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 要: 教育類手機APP應用的出現,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省時、省力、省錢的學習渠道。立足智能手機APP用于英語聽力學習優勢,設計手機APP支持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并將其在教學中試用,發現其在增強聽力課堂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手機APP 大學英語聽力 移動學習
大數據時代移動通訊技術發展強勁,在教育領域催生了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各種教育類智能手機APP應運而生。段婷等僅對Android系統下英語學習APP的數量作了初步統計,發現總量多達400余個,有詞典類、口語類、聽力類、語法類、閱讀類、寫作類、英語四六級等,可謂種類繁多。手機APP應用的出現,豐富了語言學習資源與語言實踐機會,碎片化時間得以有效利用,使移動學習更加便捷。
一、智能手機APP支持下的英語聽力學習優勢
1.學習時空的無限性
移動學習最大的特點便是其移動性。借助智能手機便可彈指間獲得并學習海量網絡資源,學習時間不固定,學習場合不固定,真正實現無縫學習,讓學習無處不在。
2.學習資源的多樣性
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連接互聯網獲取海量最新學習資源,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呈現,第三方軟件公司開發了各種針對性不同的英語學習 APP ,以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3.學習活動的低焦慮性
利用智能手機的私密性特點,語言學習活動可謂做到“私人訂制”,私底下多次反復練習,課堂展示時焦慮感會大大降低,同時增強學習者的英語聽力自信。
4.學習活動的差異性
在移動學習模式下,存在個體學習差異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自定學習進度,也可以根據自身的不足選擇相關內容進行補充。
5.學習成本的低廉化
學習者通過免費安裝下載手機APP,簡單注冊便可獲取海量聽力教育資源,基本滿足學習需求,省去以往購買部分學習資料、數碼產品的費用,可謂一機多用。
二、智能手機APP支持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1.實驗前期調查與準備
實驗前期,筆者對任教的英語專業二年級三個班進行摸底調查,以期了解其是否具備實施移動學習的條件。結果發現,學生都持有智能手機,流量充足且常能接入WIFI,有隨身攜帶手機的習慣,說明開展移動自主學習條件成熟。但是,學生迫切要提升英語專業水平的訴求,尤其是聽說能力,與現實自主學習行為形成巨大反差,多數學生利用智能手機學習英語的動機僅為工具型,即移動的“詞典”,基于智能手機提高英語聽力的學習者比例僅為13%。
2015年9月,筆者在實施問卷調查的三個平行班中隨機選擇一個作為實驗班,其他兩個作為控制班,開始實施為期一年的智能手機APP支持下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實驗,并做了實驗前測。由于傳統聽力教學一直以課堂教學為主,每周兩節的聽力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聽力學習需要,課外自主學習又隨意性強,效果難達預期。因此,將智能手機英語聽力學習APP與現有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可能是一條高校英語聽力教學有效路徑。
2.基于APP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
在移動學習環境下,教師可以與學生實時互動,而非傳統的互動將留給課堂時間,如此可以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培養學生聽力的策略,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移動設備,學生可以制訂學習計劃、學習資源、學習節奏,并與其他學生全天候實時互動,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實現結合。
摸底調查發現,在英語聽力過程中,學習者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缺乏自信等心理障礙,這一點在各個水平的學習者身上都有所體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重點開辟聽力第二課堂,選擇一款受眾度高的APP聽力學習軟件,讓學生在課外視自己聽力基礎與需要充分有效地進行聽力訓練。為保證第二課堂聽力學習的效度,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學生學期初制訂本學期英語聽力訓練計劃,細化到每周需完成的質與量,并發送教師,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適時與學生商量修改方案并給予建議;(2)要求每位學生堅持撰寫英語聽力學習日志(長度可長可短),并抽查4-6位學生做課堂展示,與師生共同分享聽力學習中的策略、心得、困惑等。
聽是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直接影響其教學效果,換言之,學習者對聽力材料越感興趣,聽力效果可能就越好。因此,每周的第二課堂教學內容采用“1+X”,教師根據學生的聽力基礎與培養目標選擇合理難度的材料即為“1”,達到精聽的要求,學生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材料即為“X”,由學生自主決定聽力的難度、理解程度與數量,原則上不過度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保持聽力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3.實驗結果與反饋
為期一年的教學實驗結束,筆者再次對二年級三個平行班進行聽力測驗,與前測題型分值相同,難度接近,對照前測結果如下(注:三班為實驗班,一班、二班為控制班):
如下表,橫向縱向看,全年級各班前測英語聽力水平比較接近,后測平均分都有所提高,說明經過一年的英語學習,聽力水平確實存在普遍性提高。但較之控制班,實驗班的成績提升空間略大,平均分、標準差及各分值段學生數量都有所體現。成績不能說明一切,筆者試圖從聽力學習的態度、聽力理解的策略、聽力行為的自主性等方面再找到些證據,于是對實驗班61人全部做了后續問卷, 調查問題及結果如下:
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基于手機APP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具有積極的影響,一方面灌輸自主學習的理念,保護學習熱情,倡導學習自主,做到自主計劃、自主調控、自主總結,另一方面課堂上的有意義學習提高了聽力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課堂能動性與互動性增強了。然而,教學改革是漸進的,英語聽力自主學習能力未必一年半載就能培養出來,妄想立竿見影效果必定不切實際,因為這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堅持不懈地相互磨合與相互配合。
本研究實驗的持續時間與參與人員有限,在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指導方面還不是很完善,各種客觀條件與主觀能力都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需要得到進一步研究與論證。對青年學生而言,移動英語學習確實魅力不凡,但時下基于APP進行英語聽力移動教學仍需謹慎,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教育類APP市場缺乏行業標準與行業監管,資源產品雷同,設計缺乏新意,質量良莠不齊,甚至存在分類混亂、界面不清晰、植入廣告過多等問題。軟件開發商缺乏對英語教育的理解和大學生群體的認識,急需在學習計劃性、內容優質性、學習趣味性、軟件易用性、用戶互動性等方面加以改進。
(2)教學改革的路上通常都是一路荊棘,阻力可能來自于多方面,而來自學生的阻力最值得重視。學生長期以來養成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會對改革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質疑,最終導致簡單應付、作秀造假。這就要求首先讓學生放下包袱、改變觀念,認識到改革的需要和必然性,變“要我聽”為“我要聽”。
(3)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革的實施者,即教師,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認清自己角色的變化,不再是“牽著學生走”的“指揮家”,而是“推著學生走”的“促進者”;不再是過時的“一桶水”、“知識的源泉”,而是引導學生去“挖泉”,尋找那條“生生不息的奔河”,正所謂“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參考文獻:
[1]段婷,王淑琴.基于手機APP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初探[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2):75-76.
[2]高建梅.英語聽力教學的制約因素與破解路徑[J] .黑龍江教育.2013(9):18-20.
[3]李美宏.基于智能機手機輔助的移動學習在高職高專英語中的應用[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4]占莉娟.移動學習在高職院校的應用探析[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3(3):22-26.
[5]鐘雪.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英語聽說移動學習模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4):19-21.
[6]實測英語聽力APP:每日英語聽力分類很鬧心 [EB/OL]. http://edu.sina.com.cn/l/2015-10-29/doc-ifxkhcfq0961947.shtml. 2015-10-29.
來源基金:2014年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改課題“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