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同一件衣服,在科技人士和時尚人士的眼里,有完全不同的解讀,雙方的交流頗有雞同鴨講的感覺
梅耶爾也算多年的媳婦熬成婆,2016年10月中旬,雅虎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雅虎第三季度營收為13.05億美元,同比增長114%。
一襲藍裙的梅耶爾表示對公司的這一業績感到滿意。
在雅虎軟件工程師的眼里,梅耶爾的藍裙象征著冷靜與秩序,就像一行行代碼一樣,簡潔而又準確。
然而,在時尚界的眼里,藍裙卻有另外一重含義。在好萊塢經典影片《穿普拉達的女王》里,“時尚締造者”曾對人們為何會選一件天藍色服裝的原因作出深入分析:“你以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認真地選出這件衣服……這種天藍色,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不清的工作機會,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里的設計師替你選的。”

2013年5月30日,在德國南部曼海姆舉辦的“德國超模大賽”上,模特海迪·克盧姆與機器人“接吻”
同一件衣服,在科技人士和時尚人士的眼里,有完全不同的解讀,雙方的交流頗有雞同鴨講的感覺。但目前的趨勢是科技與時尚越來越多地結合起來,推出一款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產品。
兩者有的結合得好,打造出風靡全球的“神器”。也有雙方溝通不當的,結果拼湊出了一種“四不像”。
跨界合作令人哭笑不得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不會魔法的人會被稱為麻瓜。現實生活中,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專業歧視”,行內人高高筑起自己的知識門檻,就像格蘭芬多魔法學院的外墻一樣不可逾越。
專業的鴻溝并非一夜之間就能彌合,于是在跨界融合方面會遇到各種問題,這點在科技與時尚融合上就能體現出來。
無論是以技術開發為主的工程師,還是以時尚探索為己任的設計師,在彼此的領域中,對方都是徹頭徹尾的麻瓜。在工程師眼里,那些設計師就是一堆除了剪刀外,對其他現代工具一竅不通的小白;而在設計師心目中,工程師們也都是些毫無品位的技術宅。
將科技與時尚相結合,本意就是打造狂拽酷炫的產品,但是由于麻瓜界限的存在,拿出的大部分產品都只能贏得一部分人的心——同時讓更多的人哭笑不得。
比如,超模卡羅萊娜·庫科2016年穿著一條充滿科技感的裙子,參加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慈善晚會。這條名為馬切薩的裙子是IBM使用沃特森人工智能系統設計的產物。從功能上說,這套通體白色薄紗、繡著150個連體LED燈花的禮服能根據推特用戶的情緒實時變換顏色。
馬切薩裙的設計師一開始選擇了五種想要表達的情緒:歡樂、忍耐、興奮、鼓勵和好奇心。如果推特用戶對于所在場景的“快樂”值較高,那么數據收集辨析后會下達指令,讓裙子亮起明亮的玫瑰色燈光;而如果是“興奮”值偏高,那么燈花則會增加一層陰影。
這條裙子一面世,立即在工程師中引起了轟動,因為這是他們信奉的科技改變生活觀念的重要一步。想想一套衣服能穿出變色龍的效果,而且能讓“網紅”在現實中直接投射出紅彤彤的效果,這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然而,這條被工程師奉為奇跡的裙子,在設計師那里卻沒有得到高分。后者認為,這種裙子在紅毯上秀一把還行,但很難走上生產線,也難以出現在街頭巷尾。道理顯而易見:工程師永遠不懂女性的消費心理。
對于女性來說,科技什么的都是附加的飾品,重要的還是心儀的色彩。而在另一方面,買一條能變出五種顏色的裙子,遠不如買五條不同顏色的裙子有意義:在她們心中,挑選和購物的快感比裙子本身更值得享受。
“黑科技”被拍死到了沙灘上
馬切薩裙是科技與時尚領域相互誤讀的典型故事,或許這種技術更適合應用于男裝領域,讓那些技術宅們可以用一件衣服就穿出七彩葫蘆娃的效果。不過,這種效果在設計師眼里也是一種典型的“亂用”。
實際上,近年來已有不少類似的科技闖入了時尚領域。
頗為復古的自行車現在已經成了再度流行的綠色出行方式,除自行車本身外,騎行者身上的衣服也成了工程師和設計師爭奪的“陣地”。
谷歌攜手服裝生產商李維斯推出了騎行牛仔夾克,不但有防止參賽車手露出后背的圓尾形后擺和防止竄風的防風式袖口,更神奇的是,袖口被嵌入了傳感器,能讓騎手和自己的衣服進行溝通。
騎手在騎行途中對前方路況不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衣服來查詢谷歌地圖提供的具體方位信息。而且,騎手在雙手緊握車把的時候也能與外界溝通,因為夾克就能識別出車手最常用的電話聯系人。騎手還可以輕擊或重擊袖口,發送大約何時到家的短信。
但這款夾克能否成功值得商榷,畢竟之前谷歌的另一款時尚科技產品谷歌眼鏡市場反應冷談,最終沒有大規模投放。那款產品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工程師們雖然已經將功能調試得頗為強大,但就是沒搞懂消費者還沒做好準備——將這個電子設備放在臉部那么一個敏感的區域。
谷歌眼鏡的失敗體現了這類“黑科技”的理念缺陷:工程師們只青睞于技術突破。即使對于女性,設計產品時也要將技術第一的特性貫徹到底,而這些產品與她們的關聯度到底有多大,卻并不得到重視。
工程師希望科技運用多多益善,但設計師考慮的,則是客戶是上帝的消費者需求至上原則,技術僅是點綴。
可在設計師主導的領域,“科技入侵”也是同樣的效果。比如,服飾生產商拉夫·勞倫推出一款高科技襯衣,能夠監測穿著者的心率、呼吸深度和平衡狀況以及其他重要數據,這些數據會被反饋到蘋果手機或者手表上。這種售價295美元的襯衣同樣銷路不佳,因為它出現的意義更多在于宣告拉夫·勞倫可以很科技而已,沒多少消費者會掏出200美元的溢價僅僅買一個簡單的檢測功能。
只隔著一個“好設計師”
不少“黑科技”被拍死到了沙灘上,但同樣也有將兩者結合得好的明星產品,這給整個行業打了一針針雞血。
9年前推出的蘋果手機已經成了行業的傳奇,當時那種拋棄實體鍵盤的極簡主義設計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手機的認識,優美的造型加上強大的功能,產品一上市立即俘獲了用戶的心,順道帶走了整個行業一半以上的利潤。

將科技與時尚相結合
蘋果這種顛覆性產品的背后,除了站著已故的充滿技術范兒的“喬幫主”外,還有神一般的設計師:約尼·艾夫。
艾夫的官方頭銜是蘋果的首席設計官,被認為是目前庫克之后,整個蘋果公司的第二號人物。喬布斯曾將艾夫稱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艾夫的設計團隊與工程師緊密合作,在打造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方面功不可沒。艾夫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蘋果公司,喬布斯1997年回歸蘋果之后,艾夫開始與這位技術狂人合作大展宏圖。喬布斯給予艾夫設計的自由,給他時間探索設計和投入資源。
1998年,艾夫想要在自己設計的彩色iMac上加一個內陷的把手,這主要不是為了實用考慮,而是為了讓這款電腦顯得對年紀較大的顧客更友好。蘋果的工程師當時表示反對,稱這個把手成本高昂又不實用。但由于喬布斯和艾夫的堅持,這個設計被保留下來,iMac也成為蘋果“中興”的最重要產品。
艾夫還陸續負責過設計金屬筆記本電腦Mac Book、色彩艷麗的iPod和簡潔大方的iPad,每一款產品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并成為引領時尚風潮的產品。
這個堪稱完美的科技與時尚的結合,道出了一個事實:時尚與科技之間,其實只隔著一個“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