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焱
它們都是上世紀中期的城市建筑,數十年來,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也見證了勝利和失敗
雖然中國的足球水平無法與巴西相比,但中國的足球場絕對不比巴西遜色。
北京的工人體育場,是北京國安隊的主場,中國的“金牌球市”就在這里。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大球場,是巴西乃至全世界球迷的足球圣殿,承載著太多歷史和榮耀,這里是1950年和2014年世界杯決賽場地,2016年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開閉幕式也都在這里上演。
實際上,北京的工體也好,里約的馬拉卡納大球場也罷,都是穿了新衣的歷史殿堂。它們都是上世紀中期的城市建筑,數十年來,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也見證了勝利和失敗。

北京工人體育場在1959年9月4日第一次公開使用,接待觀眾
工體:除了足球,還是首都一景
1958年,北京工體項目被正式確定為首都工人階級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工程。很快,建設者們用11個月零13天的時間完成了建設。
次年9月,一座巨大的橢圓型建筑在當時北京東郊的一片大葦坑上拔地而起,成為當時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這就是能容納7萬名觀眾的北京工人體育場。
后來,工體進行了兩次大的改建,分別是為了迎接1990年亞運會和2008年奧運會。煥然一新后,工體內部設施完全接軌國際標準,體育場8萬平方米,24個看臺可容納觀眾6.3萬人。
1996年起,工體成為北京國安隊的主場,雖然2008年奧運會后國安主場一度遷到“鳥巢”,并且也在那里賽了幾場,但大多數北京球迷和部分球員還是希望俱樂部能夠繼續留在工體。
2009年1月,國安俱樂部正式發表聲明,宣布09賽季回遷工體,同時還在聲明中強調了工體在北京足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畢竟,工體是國安球迷最喜愛的球場,是數萬球迷瘋狂歡呼的圣地,每當比賽時現場一片綠色海洋,焰火激光打造的氛圍超級炫目,成為首都一景。
北京國安在工體同國外球隊比賽時曾取得出色成績,擊敗過AC米蘭、阿森納、弗拉門戈和格雷米奧,也曾在這里兩奪足協杯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這里舉行了男足比賽的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以及女足決賽。
除比賽外,工體也是演藝歌星舉辦演唱會和工商團體舉辦展覽會的一個選擇。最近的崔健搖滾30年、羅大佑的演唱會都選擇了這里,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搖滾詩人鮑勃·迪倫,2012年也曾在工體演出過。
馬拉卡納:球迷“朝圣”之地
馬拉卡納大球場正式名稱為記者小馬里奧足球場,旨在紀念為修建體育場作出重大貢獻的新聞工作者小馬里奧。但因為這座體育場所在地叫馬拉卡納,體育場附近有一條河也叫馬拉卡納,所以人們更習慣稱其為馬拉卡納體育場。
這個體育場最早是為1950年世界杯而建造,1948年8月2日動工,大約有1萬名工人參與了建設。雖然在1950年世界杯前已經啟用,但整個場館的建設到1965年才全部完成。
當時的馬拉卡納可以容納20萬名觀眾,被公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足球場。但在為2014年世界杯改建后,球場容量減少為8.2萬人,因為此前的球場并沒有座椅,球迷們看球都是站著的。改建后,還增加了貴賓席、貴賓包廂等,更衣室、新聞發布廳等設施也完全按照國際足聯標準改造。
除了1950年世界杯,馬拉卡納還是2014年世界杯決賽的舉辦場地。只可惜,1950年巴西輸給了烏拉圭,那場比賽被巴西人稱為“馬拉卡納慘案”,并發明了葡語單詞“馬拉卡納打擊”。而2014年世界杯東道主巴西根本沒有進入決賽。
直到2016年的奧運會,巴西男足才在這里戰勝德國,得到了首枚奧運足球金牌,巴西人心中算是得到了一點點彌補。
值得一提的是,球王貝利正是在馬拉卡納打進了足球生涯的第1000個入球,現在的球場里還有貝利的雕像作為紀念。
馬拉卡納足球場輝煌的歷史早已遠遠超過了體育的范疇,它不僅創造了世界之最,還記錄了巴西足球的歷史,是巴西人心目中永遠的驕傲。
因此,馬拉卡納大球場也成為里約市的旅游景點,有專業導游帶領游客參觀,很多人到馬拉卡納都是懷著一種“朝圣”的心情。
工體周邊:越夜越美麗
不過,就其周邊生活而言,工體和馬拉卡納大球場則是截然不同的場景。
如今,工體所在的地方早已不是1959年時的北京“東郊”,而是繁華的市中心。工體周邊成了各路“大資”“小資”的聚集地,這里地處朝陽區核心區域,國貿、朝外、燕莎、東環四大商圈都不遠,周邊有大量高檔住宅和商務、商業設施,還是各國駐華使館、商社及辦事機構云集之地。
全球美食,無論是快餐還是大餐、何種風味,來工體周邊都能找到。
當然,足球特色餐廳也是工體旁邊必須有的“配置”。
比如,工體北門的“V SPORTS運動餐吧”,里面營造出了運動氛圍,有桌上足球、臺球桌、投籃游戲、桌游等。菜品如何其實顧客并不太在意,主要就是能看球。這里的超大“地獄漢堡”是招牌菜,大到得三個大小伙子才能干掉。
類似的餐廳還有幾家,但是都有些貴。要想吃便宜些、隨意些的美食,可以去“沒溜兒串吧”:純大排檔風格,一進去整面墻是大大的北京國安隊標志,餐廳用球網、球員照片等作裝飾,沒有球賽的日子里,這里也是球迷們聚會的理想場所。
到了夜間,就更熱鬧了。工體西門就是全北京最有名的酒吧夜店一條街。什么MIX、VICS、COCOBANANA、拿鐵吧,都是廣告中常聽到的名字,不少電影的取景地也在這里。
這個地方就是北京人常說的“越夜越美麗”。本刊記者有一天晚上9點左右到這里的“鹿港小鎮”吃飯,發現門口依然有人排隊等餐,而旁邊門口排隊更長的,就是一家家夜店。
馬拉卡納周邊:有不少貧民社區
馬拉卡納周邊可完全是另一幅景象,不但不是富人區,不遠處還有不少貧民社區。
就在2016年里約夏季奧運會開幕那天,為保證秩序,馬拉卡納地鐵站只開放出口,入口封閉。本刊記者剛從地鐵口出來,看到旁邊有些混亂,過去圍觀了一下,原來是一些家住附近曼蓋拉社區的居民要在這里乘地鐵回家,無法進站,于是跟安保人員吵了起來。好在周邊安保人員很多,也有不少志愿者,事情最終得到順利解決。
除了曼蓋拉社區,還有小鱷魚、薩蓋洛、伊莎貝爾村等好幾個貧民社區,分布在附近的幾個小山頭上。
其實,馬拉卡納體育場所在的蒂茹卡區曾經是華人聚居區,里約最好的中餐館、貨最全的“中國店”和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社團都位于這里,當然華人們不住在山頭上,而是在山下中產階級聚居區。
從蒂茹卡區街道兩側的建筑就可以看出,這里曾經繁華過,有些餐廳至今還是老里約人最喜歡光顧的,只不過由于附近山頭窮人越來越多,造成這一區夜間治安不好,逐漸破敗,華人們也都慢慢搬離。
只有每個周末有球賽時,這里的餐廳、酒吧會分外熱鬧。平時2雷亞爾的路邊停車費可能暴漲到30雷亞爾,雖然沒有工體附近那樣的“小資”餐廳,但街頭酒吧也都有實況轉播的電視可以看球;有些小館門外還有烤串,窮人為主的弗拉門戈球迷,則會一邊喝啤酒擼串一邊唱著自己的隊歌。
國安主場:熱鬧的人流
通常,重要比賽前,球迷們會提前好幾個小時來到賽場附近,即使球場沒有開門,球迷們在場外一樣玩兒得盡興,比如那些喝啤酒擼串的弗拉門戈球迷,比如即使是晚上的球午飯也在工體附近餐廳解決的國安球迷。
在工體看球時,本刊記者通常乘坐地鐵,因為本來就交通擁堵的東二環和東三環間要是趕上賽事的話,車子基本是龜速挪動的,而且停車也很困難。
可妙就妙在地鐵站距離球場有一段距離,無論是二號線的東四十條站還是十號線的團結湖站,都要走一陣,而步行到球場的這段路上,可以看到人行道兩側不斷出現倒球票,賣球衣、喇叭和飲料的路邊小攤,人流在他們的叫賣聲中緩緩前行,在人流中還說不定能夠碰上同來看球的熟人,慶?;顒泳瓦@樣開始了。
以工體為主場的北京國安隊多年來隊服隊歌都沒有變化。有人說,中國其他地方的球迷僅在看球時穿自己球隊的球迷服,平時最多穿一些歐洲俱樂部的球衣,而國安球迷可是隨時穿著自己的隊服,甚至到外地、外國去旅行也以“國安球迷”身份為榮,主場比賽前的“綠色狂飆”,自然是從走出地鐵站的瞬間就能夠感受到的。

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馬拉卡納體育場舉行
不過,說起北京球迷,不少人會想到賽場上的“京罵”。也正因此,很多家庭不敢帶孩子到現場看球,不知該如何向孩子作出解釋。
馬拉卡納主場:快樂+震撼
實際上,拉美國家球迷們也互相“攻擊”,甚至出現互相毆打的事件,但都僅限于少數“足球流氓”間,其他球迷雖然也有些語言上的攻擊,但都不成“規?!?,僅僅是一種個人情緒的發泄。
記得一場巴西杯賽四分之一決賽時,本刊記者去現場看球,比賽在弗拉門戈與同城另一支豪門博塔弗戈之間展開。賽前能夠看到非常明顯的兩個陣營——穿紅黑球迷衫的弗拉門戈球迷和穿黑白球衣的博塔弗戈球迷。當然,由于弗拉門戈是巴西球迷人數最多的球隊,無論誰碰到他們,氣勢上都會處于下風,但大家秩序很好,球迷少的一方也沒有感覺需要小心謹慎,甚至還有一對夫妻,一個穿紅黑球衣而另一個穿黑白球衣。
在賽場上讓本刊記者最感到震撼的是,當弗拉門戈隊進球后,他們的球迷“呼啦”一下全部脫下上衣,邊唱歌邊揮舞,然后過了一會兒,又“呼啦”一下全都穿上了。要知道,當時本刊記者坐的區域并不是球迷會員區,零散球迷們如此整齊劃一的動作,也許是多年看球形成的習慣吧。
與工體國安球迷有自己的看臺區域一樣,馬拉卡納球場的座位也是分區的。由于這座球場同時是弗拉門戈和弗盧米嫩塞兩支豪門的主場(另外兩支球隊博塔弗戈和瓦斯科達迦馬分別有自己的球場),他們會在南北看臺各占一邊,而東西兩側更大的地方,則留給非球迷俱樂部成員。這兩支球隊的碰撞被稱為FLA-FLU,也是巴西國內最精彩的比賽,但即使是FLA-FLU,也鮮見集體對罵的局面。
馬拉卡納球場周圍賽前熱鬧非凡,但賽后球迷們撤離得很快,畢竟這附近的治安不是很好,而球賽結束時通常接近午夜了,因此賽后球迷沖突并不是很常見。
讓本刊記者最難忘的是2014年世界杯的決賽。當時東道主巴西已經無緣決賽,主角分別是德國隊和阿根廷隊,但絲毫沒有影響球場狂歡的氣氛。
阿根廷地理位置上更近,球隊進入決賽后很多球迷自駕車來巴西看球,球迷規模相當大。而在巴西人的心中,“誰都可以在巴西的土地上捧杯,唯獨阿根廷隊不行”,因此他們轉身成了德國隊的“粉絲”。這樣一來,兩隊球迷人群實力相當。賽前的球場外面,本刊記者所看到的,只有歡樂。
在馬拉卡納,本刊記者親歷了世界杯決賽,這個球迷們心中最盛大的節日。雖然工體的周圍比馬拉卡納要漂亮、熱鬧、豪華,但距離世界杯還有較長的路程,也許這還得從足球文化開始慢慢培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