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轉軌時期,我國公共行政人員的行政倫理失范現象時有發生,破壞了國家的政治穩定,阻礙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立。這不僅與行政人員素質、行政體制等內部因素有關,還與思想碰撞、監督不力、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連。針對這些原因,可以通過加強行政倫理教育、完善行政體制建設、加快行政倫理立法和健全行政倫理監督機制等對策,有效地防范行政倫理失范現象的蔓延和擴散。
[關鍵詞]行政人員 行政倫理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25-02
行政人員是我國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主體,其自身素質及價值觀的具體情況在行使公共權力時顯得尤為重要。伴隨社會轉型期的過渡,社會主體及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化,導致我國行政倫理失范現象的出現,降低了政府信譽,破壞了社會風氣,給政治經濟建設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應重點分析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并找到解決的方法,積極防范。
一、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所謂行政倫理,是指行政人員在運用和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而行政倫理失范,本質是行政權力的異化,即行政人員濫用公共權力來滿足私欲、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產生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和外因的結合,又有傳統與現代的沖擊,是眾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一)行政人員的“經濟性”和角色沖突
行政人員作為一個“社會人”,行事的目的都是為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利益,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都是為了個人目標的實現,符合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存在對自身人性滿足的內在需求,即我們都是“經濟人”。行政人員和普通公民相比,并不會具有更多的“利他”意識,依然會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則,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值。正是由于行政人員個體弱點與行政主體身份的交織,在公共和個人利益面前,最終選擇滿足個人利益的失范行為就會發生。
作為一個“行政人”,要求行政人員在參與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要拋棄自己的利益追求,要毫無顧慮地將自己置身于公平、公正、公開的行政活動中。于是,當行政人員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職能時,政治主體的行為與“角色期望”的行為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矛盾對立,產生角色沖突。對行政人員來說,無論職位高低,都會面對權力誘惑和人情往來,金錢交易和濫用權力等倫理失范問題便衍生而出。
(二)行政人員自身素質和道德觀念
由于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傳統的權力本位及官本位思想被部分行政人員所接受,特權意識嚴重。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拜金思想和享樂主義涌入我國,社會呈現出價值及利益多元化的社會特點。面對傳統思想和新鮮事物的夾擊,一些“公仆”信仰不夠堅定,迷失了自我,淡忘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缺少了愛崗敬業的精神,弱化了艱苦奮斗的激情。
在行政人員錄用方面,主要甄選專業素質人才,對德育能力無法進行具體考察。進入機關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與考核,他們在思想上很容易就放松警惕,有的思想僵化、因循守舊、按部就班、得過且過;有的自我約束不嚴,服務意識淡化,該高標準要求的卻放松拖沓,該高質量完成的卻應付了事;有的受“趨利性”和糖衣炮彈驅使,以權謀私、官僚作風、利欲熏心,產生“尋租”等失范行為。
(三)行政體制和法律不完備
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濟體制得到不斷的深化與改革,而政治和行政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仍顯得相對滯后。在權力機構分配方面,職責不清、職能重復、政企不分、機構設置臃腫等情況依然存在。在薪資待遇方面,工資收入普遍偏低,尤其是縣鄉基層,無法與其所處的工作總量及社會地位相匹配,這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落差。在獎懲制度方面,界線標準不清晰,更側重于精神上的鼓勵,而忽視了實質性的物質獎勵。在行政倫理教育機制方面,有些行政人員盲目追求政績、人浮于事、陽奉陰違,缺乏行政倫理機制和規范的約束,從而導致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的發生。
截至今日,我國關于行政倫理的立法還存在空白,對行政人員最具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然而就法律規范而言,沒有確切的量化指標,可操作性不強,內容不夠詳實,整體較為模糊不清,缺乏具體統一的行政行為行動指南,導致在管理上漏洞百出。某些行政主體往往鉆法律的空子,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和處罰,從而成為產生行政倫理失范的隱患。
(四)監督機制不健全
從總體來看,我國行政監督缺乏必要的實施細則以及法律法規的支持,人大監督缺乏權威性,司法監督范圍狹窄,新聞輿論監督限制太多,監察機關缺少自主性,各監督單位及部門職責不清,合力較弱。在行政運行過程中,開放性和透明度偏低,且沒有對應的保障和激勵制度,使得群眾監督流于形式。孟德斯鳩曾經指出:“任何有權力的人都容易傾向于權力濫用。”把權力置于空氣中,管理有缺口,監督又乏力,在客觀上促使了失范行為的發生。
二、防范行政倫理失范的對策
行政倫理失范會嚴重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標的實現,為此,我們應盡快找到解決方法,加快行政倫理建設的步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治理:
(一)加強行政倫理教育,提高道德綜合素質
把傳統道德教育與當代倫理教育相結合,樹立明確的目標責任,嚴格落實教學計劃。
首先,端正自身態度,做好職業定位。在我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而行政人員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強化行政人員的自我身份認同,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增強服務意識,淡化特權思想,從根本上鏟除傳統的“官老爺”思想,從追求自身利益和合法權利的“社會人”轉型到無私供給公共產品和勇于承擔公共服務責任的“公共人”。
其次,堅持黨的領導,扎實理想信念。要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以尊崇黨章、遵守黨規為基本要求,以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為根本任務,增強政治意識,堅定政治方向。不斷深入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行政人員最高理想信念。嚴格遵守八項規定,防微杜漸,謹言慎行,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禁止生活墮落,抵制貪污腐敗。
第三,開展行政倫理教育,強化自律道德意識。樹立標兵模范,在思想上對行政人員進行實例教育,鼓勵他們向榜樣學習,向模范看齊;在實踐上要求他們不斷反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省察克治,自我剖析。強化道德人格養成,培養道德認識感知,自覺提高抵御誘惑的能力,抵制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蝕,從而科學行政。
(二)營造良好行政環境,完善行政體制建設
政府管理范圍廣,個人手里權力大,容易促使行政人員發生濫用權力等行政倫理失范事件。因此,必須進一步轉化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從制度上制止,從根源上禁行。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在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應放棄“掌舵者”的角色,適當縮小權力,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努力打造社會本位、民本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服務型行政模式。加快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統一、高效、精簡的原則明確各政府機關的權力和職責。完善民主集中制,真正做到民主決策、行政公開,徹底落實財產申報和經費公示制度,實現信息透明。加大打擊貪污的懲治力度,增加貪官腐敗的成本,以防范行政人員以權謀私,營造一個公正廉潔、團結勤政的良好行政環境。
第二,規范獎懲激勵機制,健全行政倫理制度。各相關部門應根據行政人員的實際工作成績,制定相應的賞罰機制,“優者當獎,差者當罰”。通過物質的實質獎勵、崗位適才能變動、職務憑成績升遷等形式對行政倫理制度建設進行重要補充。切實改革工資結構,實行扁平化管理和“高薪養廉”政策。同時,也要加大違反行政倫理道德的懲罰力度,加重或從重處罰,從根本上杜絕失范行為的念頭。
第三,完善選拔任免機制,推行信用檔案制度。我們應在行政人員錄用的源頭把好關,了解錄用人員在校期間的思想品德情況以及在社會上的信用和道德情況,確保德才兼備,“德”為首。另外要逐步建立個人信用檔案,記錄行政主體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行為信用狀況,為行政人員提供良好的內部約束。
(三)加快行政倫理立法
行政倫理立法是將行政倫理法制化,通過法定程序把行政倫理規范上升為法律,并以法典或法律條文等形式固定下來,正式頒布,使行政倫理具備與法律同等的地位與權威。
長期以來,大家常常討論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卻把二者的聯系忽視了,致使行政倫理遲遲沒有法制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應該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法制與德治協調統一的行政治理模式,將道德自律融入法律權威,增強行政倫理的可操作性及實效性。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行政倫理法制化建設相對薄弱。要善于借鑒歐美國家先進經驗,明確我國公務員責任與義務,對現有的行政倫理規范加以修改、補充、完善,使權責分明、科學嚴密、程序合理,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倫理法律文本。只有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才能預防行政人員行為失范,才能保證行政倫理規范不被破壞,保證社會的公平和公正。
(四)健全行政倫理監督機制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公開透明、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做到權力與監督并行,權力行使到哪里,監督就實行到哪里。
第一,強化群眾的監督意識,拓寬群眾監督渠道。政府應一邊加強對群眾維權知識的普及宣傳,增強他們的維權意識,一邊堅持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府”的建設步伐。充分利用網絡系統,把重大事項特別是人們比較關心的事項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群眾公開,擴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對待群眾的網上反饋,要及時了解情況,認真記載,盡快解決,做好回訪,使行政主體能更好地接受群眾的監督。
第二,重視司法部門監督,擴大司法審查范圍。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這樣可以壓縮行政人員行政倫理失范的空間。重視檢察機關和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適度放開司法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審查。紀檢監察和審計部門,目前仍歸屬于政府控制,很難有效地對本部門做出強有力的監督,應盡快使兩部門獨立行使監督權力。
第三,保證新聞媒體監督,優化輿論監督環境。應該保證新聞媒體合法監督的地位,提供合理的輿論發布討論平臺,或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和網絡等,對行政人員的倫理失范行為做出披露以及價值判斷,借助社會輿論的譴責,提高行政人員的道德素質,培養擇善去惡的價值取向。
總之,我國行政人員行政倫理建設的道路還很漫長,只有各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行政人員努力提升,法律法規跟上步伐,社會群眾配合監督,才能早日實現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走向社會和諧的偉大旅程。
【參考文獻】
[1]黃晶梅.中國政府公務員行政倫理示范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
[2]趙偉.芻議公務員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與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3,23(01):72-79.
[3]鄭捷文.對我國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的探討[J].財經問題研究,2014(05):220-223.
[4]張倩.公務員行政倫理建設新常態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15.
[5]朱銳博.公務員行為失范的行政倫理制度探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06):7-9.
[6]周建祥.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10):300-301.
[7]吉云霞.淺論我國公務員行政倫理失范及對策[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47-50.
[8]尹曉玉,張旭,朱浩陽.我國公務員行政倫理失范成因與改革路徑探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32(05):40-42.
[9]謝宜家.我國公務員行政倫理失范與對策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1(03):154-156.
[10]趙如婷.中國政府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及對策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04):207-208.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