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日明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電商推動建立統一市場
聶日明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電商的發展明顯要快于美國,是因為美國不存在明顯的市場分割
電商已經成為居民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阿里巴巴中國零售交易市場2016財年商品交易即時總額(GMV)突破3萬億元,超過中國零售總額的10%,相當于沃爾瑪全年GMV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經濟體”。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規模增長迅速,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0萬億元,是2000年的7.7倍,而美國零售額同期增長不足一倍。中國零售增長迅速的原因有二:第一,居民收入提高,刺激消費需求增長。第二,國內市場環境改善,消費更加便利。
中國的零售業曾有三大問題導致貿易成本太高,抑制了居民的消費需求。首先,銷售代理鏈條太長,從廠家到消費者,營銷渠道多達三四級。如3C領域,在國美蘇寧及電商出現以前,產品自廠商出廠以后,要經過全國總代理、省級代理、地區代理等多級渠道,進入購物大樓以后,還要忍受店鋪的層層轉租,產品的渠道成本太高。這也是中國過去認為“渠道為王”的原因。國美和蘇寧的出現,打破了多級代理的鏈條,直接連接廠家和消費者,渠道成本讓利給消費者,一下子就占領了電器類耐用消費品的渠道市場。
其次,跨區域貿易的隱性稅負太高,主要是由罰款、市場準入等原因造成的。一般來說,國際貿易的參與者是全球競爭,只有生產率水平比較高的企業才愿意參與,但有學者的實證研究顯示,中國制造業里,出口企業的平均生產率比內貿企業要低,國內市場的難度可能要比搞國際市場要困難。法國學者Sandra Poncet的研究顯示,中國省際之間的貿易成本接近于歐盟國家與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貿易成本。
另外,2005年以后,中國的零售業又面臨新的問題,房價太高導致的商業和生活成本太高。由于建設用地的數量管制,使得城市中心房價不斷上揚,城市的拆舊運動也使得市區內很少有房租和勞動力的價格洼地,零售業兩個重要的成本(房租和勞動力成本)都居高不下,城市里的零售業成本上升快于居民需求,抑制了消費總量。
國內消費與貿易環境并不很友好,但中國零售總額還是出現了突破性的增長,原因之一是電商的興起。電商的優勢有三點:第一,不需要多級營銷渠道,相當于國美蘇寧搬到了互聯網上,電商平臺直接面向消費者,對于中小廠商來說,渠道成本大大降低。第二,因為不需要實體店鋪,省去了貨物流轉、多地庫存、店面管理的成本,而這些是實體貿易商和零售店經營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規避了傳統貿易商不得不承受的隱性內貿成本。第三,一般來說,城市里要有一些房價洼地,一個市民在城市里買不到低價的商品,但可以通過電商在千里之外的廠商那里買東西,發達的電商、數不清的快遞隊伍是平抑物價的主要功臣。
數據上看,僅阿里一家電商的零售總額就超過中國零售業總額的10%,而美國整個網絡的零售額也只有零售業總額的5.8%(2013年)。中國電商的發展明顯要快于美國,是因為美國不存在明顯的市場分割,更有相應的監管機構避免州際的市場分割行為,美國的電商相對傳統零售商的優勢不同中國那么明顯。
從統一市場建設的角度來看,電商可以視為在中國境內建立了網上自由貿易區,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地區之間的隱性貿易稅。電商不僅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也倒逼落后地區不得不消除市場分割的行為,以此應對電商的沖擊。
(責任編輯:孫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