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帥
各大衛視爭相開拓的喜劇綜藝市場,更像是一個創意不足、惡意競爭、游走在資源匱乏邊緣的未知大陸
藍色的幕簾被張海宇大手拉開,灰白色的制服下,一個步態扭捏的“空姐”緩緩走進機位。一個趔趄,恢復平衡,張海宇不慌不忙地介紹第一段機艙歡迎詞。15秒中英混雜的蹩腳臺詞,在他倉促的“thank you”中戛然而止。張海宇用了不到30秒,成功抖出第一個包袱,觀眾開始進入一段離奇捧腹的“空中見聞”。
情景喜劇《低價航空》播出后,已在節目組官方微博上積攢了1.5萬次轉發及3000多條評論,成了東方衛視《今夜百樂門》最受熱捧的節目之一。
而這也讓一個曾經畢業于中戲演出制作專業,只在熒屏上塑造過幾個小角色的年輕喜劇演員張海宇,一躍走進了許多普通觀眾的視野。
2016年以來,中國電視熒屏上扎堆出現了十余檔喜劇綜藝節目,如浙江衛視《喜劇總動員》、北京衛視《跨界喜劇王》、湖北衛視《我為喜劇狂》第三季等。這些節目集結了明星大咖與民間喜劇表演力量,打造幽默元素疊加的競技類秀場。有人感嘆:中國人從未如此需要笑。

《我為喜劇狂》劇照
相比音樂選秀等綜藝節目,喜劇綜藝節目不需要花高價購買海外模式,也不用花巨資請一線明星,便于操作。但推出一檔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喜劇節目,一直是電視人的難題——創意不足、惡意競爭、喜劇人才稀缺、節目素材匱乏……無一不在阻礙著喜劇節目的發展。
這一批新的喜劇綜藝節目,找到把中國人逗笑的法寶了嗎?
喜劇綜藝新格局
央視春晚,曾經是笑星們一展身手的終極舞臺。久而久之,人們一年里對喜劇節目的期待,便濃縮在這“良宵一刻值千金”的春晚時分。
小品相聲在春晚集中“井噴”之后,又以經典回顧的播送方式,分散在各衛視的重播節目中。然而,有限的喜劇素材被反復播放,使得經典不復初貌,觀眾日漸審美疲勞。
一直以來,喜劇綜藝節目創作步伐緩慢,成為電視市場亟待填補的一個空白。
喜劇節目的興起,可追溯到2013年:東方衛視推出了《笑傲江湖》,央視推出了《博樂先生微逗秀》《今晚80后脫口秀》和《家庭幽默錄像》,浙江衛視也推出了《全民奧斯卡》……但是,當時的喜劇節目尚停留在仿制美國脫口秀,打造娛樂明星個人品牌的階段。3年時間過去了,除《笑傲江湖》,那些節目大部分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16年以來喜劇節目的爆發,得益于各大衛視長期積累的綜藝選秀制作經驗。已經播出的節目大致分為三類。
一類是以東方衛視《笑傲江湖》為代表的素人喜劇節目,以挖掘喜劇新人、鼓勵創新、倡導原創為首要原則,三年來挖掘了孫建弘、劉亮、白鴿、盧鑫、玉浩等近百位喜劇明星。
第二類是以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為代表的明星喜劇節目,主要由喜劇明星創排參演,德云社、本山系及開心麻花團隊一度呈現三足鼎立的勢頭。近年來“愛笑系”成員也多有出彩表現,曾參演黑龍江衛視原創類喜劇節目《愛笑會議室》的喬杉、修睿、潘斌龍、崔志佳等喜劇演員,正活躍在這類喜劇舞臺上,他們具有扎實的表現功力與獨特的個人魅力。
上述兩種節目形式相對成熟,但演員與創作團隊在支撐起節目效果的同時,也要經受重重考驗——喜劇演員培養周期漫長,劇本編排耗時費力,在某種程度上,這注定要與節目緊湊的周播賽程達成妥協。
為突破表現形式的局限,突破收視率的天花板,有制作人提出了“喜劇PLUS”的概念——喜劇不僅是相聲小品的形態,還可以運用大量道具搭建場景,其中出現了鋼管舞、彩虹圈、紙片人等道具型喜劇,還有黃景行等國際舞蹈達人的舞蹈喜劇。
這也催生了第三種喜劇綜藝節目的形成,即影視歌、體育明星與喜劇明星的跨界組合。此類節目以浙江衛視《喜劇總動員》、北京衛視《跨界喜劇王》為代表。鄧亞萍就曾在《跨界喜劇王》中一邊打乒乓球,一邊抖包袱。
有突破,也有瓶頸
從素人喜劇到明星喜劇,再到跨界喜劇,喜劇綜藝市場始終離不開那幾十張“老臉”在生產笑聲。而2016年第三季度以來的喜劇綜藝則在模式創新之下,涌現出了一批新生力量,他們也許代表著優質喜劇作品的未來走向。
《今夜百樂門》中,“30秒必須出現一個包袱”的鐵律,讓張海宇、金靖等新人成為優產大戶。跌宕起伏的劇情,出乎意料的結尾,難以捉摸的演員特點,是張海宇式新人從觀眾熟識的“老臉”中勝出的三大元素。
“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話兒要交代”,歌聲中身著花色休閑西裝的瘦小男士,牽著一匹黃色的玩具馬,徐徐走至臺前。在《笑傲江湖》第三季中,周云鵬也奉獻了一個新的喜劇形象。
周云鵬有獨特的“撲盲子”技術,他將喜劇故事的起承轉合,濃縮在“支支吾吾”的含混語句里——觀眾的慣性思維是等待他有邏輯的下一句,而周云鵬卻反差跳躍,不斷抖出與之前所言“不挨著”的包袱。
他的表演來源于生活,模仿對象正是當年調皮可愛,說話邏輯跳躍的兒子。周云鵬式的喜劇不需要特定的故事素材,它可以是任意場景里的任意角色,而最終周云鵬都會將它劃歸于自己熟悉的生活。
雖然新人頻出,但在更多時候,“不夠好笑”往往成為一個喜劇節目的最后標簽。
在《歡樂喜劇人》中,扮成會講東北話的加勒比海盜的小沈陽曾一躍成為當期冠軍。看似形勢一片大好的他,卻在一個月之后間接宣布了退賽。小沈陽向來擅長巧用東北方言制造唐突喜劇效果,但反復堆用此類包袱,導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無獨有偶,周云鵬本來最有希望在《笑傲江湖》中奪冠,卻因舞臺經驗不足、劇情設定冗長而位居第三。
與其說好作品仰仗優秀的演員,倒不如說高質量作品無非“豐富”二字。“豐富”的演員只有呈現出“豐富”的喜劇效果,觀眾的好奇心才會持續存在,一部好作品才更容易誕生。

《喜劇總動員》表演劇照
從東方衛視的“50+30+n+1”模式(50個喜劇導演+30個電視喜劇編劇+n個喜劇+1個可以培養大量人才的體系),到《跨界喜劇王》的“5+5”模式(5個喜劇經紀人+5個跨界明星),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升級,倒逼著節目制作的更新換代。
但電視制作人焦慮的是,觀眾的笑點越來越高。現今一個會拿捏觀眾心理的“段子手”,往往要比基本功扎實的科班從業者更受歡迎。在劉老根大舞臺里,正經唱二人轉的演員已經沒有了,觀眾主導的市場決定了扮丑、講段子、玩絕活,甚至“葷素搭配”的笑料才能滿足臺下刁鉆的欣賞口味。德云社的情況亦然,一個相聲演員太平歌詞唱得再好、《報菜名》練得嘴皮子再溜,也不如他模仿歌星更受人喜歡。
在當下喜劇明星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各大衛視頻繁挖人。一些已被衛視簽約的喜劇新人,更是在其他衛視的高薪誘惑下,紛紛“跳槽”,導致喜劇明星演員片酬急劇上漲。
各大衛視爭相開拓的喜劇綜藝市場,更像是一個創意不足、惡意競爭、游走在資源匱乏邊緣的未知大陸,想要在內容、形式上繼續有所突破,談何容易。
江湖的鐵律
喜劇綜藝節目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的土壤,節目制作應緊扣社會時事政治、道德審美與社會心理,建立與觀眾的共鳴聯系。
以春晚語言類節目為例,創作者常把當年的國內外局勢寫進劇本,作“年度總結”式的回顧。
如趙本山那句“海灣那旮沓挺鬧心,美英合伙欺負人”,幽默且富有彈性,公民參政議政的社會心理得以體現。而常被提起的中國足球,也作為一個屢試不爽的萬年老梗,把玩著觀眾的“民族自尊心”,在“笑果”上屢屢得手。
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的惡習陋習,也常常成為喜劇中諷刺挖苦的對象,從而對觀眾生活形成正面勸導。
比如2004年馮鞏等演繹的小品《讓一讓生活真美好》里,馮鞏斜挎背包充當安全帶被交警批評的橋段,就令人印象深刻。觀眾在輕松一笑的同時,強化了遵紀守法的意識。某種程度上,這要好過廁所標語“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宣傳效果。
好的喜劇作品,也是社會心理的分析杰作。中國式包袱,常常利用觀眾的審丑心態。觀眾在丑相百出的角色面前,很容易忘記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轉而關注令人更為“惱火”的丑角們。
陳佩斯式偷奸耍滑的“演員”,趙本山式文化層次低、見識少的“鄉村大叔”,范偉式糊涂蠢笨的“廚師”等,都印證著觀眾的“審丑”心態。
社會與文化理念的迥異,注定了中國式喜劇多數只能在本土開花。
喜劇仍是社會群體的“剛需”——一個好笑的喜劇作品,是為觀眾做全方位的心理按摩。但喜劇綜藝能走多遠,還要取決于節目質量本身。聽過一遍,第二遍就笑不出來的“冷鮮標準”,使一個制造笑聲的舞臺,變成了一個優勝劣汰的殘酷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