為了提高我國人才的文化水平,在新課改中明確強調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而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現如今我國中學學生閱讀的教學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
【關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 ?閱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77
人類閱讀的歷史悠久,閱讀不僅是為了掌握語言文字、為了交流,它還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等素質,良好的閱讀能力不僅對個人甚至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傳統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側重于“教”上面,教師最關注的是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和精通亦或者說是熟知,所以在對待語文閱讀上,教師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去機械式地反復強調課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解釋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也聽、記得很辛苦,但最后卻總是事倍功半。在新課改中,對中學生閱讀的要求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特別注明了要求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重視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悟性、靈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化的態度。簡單地說,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起一個引領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帶著頭腦去閱讀。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高耗低效的原因
(一)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過于機械性
教師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過于注重反復性的填鴨式教學,年復一年地同一個教師跟不同的學生重復一樣的語言,教學的知識死板沒有變化。通過筆者的觀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全然不顧課文的深淺和難易程度,只是反復地重復某個詞的意思,某個句子的重要性,某個段落的關鍵性作用并要求學生盲目地記住沒有學會和讀懂的句子,對學生來說,機械化的教學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生這個閱讀主體的意識失落,導致其收獲的知識不多,閱讀能力毫無提升,還失去了對閱讀的興趣。而對于老師來說,反反復復地強調知識點的教學其實是需要非常具有耐心,這樣的過程其實也特別累,并且多年來的重復,教師并不能夠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也無法通過再次的閱讀加深自己對文章了解,同時更是對教學失去了熱情,使得課堂學習的氛圍顯得特別沉悶。
(二)閱讀訓練過于注重題海戰術
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教師完全按照考試模式編制出考題練習冊,通過題海戰術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學生在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方式的同時自己也主動購買各種閱讀輔導材料,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練考題的做題模板,最后通過半猜半蒙式的解題訓練使得閱讀的分數得到了提高。雖然看似行之有效,然而其最終訓練結果并非是學生閱讀能力而是記憶能力和仿照能力,這樣并沒有達到語文閱讀課的真正目的,完全忽視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訓練。隨著時間的發展,面對閱讀學生所想到的會是做題的模板,會是如何提高閱讀分數而非如何提高閱讀的能力和閱讀的思維能力。
(三)學生的閱讀量過少,閱讀資料來源過于單一
第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閱讀量逐漸減少,小學生的閱讀量高于中學生,而中學生的閱讀量則高于高中生,閱讀量過低導致學生無法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閱讀水平不僅停滯不前甚至還會有下降的趨勢。第二,隨著時代的進步,按照常理,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也不再是老師備課資料的唯一來源,然而,經過筆者的調查,發現中學語文教師的備課來源情況比較單一,且資料來源于教材、參考教學輔導書,教師沒有與時俱進并積極充分的準備資料,學生自己也沒有通過課外讀物去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從而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無法提升。
二、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改變閱讀教學方法
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影響多年,大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極為深厚,為了使學生應試教育分數的提高致使教師過于忽略閱讀教學,而僅僅注重學生“掌握”和“靈活運用”教材內容。教師應該改變繁瑣的、重復性的教學方式,通過適當的方式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改變其傳授者的身份,而學生也應改變其接收者的身份,教師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引導者,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思考環境并進行啟發式的教育,同時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閱讀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問題,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打開其思維,還能真正提高其閱讀的能力。老師通過與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也能夠從中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其教學的熱情。
(二)減少題海戰術,開展多形式閱讀訓練方式
我們并不反對題海戰術在某些情況下的合理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題海戰術學生的閱讀成績能得到一定提升,但是作為語文閱讀課的初衷,主要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這樣的訓練會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閱讀能力,其根本上培養的是學生的思想思維能力,為此,筆者認為應該把這些時間和精力用來開展多形式教學活動,例如舉辦閱讀知識競賽、設置情景短劇、開展學校辯論賽等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枯燥無味的課內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在歡樂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最后促使學生閱讀成績的提升。
(三)豐富閱讀資料,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針對學生閱讀量的嚴重不足,教師應該注重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并且將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相結合,可在課上提出相應課文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在課下去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料,然后在課上讓同學們進行交流和溝通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提升其閱讀能力。教師還應該從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在豐富備課來源上花時間對教材的進行鉆研、感悟與優化,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對閱讀課的興趣使得課堂的學習氛圍不至于沉悶。作為學生也要增加自己的課外閱讀量,培養自己的閱讀思維能力。
總之,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應對應試教育,但現如今,要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素質,教師必須轉變其教學方式。首先,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和方法,從機械式的教學轉化為進行啟發式教育;其次減少題海戰術,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閱讀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要提升自身的閱讀量從而豐富其教學課堂并積極鼓勵學生閱讀,同時學生應該增強自身的閱讀量。筆者相信在教師和同學雙方的努力下,中學語文閱讀高耗低能教學的現象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