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工業化生產為特征、以盈利為目的現代文化形式。下面主要從大眾文化的特性出發,論述《林海雪原》的改編與傳播。
關鍵詞:商業性;技術性;審美性
一、商業性
大眾文化是典型商業文化,其運作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簡單來說就是“消費文化”,消費群體是人民群眾,所以投其所好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題材選擇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多講究“情懷”。徐克《智取威虎山》(以下簡稱《智取》)選取的就是抗戰背景題材,這首先是他自身情懷所在,其次也代表了老一輩人的記憶,同時也抓住年輕一輩對那個時代故事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不同年齡段對于該題材的不同情感使這部電影收獲了極高關注度。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林海雪原》的電影改編是能夠喚起受眾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的,這也是徐克這類電影人的傳播意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的多元雜糅性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如外國司機謾罵傳統節日圣誕節等,而新加入的敘事者韓庚這個角色帶著探究與敬畏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到最后回家團圓,徐克想要傳達的意圖就是,紅色經典是歷史的內在根基,我們對信念的堅守必須以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作為基礎。電影《智取》將商業性與民族性進行了一次巧妙結合,同時也是對大眾文化內涵的一次正確解讀。
(二)明星加入
中國電影市場現今呈現出的最奇特之處就是巨大的明星效應即“粉絲經濟”,尤其是對8090后的市場主力來說,偶像即使是客串或只唱一首主題曲都能去影院刷無數遍電影,無論其本身好壞。徐克《智取》歸根結底也是一部商業片,他邀請了林更新、陳曉等“小鮮肉”前來助陣,效果極好。
(三)感情糾葛
暴力和性是當下社會視覺消費兩大主題,與70年樣板戲對于情欲的刻意回避和壓制相反,徐克走向情欲的張揚,既再現了白茹與少劍波的愛情,更呈現了青蓮與威虎山眾男人間的曖昧情感,充分迎合了大眾的窺探欲。但青蓮陰冷的表情和深色裝束是影視化中象征誘惑的“蛇蝎女人”化身,完全不符合東北農村婦女的外表與氣質,此角色的出現缺少本土化改造,過度迎合大眾娛樂。
04電視劇,楊子榮落入“婚外情”的俗套; “座山雕”死在楊子榮初戀情人與其丈夫的孩子手上,這兩處改動使得原著中精彩的敵我斗爭轉向惡俗的個人恩怨。打著人性化的旗號消解紅色經典中的共通精神和生命力,不僅誤讀 “紅色”, 更誤讀了觀眾。
二、技術性
(一)商業元素
技術性更好地表現商業元素。
現今的特效與3D技術打造奇觀電影。現代大眾追尋刺激與釋放,而奇觀電影就是當代消費社會快感文化的產物。我們都說好萊塢的超英大片深得觀眾喜愛,這其實也可以稱之為另類的樣板戲,徐克利用3D技術,對好萊塢式電影橋段進行拼貼并充分展現于電影中:肉搏東北虎段落酣暢淋漓,老虎毛發逼真;槍戰段落的子彈采用定格、慢動作等特寫。但在技術愈發成熟的同時,電影理性敘事的能力被弱化,人物呈現出扁平化傾向,如土匪的臉譜化特征明顯,表現為整體的低能與猥瑣。
(二)傳播媒介
現代化科技手段是大眾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重要載體,而大眾媒介正是科技發展的代表,其應用拓展了大眾文化的公共領域、對象、范圍。沒有不同形態的紅色經典,其力量及現代記憶不會如現在這樣強烈與深刻。《林海雪原》的影視劇改編,讓它從小說的文字空間發展到現今信息社會的視覺圖像空間,構建了一個立體、多樣、開放的媒介傳播平臺,使《林海雪原》獲得了意義增殖的空間,在國際上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民族故事和文化,豐富、激活了世界對于中國的認知與認同。除去國內票房,《智取》在國際收獲三千九百萬票房(922-883),充分體現出大眾文化背景下媒介的功能與作用。
三、審美性
在大眾文化視野下,受眾的審美變化主要體現為審美的通俗化、時尚化。
(一)通俗化
70年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改編處在高度政治化時期,在敘事上:首先,楊子榮代替少劍波成為主要英雄人物;其次,突顯了主要人物的階級仇恨和革命的迫切愿望(常寶父女);最后,摒棄情欲。
姚文放說,當代審美文化已經厭倦那種過于累人的思想重負,已經不愿向深邃幽暗的精神極地作艱苦的跋涉,也無力承受過于沉重的道義感和責任感。徐克《智取》則刻意淡化革命與政治傾向,注入普世價值觀,轉戰通俗美學敘事:
1.國共-共軍與土匪
徐克以“共軍”與匪徒之對立改寫了樣板戲的“國共”二元對立,匪徒們在山下的燒殺掠搶成為小分隊剿匪除奸的內在原因。因此本片中自然消解了政治敏感元素。而村民們則被塑造成膽小怕事的性格,成為小分隊的拯救而不是動員對象。
2.單線敘事-雙線敘事
60版電影以時間為線索,可簡單表示為“起因-開頭-高潮-結尾”的因果敘事。此結構敘事優點是人物、情節連貫,結構緊密,但線性敘事的封閉性極大壓縮了讓感知者對敘事作品進行重構和聯想的空間。14電影則采取雙線敘事策略。電影伊始,A線圍繞少劍波展開,展現小分隊在敵強我弱、敵多我少的困境下與土匪奮力搏斗的正面戰場;B線圍繞楊子榮展開,呈現其斗智斗勇的個人空間。這滿足了觀眾的不同需求:想重新回味戰爭現場的,可從A線中體驗歷史重現;而對宏大敘事不感興趣的觀眾,楊子榮游離于組織之外,以一己之力瞞天過海、兵行險著,也滿足了他們對個人主義英雄的崇拜心理。
(二)時尚化
中國戲曲中臉譜文化的巧妙運用,使得這部電影在濃重的民族審美情結之中體現出多元雜糅特點。影片中,楊子榮扮演者加上濃重的黑色眼影,體現出戲曲臉譜中以黑色表示剛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小白鴿以面若桃花的妝容呈現美麗善良的人物特點,青蓮以濃艷的戲妝表現“禍害了多少兄弟”的妖媚氣質,座山雕大面積隱去演員真容實現臉譜化。但這不是完全繼承以前的改編作品造型,旗袍、妝面、發型等設計帶有強烈的現代感,這就使我們在觀看時并不會產生明顯割裂感,反而會產生一種熟悉又新奇之感。此外,對女人偏執的座山雕,重義氣的老八,人物性格的多元化讓故事與形象更趨合理化。
四、結語
隨著社會轉型,“消費經典”成為一種時尚,商業化、娛樂化浸透到紅色經典改編與主旋律的創作中。“人們對于革命時代的激情,喪失了認同的欲望,卻保留了獵奇的幻想。如何讓今天的人們了解紅色文化所包含的崇高美,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在大眾文化視野下,如果說,04年電視劇改編是一次懵懂且不成功的探索,那么14徐克版《智取》則是一次比較成功的開端。雖然存在著人物扁平、刻畫不合理等問題,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特殊符號,它的成功讓電影界對于紅色題材改編與傳播如何與大眾文化的特性巧妙、合理融合有了新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周春霞.“紅色經典”重構:英雄、青年與民族文化認同——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的敘事學解讀[J].新聞知識,2015.
[2]劉洪,趙步陽,章澄.后現代視域下的“紅色經典”改編——以3D電影《智取威虎山》為例[J].電影評介,2015.
[3]孫宜君,王輝.藝術形式的變化與審美闡釋的差異——論《林海雪原》不同文本的敘事及傳播話語[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
[4]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的哲學基礎[J].北京社會科學,1996.
[5]周志強.紅色文化空殼化憂思[J].人民論壇,2011.
作者簡介:熊東男(1993–),女,江蘇揚州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