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黃 波,王茂理,林承勇
(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綿陽 621000)
?
水稻機械插秧增苗減肥技術研究
何 勇,黃 波,王茂理,林承勇
(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綿陽 621000)
[目的]進一步提高水稻生產技術水平和肥料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水稻產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減少化學肥料的投入量。[方法]以模擬水稻機械插秧的方式,通過田間小區試驗,研究水稻增苗減肥技術對產量的影響。[結果]在增加基本苗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化肥的用量完全可以建立高產的結構,達到增產、穩產的目的。[結論]該研究可為農業機械插秧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水稻;秧盤育苗;機械插秧;增苗減肥
水稻過量施用以氮肥為主的各種肥料不僅成本高,而且稻苗往往群體生長過頭,造成無效分蘗增多,病害加重,植株生長不健壯,后期易倒伏,多余肥料隨排水流入江河,易造成農業的面源污染[1]。為遏制農業面源污染不斷擴大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發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了減少化肥使用量,實現化肥零增長行動。目前,在四川片區的秈稻生產肥料用量普遍是750 kg/hm2,肥料利用率不高[2]。多年的觀察對比試驗證明,水稻采用增苗減肥措施完全可以達到增產效果。水稻機插秧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傳統的育苗方式和機械插秧的育苗方式有明顯的區別,且在肥料用量上也有所不同[3-5]。為了提高機插秧的肥料利用率,筆者采用秧盤育苗方式育水稻苗,通過人工手栽秧的方法模擬機插秧的移栽規格,研究在不同的施肥水平條件下增加秧苗的數量對產量的影響,驗證增苗減肥技術在水稻機械插秧上的應用效果,旨在為其今后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1試驗地概況試驗于2015年在四川省三臺縣塔山鎮進行。供試土壤為壤土,0~20 cm耕層土壤養分含量:有機質1.85%、堿解氮116.2 mg/kg、有效磷10.2 mg/kg、速效鉀125.1 mg/kg,pH 6.5。
1.2試驗材料供試水稻品種為蓉18優662;供試肥料為復合肥(N∶P∶K=22∶10∶16)。采用秧盤育苗,在苗齡長至4葉1心時移栽。以人工手栽的方式對水稻機械栽插進行模擬,按設計要求數苗牽繩移栽。
1.3試驗方法采用裂區試驗設計,主處理A為肥料用量,設2個水平:A1為底肥施用復合肥750 kg/hm2、A2為底肥施用復合肥600 kg/hm2;副處理B為栽插密度,設4個水平:B1為2苗/蔸、B2為4苗/蔸、B3為6苗/蔸、B4為8苗/蔸;行距30 cm、株距20 cm。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長7.0 m,寬2.4 m,面積16.8 m2。試驗地四周設1.0 m以上保護行,重復間留0.8 m走道。
1.4調查項目記載不同生育階段秧苗分蘗動態;小區產量全部進行實打實收,通過自然曬干的方式進行曬干稱重,記載小區產量,計算經濟效益。
2.1產量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小區產量以A2B3處理最高、A2B1處理最低。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肥料不同施用量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不同栽插密度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移栽苗的數量對產量影響顯著。由表2可以看出,B1處理產量最低,且其與B2、B3、B4處理產量間差異均達顯著性水平,說明移栽基本苗數不能低于4苗/蔸,否則即使增加肥料的投入量也無法顯著提高產量。施肥量為750 kg/hm2與施肥量為600 kg/hm2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而增加基本苗數可以達到增加產量的效果,進一步說明增苗減肥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

表1 不同處理的小區產量表現

表2 移栽苗數對產量的影響
2.2苗情動態分析從分蘗動態來看,A1處理與A2處理相比,在返青成活后,A1處理秧苗分蘗的速度明顯高于A2處理,說明高肥量有利于秧苗分蘗的增加;于6月23日挖水曬田,6月30日秧苗分蘗達到了最高值,隨后秧苗分蘗數量急劇下降。調查結果顯示,6月30日A1處理秧苗數平均為24.9苗/蔸,A2處理秧苗數平均為22.0苗/蔸,A1處理秧苗數較A2處理高2.9苗/蔸,即高出48.0萬苗/hm2;6月30日所有處理中,A2B1處理秧苗數量最少,未能達到理想的數量,而A2B4和A1B4處理由于秧苗基數大,因而秧苗增加的速度快(表3)。從分蘗速度來看,A2B4和A1B4處理的水分控制時間還可以提前,從而達到理想的穗數結構。
2.3經濟效益分析由表4可知,復合肥施用量為600 kg/hm2時,A2B3處理的產量最高,為8 274.0 kg/hm2,其經濟效益也是最好的,為17 372.4元/hm2;A2B4處理產量次之,但其用種量大,種子成本高,因而其經濟效益略低;而產量和經濟效益最低的是A2B1處理,進一步說明在減肥的情況下一定要增加移栽的基本苗,如果苗數達不到應有的標準,則有可能造成減產,但當移栽苗數達到一定量后,產量和經濟效益不再提高。在復合肥施用量為750 kg/hm2條件下,A1B2處理產量和經濟效益最高,分別為8 136.0 kg/hm2和17 328.6元/hm2。比較A2B3處理與A1B2處理產量和經濟效益可以得出,在減少施肥量的同時增加種植密度同樣可以達到高產、高效益的效果。
表3不同處理的秧苗分蘗動態調查結果
Table 3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illering dynamic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處理Treatment秧苗數Numberofseedlings∥苗/蔸05-2005-3006-1006-2006-30A1B12.04.58.713.521.3A1B24.06.312.517.223.1A1B36.08.613.618.825.6A1B48.013.216.221.529.5A2B12.03.17.212.318.2A2B24.05.412.316.820.6A2B36.07.513.418.323.5A2B48.010.615.820.425.6

表4 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
注:種子單價為60.00元/kg,復合肥為3.00元/kg,稻谷單價為2.60元/kg;計算經濟效益時,產值只扣出了種子和肥料投入,因其他管理措施的費用投入完全相同,從而忽略。
Note:The seed price is 60.00 yuan/kg,the compound fertilizer price is 3.00 yuan/kg,the rice price is 2.60 yuan/kg;When calcula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the output value is only deducted from the seed and fertilizer inputs,and the cost of other management measures is completely same,thus to be ignored.
試驗結果表明,在增加基本苗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化肥的用量完全可以建立高產的結構,從而達到增產、穩產的目的。機械插秧采用的是秧盤育秧方式,按照育秧標準,0.07 hm2秧盤秧苗就可以栽插6.66 hm2面積;而傳統的育秧方式,0.07 hm2秧田面積只能移栽0.50~0.60 hm2。秧盤育苗的播種密度非常大,在秧盤內基本不會出現分蘗,即使延長移栽時間也無法促進秧苗分蘗,所以,在移栽規格一定的情況下,需提高每蔸的苗數才能提高有效穗的數量。
水稻機插秧必須在高產、穩產的前提下才有利于該技術的迅猛推廣,其配套技術研究還有待加強,可針對不同品種、不同肥力水平、不同秧齡開展系列研究。以機械插秧代替人工栽秧可大大減輕栽插勞動強度,有利于勞動力轉移,并且機械水田作業穩定性好、易操作,還有利于搶季節保進度。以插秧機為載體,機手或者機插秧公司、專業合作社可通過開展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供秧、統一機插等服務形式,從而促進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使其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得以發展。
[1] 章起明,曾勇軍,呂偉生,等.每穴苗數和施氮量對雙季機插稻產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6(3):144-150.
[2] 彭少兵,黃見良,鐘旭華,等.提高中國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9):1095-1103.
[3] 程建平,張再君,趙鋒,等.機械插秧密度和氮肥運籌對兩優1528群體動態和產量的影響[J].雜交水稻,2011,26(6):69-73.
[4] 羅瓊,王昆,許靖波,等.我國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8):6073-6075.
[5] 宣云,王川,施六林,等.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發展趨勢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1740,1796.
Study on Seedling Increasing and Fertilizer Reducing Technology in Machinery Transplanting
HE Yong, HUANG Bo, WANG Mao-li et al
(Mia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further improve rice production level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reduc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not reducing the yield of rice, the input amou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reduced. [Method] Through simulating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field plot experiment, effects of seedling increasing and fertilizer reducing technology on rice yield were studied. [Result] Under the premise of increasing the basic seedlings and reducing chemical fertilizer dosage, the high yield structure can be established and the goal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can be achieved. [Conclusion] The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large area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Seedling increasing and fertilizer reducing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設立的科技創新項目 (201507)。
何勇(1965- ),男,四川遂寧人,高級農藝師,從事現代農業科技管理工作。
2016-07-25
S 511
A
0517-6611(2016)27-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