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要:司各特是英國的一位著名詩人,同時也是小說家,他的小說有個十分明顯的特點是以歷史為背景,將其與小說有機結合在一起。其小說的情節引人入勝,還包含豐富的歷史知識,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司各特擅長對特定歷史時期的面貌和風土人情進行細致地刻畫,對人物能夠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進行仔細地分析并加入深刻的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艾凡赫》是司各特小說中十分獨特的一個作品。本文將對此小說中的史詩性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司各特;艾凡赫;史詩性
一、錯綜復雜的民族間矛盾沖突中體現著史詩性
小說《艾凡赫》中的故事發生 在12世紀末期的英格蘭,其當時是在諾曼的統治之下。小說中各民族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沖突和矛盾,以貴族塞得利克為代表的薩克遜人與諾曼的貴族之間一直沖突不斷,塞得利克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一直與諾曼的貴族進行著抗爭,為爭取民族的獨立做出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而底層人物中的代表人物是羅賓漢,他積極地組織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若百姓去反抗諾曼領主的剝削。除了這些壓迫與反壓迫,貴族內部之間也不太平,往往存在著內訌。代表王權的理查王與另一方代表割據勢力的約翰親王之間有著激烈的斗爭,他為了族群的勢力而不顧親生兒子的感受,選擇犧牲兒子的愛情讓其為了利益而與有著強大勢力的代表結成姻親。在文章中,查理王最終在復雜的斗爭中通過與薩克遜人結為聯盟,進行民族獨立斗爭,反對剝削和壓迫,獲得了民族的統一。
在這些小說情節中不難看出司各特小說中的史詩性這一特點,其對階級、政治、民族、經濟還有文化等均有涉及,在一系列的社會矛盾中進行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對小說情節進行描繪的過程中,對廣闊的社會生活方式進行了介紹,力圖能夠展現當時的社會全貌,從而揭露歷史時代的本質特征,并揭示出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不光在《艾凡赫》這部作品中有著這樣的體現,在司各特的所有歷史小說中都有著這樣的特點。在對其小說進行閱讀和鑒賞的時候,讀者可以從多方面、多主體、多角度對古代的生活有較全面的認識。
二、從錯綜復雜的民族內部矛盾沖突中體現史詩性
在小說中,除了薩克族和諾曼族之間的斗爭,諾曼族內部也不太平。其皇室內部的矛盾沖突也十分激烈。約翰親王是封建反叛割據勢力的代表,是諾曼人中最可惡和無恥的人,其死對頭,冤家是薩克遜人,但他們卻歸順了理查王。這是對塞德利克的極大諷刺。圣殿騎士派對猶太人十分仇視,對其進行殘酷的迫害。這體現了宗教與種族之間的矛盾,也顯示了司各特深厚的歷史積淀,對歷史的觀察細致入微。
在《艾凡赫》這部小說中,作者著重地描繪了塞德利克父子之間的矛盾,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對歷史生活進行描繪的時候十分重視的一個角度是家庭。在這對父子之間的沖突矛盾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出它的實質是關于薩克遜古老傳統和秩序是否要保存下來的矛盾。因此在小說的故事情節對這一矛盾進行展現時,那個時代的特征也被全面地再現,即種族沖突在家庭生活中也有所體現,在民族大融合時期中,民族矛盾也在個人的恩怨中有所體現。
三、從對猶太人的同情和理解中體現史詩性
在英國甚至整個歐洲,無論是薩克遜族還是諾曼民族均對猶太人有著較深的仇恨,這種偏見根深蒂固。而司各特在小說中將這一問題的實質表現得十分到位。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猶太女子的形象,她叫麗貝卡,在小說中,她擁有著引人注意的美貌,重情義,且在強權面前毫不示弱,樂于助人。一位騎士曾救過她的命,她努力勸說父親報答一下他,并對他進行善意的提醒,這與猶太人見利忘義的“傳統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小說中有個好色之徒對麗貝卡圖謀不軌,麗貝卡不但沒有妥協反而激發了她強大的反抗斗志。這些小說情節的刻畫表明被壓迫的民族一直在受著災難,同時顯示了排斥猶太人的運動在當時仍持續在進行。猶太人一直以來為了躲避災難而不斷地遷徙,居無定所,可以說在全世界都有著他們的身影。為了維持生活他們不得不在流浪的生活中學會積累更多的金錢,更不要說是在戰爭年代,生活的殘酷使他們不得不緊緊抓住金錢來使自己感到安全。歐洲人對猶太人的評價是“他們沒有人性,只知道賺錢”。在此我們應當給予猶太人一個公正的申訴,他們雖然在流浪,但他們對美好生活有著強烈的向往,他們所追求的東西遠比貴族們對爵位的渴望還要正當,比地主們對土地所有權的追逐更加正當。
四、總結
在司各特的作品《艾凡赫》中,充滿著民族之間的矛盾、上下階層的斗爭、宗教的沖突、文化的沖突等,其內容豐富深刻,敢于說別人不敢說,這與作者本人的學識和膽略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司各特小說中極具史詩性魅力的一大原因。
參考文獻:
[1]王光碧.從《艾凡赫》看司各特歷史小說的史詩性[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