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以前,環境是動力,現在,璧山發展到高位,必須靠創新+資本”
近年來,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成為耀眼的經濟明星,其經濟增速連續十個季度領跑全國。而璧山,又在重慶38個區縣中處于領先地位——“十二五”期間,該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7%,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3.3%。
在全國各地普遍進入中高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璧山經濟高速增長顯得頗為值得關注。
璧山“逆勢”增長的秘訣何在?
關掉100億元,換回1000億元
今天的璧山,吸引了諸多行業龍頭企業落戶,如普洛斯、得潤電子、眾泰汽車集團等。重慶筆電產業今年發展勢頭強勁,支持筆電產業發展的800多家電子信息配套企業,就有近三分之一落戶在璧山。
時間回到6年前,這還是不可想象的。
彼時的璧山,遍布著各類小作坊,由此導致當地環境趨于惡化。璧山的主河流璧南河被污染得就像墨水池,在河邊養的鴨子村民們自己都不敢吃。
臟亂無序的環境,不僅使本地人難以安心發展,也使得招商引資也大受影響。
嚴峻的現實面前,璧山決定通過改革“斷臂求生”。
2010年,璧山下決心向污染宣戰,近幾年共關停了污染工業企業500多家,養殖場1100多個。
“2009年我們的工業總產值305億元,關閉的企業產值加起來就有一百多億元,但是我們很堅定地邁出了這一步?!敝貞c市璧山區副區長黃文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之所以如此堅決,是因為,璧山認為,產業的升級,和環境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必須關停落后產能,打造優良的環境,才能吸引優質的項目前來投資。
璧山對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定位,從黃文杰的分工可見一斑:他既分管工業發展和招商引資,也分管環境保護。
“這種把兩個‘矛盾部門歸于一口的安排,在其他地方非常少見。”中央黨校教授岳亮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指出,“而這,正是破除部門利益藩籬,解決好發展與保護悖論至為重要的一步?!?/p>
改革的結果之一是,如今,璧山的規模以上工業年產值已經突破了1000億元。
黃文杰表示,璧山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在同步進行?,F在,其三大主導產業為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大健康產業,同時,璧山還在大力發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璧山的發展走的是產城融合之路
隨著項目的落地,產業人口聚集,璧山的人口流動由凈流出轉變為十多萬凈流入,建成區面積也由2010年的10多平方公里擴大為40多平方公里。
公廁留下客商
事實上,良好的環境并非必然能帶來經濟增長。
“一般來說,環境好的地方區位相對偏僻,區位好的地區,環境污染一般相對嚴重?!秉S文杰告訴本刊記者,“璧山發展的優勢就在區位好,環境也好?!?/p>
璧山東倚縉云山,與重慶大學城僅一山之隔,為重慶主城“西大門”;西靠茅萊山,地處成渝經濟走廊要沖。
2010年9月28日,就在璧山市“斷臂”改革的同時,其首條城市隧道——璧山隧道建成通車,由此實現了璧山與重慶主城的“無縫對接”。此后,渝遂高速、成渝城際客運專線、軌道一號線穿境而過,形成了轄區內南、北、西、中均有高速公路過境的高速路網。
交通通達后,從重慶江北機場到璧山,僅需一個小時。以至于,常有客商在候機前到璧山游玩,而就是這一次次游玩留下的印象,讓不少企業決定落戶于此。
譬如,臺灣一家電子企業董事長來璧山考察投資,在進了一次公廁后,就決定留下。
“這個董事長出來就說,公廁都這么整潔,說明地方政府很管事,很負責。我看不用再到其他地方去了?!秉S文杰說。
能留住客商的公廁是怎樣的?
本刊記者實地探訪了一番——秀湖公園入口處,天子橋公廁依山而建。24小時恒溫,免費開放,紙巾也24小時免費供應——目前,璧山區像這樣的公廁共有25座,達到主次干道每500~800米、其他支路每800~1000米建一座公廁。
公廁“革命”的經驗
公廁“革命”是璧山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
黃文杰回憶起2010年璧山修建第一個公廁時,附近的百姓紛紛抗議——他們印象中的公廁就是臟亂差。
事實上,要建設干凈整潔的公廁也確實不容易。其難處,并非在硬件建設,而是公廁管理。譬如24小時免費供應紙巾,就并非易事。
首個公廁開放首月,紙巾頻頻被老百姓拿走,為了保持持續供應,一個月就花了3萬元。有人說,要懲罰拿走紙巾的人,但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說,讓他們拿,他們拿說明他們需要,一卷不夠就放兩卷!結果,三個月后就沒人再拿放在公廁里的紙巾了。
“讓他們拿的信心源于我們做綠化的經驗?!秉S文杰表示,“十二五”期間,璧山打造綠色城市,修建了30多個公園,引進了上千種植物。因為全部免費開放,初期有不少人在種植植物的公園里挖苗卉。
面對這種情況,吳道藩說,“市民挖到家里去栽種,也是璧山綠化的一部分,要正確引導”。此后,璧山開始在苗圃市場發放免費苗卉——三個月后,就沒人再挖公園苗卉了。
如今的璧山,擁有2600多種植物和30多個免費開放的公園,四季鳥語花香。
這些錢顯然并不白花。黃文杰算了一筆賬:“以當地的一個公園建設為例,璧山政府投入7個億建設了一個1500畝的公園,5萬平方米的商業設施便賣出了10億元。同時,環境改善還提升了城市價值,實現了國有資產增值?!?/p>
新動力何來
不過,缺乏產業支撐的話,青山綠水也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金山銀山。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步入高位,僅是優化環境吸引招商,已經不足以進一步提升璧山的經濟發展動力。
“以前,環境是動力,現在,璧山發展到高位,必須靠創新+資本?!秉S文杰表示。
“十二五”期間,璧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7%,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3.3%,位居重慶區縣前列。按照當地“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20年,璧山地區生產總值將比2010年增長3倍。
這個目標將如何實現?
2015年9月,璧山國家級高新區獲國務院批準成立。
就在兩年前,重慶市實施“五大功能區域戰略”:根據不同的區域和資源優勢,將全市38個區縣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璧山的定位為“城市發展新區”,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
借助這些政策紅利,璧山建設了2個國家級孵化平臺、創新示范基地,4個市級眾創空間和2個部級星創空間、創新升級體驗中心;借助毗鄰大學城的優勢,璧山與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院校簽訂了戰略合作,與25家企業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驅動市場創新的過程中,璧山區政府發揮的特殊作用。
黃文杰表示,璧山已成立了產業引導資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加上各類產業專項基金,規??蛇_30億元,預計可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00億元以上,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培育30家企業掛牌上市,創造工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以上。
岳亮表示:“按照傳統模式,政府與企業間的投資合作大致是,政府以補助、獎勵、貼息等‘行政化補貼吸引企業入駐,企業入駐后,以稅收回報地方政府。而璧山‘創新+資本的模式,把過去的‘行政化補貼轉化為政府以產業引導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參與企業投資,然后進入資本市場,共擔風險、共享收益。這就是政府搭臺,讓社會資本唱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