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琴
摘要:中醫文化正踏出國門,走向世界,中醫英譯取得一定成就,但誤譯現象也廣泛存在,主要體現在意義不對等、內在關系被模糊、文化因素被忽略、英語文法習慣被忽視四個方面。中醫英譯的誤譯勢必將導致對中醫應有之義的誤讀,作為譯者,應當盡量規避這些問題,保證中外的順暢交流。
關鍵詞:中醫;英譯;誤譯現象
在大量的中譯英譯作品中,優秀作品存在,但諸多因素所導致的誤譯現象也比比皆是。這不僅是對中醫應有之義的誤讀,也將妨礙到中外的順暢交流。具體而言,中醫英譯的誤譯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一、意義不對等
中醫英譯講究對應性(proper equivalent),即譯名的詞義要與中文詞義相對應。所謂的詞義,不是字與字的一一對應。但有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未能領會到這一原則內涵,出現一種望文生譯的現象,即不經過對中文詞義的仔細推敲,僅僅是憑借中文的字面意思,就進行生硬翻譯,從而導致誤譯。舉例而言,中醫理論“肝生于左, 肺生于右”這一術語,有譯本將肝翻譯成“liver”,肺譯為“Lung”,倘若國外讀者一看,則會糾結,按科學來講,肝本在身體的右側,肺在縱膈兩側,就翻譯的結果來看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而實際上,中醫詞義里的“肝”其實指的是“肝氣”,應該譯為(hepaticqi),“肺”指的是“肺氣”,應譯為(pulmonaryqi)。“肝”與“肺”對于西方而言是一個解剖概念,單純地指人身體內的器官,而在中醫里則是一種功能概念,其包含的范圍不僅指器官,還包括臟腑所化生的氣血等,其詞義與詞的字面意思區別甚大,倘若就字面意思進行生搬硬套的翻譯,勢必將影響其翻譯效果。從某種層面而言,中醫英譯中有許多的術語、概念內涵太深,導致有時譯語中相對應的概念很難與之匹配,甚至找不到譯語能夠與之相對,具有一定的不可譯性,這也就出現了英譯中的音譯,如中醫的“陰陽”譯為“Yin,Yang”,“氣”譯為“Qi”,以免出現理解錯誤。
二、內在關系被模糊
在翻譯中,譯文的準確性不僅僅只包括指對文意準確無誤的表達,還要兼顧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結構對應,“只有在無損基本原意的范圍內,不拘泥于原文文字而進行必要加工方能讓西方讀者喜聞樂見。”[1]漢語言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其中卻包含著深刻的內涵意義。特別是中醫理論,本身就博大精深,三字或四字術語有時隱藏了特定邏輯關系,而對這一邏輯關系的理解將直接導致接受對象對于理論本身的理解。“翻譯時,不僅要注重意思表達的準確性,還應兼顧不同結構中的隱性邏輯”。[2]譯者只有在對中醫術語包含的邏輯關系進行深刻理解與意會之后才有可能達到翻譯的真實與準確,但在翻譯時,但這一過程中由于中英語言本身的區別以及譯者本身的理解導致誤譯現象大量存在。舉例而言,在中醫理論中,“人體處于正常生理狀態之下,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也是處在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相互消長的動態之中的”[3]。“陰盛陽衰”,指的是這一動態變化中個體體內失衡的一種病理狀態。其所包含的意思是陰邪侵入人體,造成人體體內陰寒之氣亢盛,陰氣太盛則將導致陽氣大傷,繼而造成陽衰這一病變。從邏輯意義上而言,“陰盛”為因,“陽衰”為果,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的因果邏輯,但是有的譯者將該術語翻譯為“exuberant yin and deelined yang”。”“and”在英語中所表達的意思是“和”,與原有詞義相比,譯文詞義之間成為一種并列關系,二者并無先后之分,喪失了原有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譯文自然將導致詞義理解的錯誤。
三、文化因素被忽略
所謂的文化。廣義上來說,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其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主要體現在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一定意識形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與組織形式等。語言,是社會發展過程的結果,其與文化關系緊密。任何語言的存在與發展都植根于具體的文化土壤,文化的發展也依賴于語言這一載體。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語言只有反映文化才能產生意義,因此,翻譯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轉換,達到翻譯的目的,反之則會導致翻譯晦澀難懂,影響翻譯效果。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隔閡與差距,中醫英譯中難免會出現紕漏。舉例而言,張仲景的《傷寒論》有“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這一理論,“更衣”在這里的意思指的是上廁所,這與文化習俗有關。在古代,中國的上層階級中上廁所有換衣服這一習慣,這是中國文化里所特有的。對于古代文化有了解的中國讀者對于這一詞的含義尚能理解接受,但是對于西方讀者而言則需加以解釋或引導了,但有的譯者不顧這種文化差異直接將其譯為“change clothes”,忽視了這一術語的取類比象的特殊性,完全背離了應有之義,忽視其中的文化內涵,繼而造成誤譯。
四、英文語法習慣被忽視
“翻譯既是理解與表達的過程,也是比較兩種語言的過程。”[4]漢語與英語是兩種迥異的語言系統,無論是文字本身還是附著在文字上的思維方式都存在有很大的區別,語法習慣便是其一。一種語言的語法習慣規定了文字單位的組合方式、類型以及表達語意的規則,它是一種約定俗成,翻譯過程中譯文是否符合語法習慣決定著翻譯的準確性與可理解性。中醫英譯中的誤譯現象的存在也與這一因素息息相關。舉例而言,“落枕”,正確的翻譯應為“stiff neck”,但有譯者將其翻譯為“loss of pillow”或為也有“loss of neck”,“loss”與“neck”或“pillow”的搭配在西方人看來不符合其語言搭配習慣,勢必會讓人啼笑皆非。如 “清熱補血湯”被有的譯者翻譯為“clear heart and supplement blood decoction”,如此翻譯讓人費解。按英文的翻譯習慣來說,一般會采用復合形容詞作定語來修飾名詞,因此正確翻譯應為“heart-clearing and blood-supplementing decoction”,如此才能一目了然。在翻譯中,要做到“信、達、雅”,不僅要考慮文化的因素,還要正確地運用英語的語法規則,盡量站在國外讀者的角度,運用英文用詞的熟悉搭配習慣以及表達方式,這是一個重要原則,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要想消除上述的誤譯現象,更好地傳播中醫文化,我們作為譯者要注意以下這幾點。首先,譯者要不斷加強自身對中醫理論的學習與理解,只有自己對所譯內容有清楚的理解,才能實現翻譯的準確性。其次,譯者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不管是漢語還是英語,只有了解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性,才能有意識地規避由語法習慣將會帶來的潛在問題。第三,譯者須廣泛了解西方歷史文化與風俗習慣,盡量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以符合文化習慣與社會常識的方式對譯文進行闡釋。最后,譯者還要學會反思,善于從自己和他人的誤譯中吸取教訓,避免犯錯,這是避免誤譯的最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趙麗梅.從外宣翻譯的特殊性看中醫英譯[J].環球中醫藥,2011(11):479.
[2]鄭超凡.中醫名詞翻譯詞典中的幾種誤譯情況分析[J].環球中醫藥,2016(04):494.
[3]孫廣仁,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2.
[4]唐宓,劉開富,劉筱筠.誤譯的原因與對策——從語言的差異性分析中英文誤譯[J].科技信息,2007(1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