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黑客以技術方式入侵他人計算機系統,迫使他人交付財物的行為,敲詐勒索是其目的,通過技術鎖定手機是其手段。
因此,可以認定上述黑客的行為屬于敲詐勒索,即使違法情節較輕、尚不構成犯罪,但仍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于敲詐勒索行為的認定,公安機關應作為治安案件受理。
按照此前媒體報道中張先生所述,如果公安機關僅以“個人財物損失2萬元以上或同時攻擊20臺服務器”作為立案標準,則是對刑法中關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規定的機械套用,并沒有看清違法者通過技術手段實施敲詐勒索的本質。
此外,黑客攻擊他人手機賬戶的行為,還可能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利用網絡信息罪等,但因其屬于敲詐勒索犯罪的“牽連”犯罪,可根據情況以一種罪處罰或數罪并罰。
當下,信息網絡犯罪呈現出“個案額度小、案件量巨大”的趨勢,一方面違法者的非法所得巨大,另一方面單個受害者卻維權困難。因此,我建議,認定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敲詐勒索或詐騙等犯罪行為時,要以社會危害性為主要立案標準和量刑依據,而不是只看涉案金額。一個黑客詐騙100個人,每人騙取100元,其社會危害性超過直接騙取一個人10000元,量刑時要考慮這個因素。
至于本案中的治理難問題,就牽涉到打擊網絡犯罪必須構建信息共享平臺的問題。要知道,黑客顯然不可能只針對張先生一個人進行敲詐勒索,然而公安機關如果沒有掌握該黑客的其他違法行為,一般也只能作出治安處罰。我建議盡快建設網絡違法集中治理平臺,不論哪種類型的網絡攻擊、詐騙,一經發現都可以舉報到平臺。一旦發現某個違法者大量被舉報,公安機關就可以及時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