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南
林業病蟲害是培育和繁殖森林過程中的遇到的最大難題,林業病蟲害的大范圍發生會導致樹木大面積的死亡,森林覆蓋率銳減;林業病蟲的遷徙,又會導致病蟲害大范圍的蔓延。如何控制林業病蟲害問題,是關乎當前林業發展的大事,也是眾多林業工作者應當著重考慮的問題。本研究主要從林業病蟲害蔓延的原因及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方面進行探討。
1當前我國林業病蟲害的現狀
每當發生惡劣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澇、火災等),就容易引發林業病蟲害。我國當前林業病蟲害發生的主要特點為不確定性、種類多、范圍廣。第一、不確定性。由于當前監測技術及體系的限制,林業病蟲害發生的預測存在滯后性。病蟲害往往是突如其來,而當病蟲害預測部門找到原因后,病蟲害的蔓延已經非常嚴重,難以控制;第二、種類多。林業病蟲種類繁多,且由此引發的蟲害亦多種多樣,因此在防控方面就比較棘手。第三、范圍廣。伴隨著林業害蟲的生殖及遷徙,林業病蟲害的范圍也隨之擴大,防治難度也就隨之增加。
2林業病蟲害蔓延的原因
2.1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基于當前林業病蟲害發生的現狀,筆者分析首先是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引起的。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程度逐漸增強,環境質量越來越差,很多樹種被砍伐殆盡,一些捕食性昆蟲、食蟲鳥便失去了棲息地,害蟲失去天敵,故而數量也會逐漸增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另一惡果——生物多樣性銳減,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使得食物鏈、食物網趨于簡單化,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當大面積病蟲害發生時,極易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
2.2人工林比重增加,天然林比重降低
經濟的發展,無形之中以犧牲了生態環境為代價。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問題,有關部門提出“退耕還林”,栽植較多人工樹種,以改善天然林被破壞的現狀,進而提高森林覆蓋率,而這種行為卻成為林業病蟲害加劇的誘因。人工林的增多,導致天然林比重相對下降,[1]而人工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生態系統脆弱,當受到外界不良環境影響時,很容易失去平衡。
2.3林業部門監管力度不夠
林業部門監管力度不夠,也是導致林業病蟲害頻發的重要原因。病蟲害預報檢測體系是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病蟲害預報檢測體系,才能更好的開展病蟲防治工作。而當前較多病蟲害監測部門缺乏先進技術及人才,不能有效的為病蟲害發展防治提供導向。此外,雖然我國關于林業資源的保護有眾多管理條例,但是在偏遠的林場,有些條例形同虛設,并未落實。林場一般位于較偏遠的郊區,而林業管理部門大多設置在市區,由于距離較遠,林場中的突發性問題難于及時反映,這也是導致病蟲害蔓延加劇的重要原因。
3林業病蟲害防治措施
3.1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從自身做起,大自然是人類的朋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林業資源,為鳥類提供廣泛的棲息地,遏制病蟲害數量,有利于控制蟲害蔓延。首先,從公民自身來講,增強環保意識,不破壞花草樹木,多植樹種草,為保護綠色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于一些高能耗、污染重的工廠,要實施“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及時處理工業三廢,減少向環境中的排放,為當地居民留一方凈土。增強地方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地方條例行事,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嚴懲。
3.2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病蟲害防治的最佳途徑。森林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生產者的角色,它為捕食性昆蟲、食蟲鳥類提供食物及棲息地,天敵種類的增多使得食物網更加復雜,進而減緩了病蟲害傳播、蔓延的速度。保護生物多樣性即保護生態環境中的每一員,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2]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踐行就地保護、異地保護的原則,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都是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
3.3完善林業管理部門監管體系
完善林業管理部門的監管體系,首先提高病蟲害的監測能力。林業部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針對當地實際環境進行多時期、多階段的實時監測;設置多個測報點,以一個集中的測報點為中心,集中周邊多個測報點的信息,從而對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全方位預測。政府要增加資金投入,引進先進人才及技術,完善病蟲害監測體系。加強林業各部門間的溝通聯系,分享病蟲害防治經驗,堅持“誰經營、誰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等的幾項原則,完善林業部門的監管體系。
4結語
通過本項研究的調查研究可知,林業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病蟲害的傳播對林業發展的阻滯。蟲害是林業的癌癥,必須早發現、早治理,確保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德輝.探究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的措施[J]. 科技與企業,2015,08(09):202-207.
[2]馮振銘.林業工作中病蟲害的相關探討及防治措施分析[J]. 農業與技術,2015,24(1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