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習
摘要:顧夢游與方文貧交三十余年,二人相知相交、研磨詩學、亦師亦友。崇禎年間,雅集酬唱、肆力風騷;入清后,秘密結社、砥礪氣節展現二人豐富的交往活動,以此深入了解二人性情旨趣、生平交游情況。
關鍵詞:交游;雅集酬唱;搜求遺稿
顧夢游(1599-1660),字與治,江南江寧人(今南京)。出身南京顧氏名門,少稱神童,工詩古文詞,善行楷書,有《顧與治詩集》(八卷)。其任俠好義、篤定友道而得“四方士大夫爭相推崇”,廣交游、好結社的交游觀,是其良朋遍天下的又一重要因素。方文作為其交游圈中具有代表性的遺民友人,與其志同道合、亦師亦友。故而,本文力圖深入考證二人交游關系,以期更加深入了解二人生平行跡、交游狀況等問題。
一、白頭知己,臼杵定交
方文,字爾止,號嵞山,江南安慶府桐城人。明末諸生,工詩,入清不仕,以賣卜、行醫或充塾師游食為生,氣節凜然,喜交游,行跡便歷大江南北。有《嵞山集》二十一卷。在其詩集中有大量記錄二人交往的倡和之作。方文《顧與治詩序》中云:“崇禎甲戌,予避群盜來江東,卜居與治之里,晨夕相過,歡好無間,與治每構一詩必持以質予,予或指其微疵,與治欣然改易,無忤也。”崇禎七年(1634),方文因避難寓居南京,與顧夢游互為鄰里,晨夕過從,商兌詩學。此后方文曾作詩《石橋懷與治》:“昔年居南邨,卜鄰近君子。……回首念昔游,感嘆不能已。”表達與知己晨夕相過之時光的懷念。順治五年(1648)顧夢游年五十,方文為其作詩祝壽《與治五十》:“臼杵始定交,聲詩播江南。”憶及二人結交過程并對其詩名予以肯定。此外,顧夢游作《方爾止移居水西》《送方爾止游武林兼懷蕭伯闇》《寄懷方爾止》《方爾止生日兼送其游合肥》等詩中表達對云游四方友人的思念。晚年的顧夢游生活窘困、疾病纏身,方文《顧與治齋頭話舊》:“屈指貧交三十年,少時相愛老相憐。江邊置產渾無計,門外求書尚有錢。腰痛那能還客拜,朋來只可對床眠。新詩珍重休拋卻,留與千秋人共傳。”可以說是友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亦可感受到兩位白頭老友對床夜話,回憶舊事的溫情與歷經滄桑、時光沉淀的濃厚友情。
二、雅集酬唱,研磨詩學
除上述相似的性情與個人經歷、政治立場使之成為志同道合的知己密友外,廣結社、喜交游則成為二人志趣相投的另一重要原因。崇禎八年(1635)年,顧夢游與方文、蘇桓、于奕正、劉侗、蕭嘉熙、黃光相互過從甚密,并聚集顧氏宅齋,酬唱賦詩、賞玩品鑒。顧夢游《與蘇武子、蕭賡九夜話兼寄黃若木、方爾止》:“武子嵚崎人,賡九慷慨士。才情不相下,雄辨各自喜。……停云寄爾止,庶幾若木翁。……來朝竹下談,共彼冬日美。”詩中描繪眾文人齊聚顧氏宅齋飲酒賦詩、研磨詩學、共敘情誼以期復興風雅的文人雅集。崇禎九年(1636),“(崇禎)九年丙子年四十七,與江寧顧與治、桐城方爾止、震澤葛震甫、姑蘇楊曰補、吳江史若翁、四明薛千仞數十人結社秦淮。”材料還原了顧夢游與方文、邢昉等數十位詩壇名流結社秦淮,聯吟賦詩、風雅酬唱的豐富多彩的文人活動,成為秦淮湖畔獨特人文景觀的同時,也再度展現秦淮風韻與江左風流。而顧夢游與方文亦借助以詩歌酬唱為紐帶的文人雅集活動,交往甚篤,彼此切磋詩藝,“見必出詩相商思,日以苦情,日以深氣格,日以老視向時。”可見二人志趣相投、研磨詩學之場景。清初年間,顧夢游與方文、邢昉、余懷等諸遺民多游走于鎮江、揚州等交通要道與義軍起兵之地,他們奔走聯絡、互通聲氣,秘密結社、砥礪氣節。至順治十七年(1660),鄭成功反清復明活動以失敗告終,時清廷嚴令禁止社盟。正月三日,沈光裕移尊顧夢游齋,召集方文、錢澄之、陳允衡、曾燦、梅磊、楊彭齡諸遺民秘密聚集顧宅中,探望顧夢游并分韻言別。《曾青藜壬癸詩序》云:“改歲三日,沈仲連邀同流寓諸子,團揖于顧與治家,分韻言別”,顧夢游有詩《不晤沈仲連三十年,庚子元旦偕諸子榻前團拜,語及好友近事慨然作》:“西山抗志皆高朋,東風入門偕勝侶。牧羝傳聞已易節,飯牛下淚空成冰。”表達對反清復明志士的崇敬與聽聞好友易節的傷感悲痛之情。方文亦有詩《早春三日沈仲連移尊顧與治宅,招同陳伯璣、曾止山諸子各賦一詩》:“今又江南逢該改歲,特來花下散愁心。”復明無望的悲涼與愁悶、滄桑之感盡在其中。
三、搜求遺稿,存人存詩
顧夢游與方文不僅是交往密切、友情甚篤的摯友,更是精神與靈魂相同的白頭知己。順治十七年(1660)九月二日,顧夢游卒,時年六十二歲。好友施閏章為其治喪,方文、沈希孟為其搜求遺稿、刊刻詩集。方文《顧與治詩序》:“戊戌、已亥,與治年逾六十,貧且病,不能治生,惟坐臥一小齋,賣詩文自給,門外索書、索詩者踵相也。……施尚白使君自宛陵來江上,心動馳至其家,而與治瞑矣。尚白既親為含襝,經理其喪又探其篋中遺草無有,因屬予廣為搜之。”序文中記載顧夢游晚年貧困窘迫、疾病纏身,依靠“賣書易栗”維持生計的歷史細節。“蓋是時,南中藏與治詩者八九家,予一一借鈔,互有異同,而六合沈子遷所藏尤備。……及予至臨江留居其署二十日,每夜以鐙青焚相對,取與治詩,字櫛而句比之,標其警策,汰其繁冗,厘正其訛謬。吾兩人頗費苦心,至年月先后之次亦以意揣度,位置不亂。”材料中還原了方文與沈子遷為忘友搜集詩稿、整理刊刻的全過程,為達到存忘友之詩以存其人的目的,可謂良苦用心,“務使觀者因其詩以考其時,因其時以窺其志,百世而下必有知與治之深者矣。”可以說顧夢游其人其詩能為后代文人爭相傳誦,方文的努力則功不可沒,而這些與二人為精神與靈魂互通的白頭知己不無關系。“壬寅春,自臨江歸,尚白捐俸,屬予授梓,而子遷亦有伯將之助,不旬月遂成。”順治十九年(1662)春,在施閏章、方文等友人的努力下,《顧與治詩集》遂刊刻出版,流傳后世,施閏章、方文與顧夢游的知己之交亦被后世所稱頌。
綜上所述,本文從顧夢游與方文自定交,成為良師益友的白頭知己;并于崇禎年間,雅集酬唱、研磨詩學、復興風雅,入清后,秘密社集、互通聲氣、砥礪氣節亦使二人友誼甚篤;顧夢游卒后方文為其搜求遺稿、刊刻詩集,以存人存詩這三個角度考察二人之交往。深入了解二人個性特征、交游觀。人生旨趣及志同道合的原因;另一方面,豐富的交游與雅集活動為我們展現清初遺民生平行跡、交游狀況及反清復明活動狀況提供獨特視角。
注釋: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首施閏章《顧與治傳》.叢書集成續編.第205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序[M].卷首.叢書集成續編.第200頁.
方文.嵞山集[M].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頁.
方文.嵞山集[M].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3頁.
方文.嵞山集[M].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3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一.叢書集成續編.第213頁.
湯之孫.邢孟貞先生年譜[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6卷.第219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首方文《顧與治詩序》.叢書集成續編.第200頁.
錢澄之.田間文集[M].卷十五.黃山書社.第277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七.叢書集成續編.第266頁.
方文.嵞山集[M].徐杭游草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65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首.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00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首.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00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首.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00頁.
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卷首.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00頁.
參考文獻:
[1]顧夢游.顧與治詩集[M].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171冊.
[2]方文.嵞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錢澄之撰.彭君華校點.田間文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8.
[4]湯之孫.邢孟貞先生年譜[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