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
[摘 要]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具有明顯的人文價值、財富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戰略價值、循環再利用價值,其價值特征對決策層面的作用尤為顯著。在大數據時代、新信息時代,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信息,深入、系統地開展信息工作,是決策成功的重要保障。因而,決策者需尊重信息工作人員,不做決策的“孤家寡人”;樹立大數據意識,加快信息化進程建設,大力提倡利用共享數據;建立信息決策制度,確保信息高效、快速、全面。由此,充分挖掘信息、科學利用信息為決策服務,實現“小數據”大作為。
[關鍵詞] 信息;決策;大數據;“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C9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0-0090-08
決策是人類社會十分普遍的一種綜合活動。從日常的生活、工作,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各個方面,無一不存在決策的問題。決策離不開信息,信息利用是決策的過程。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應用,各行各業的數據隨時隨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挖掘而形成的信息,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國家發展的新生戰略資源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并引領人類社會向新的高地發展,成為社會化決策的智慧寶藏。可以說,在當今社會誰優先擁有信息,誰就擁有話語權。
一、信息的基本含義
“信息”是記錄社會發展的代表性符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象征。從一萬多年前的傳說“燧人鉆木取火”到21世紀互聯網巨頭谷歌公司對2009年H1N1禽流感的成功預測,無一例外都蘊含著“信息”魅力和作用。前者是說,一位圣人忽然看見許多長得(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一樣的鳥,在大樹的枝葉間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燦然的火光發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鉆木生火”的道理,并用小樹枝鉆出了火。后者則是指,谷歌公司的工程師在每天來自全球超過30億條的搜索指令中,把5000萬條美國人最頻繁檢索的詞條和美國疾控中心在2003-2008年間季節性流感傳播數據進行比較而得出的預測結果,有效控制了流感疫情的蔓延[1] 8。兩者均告訴我們,信息無處無在,永遠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信息的價值在于發現和利用,換句話說若要實現“事在人為”,必須先掌握信息、學會分析信息,然后再進行有效的決策。
20世紀40年代,信息論的奠基人香農(C.E.Shannon)給出了信息的基本含義,他認為“信息是不確定量的減少”“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這表明信息是有用的、可以量化的、客觀存在的、能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人們可以隨時接受新的信息,為新決策服務;呈現出信息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時效性、價值性、可傳遞性、共享性、可加工性、可增值性等特征[2] 4-5。
信息是廣泛依托科學技術存在的資源,與過去的信息相比,今天人們所擁有的信息是普遍基于新技術的知識密集型、智慧型信息。在遠古時代,信息是口耳相傳或借助器物進行傳遞,刻劃符號等記載勞作農耕、相互交往,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古代靠驛差長途跋涉、烽火戰況、鴿子傳信等等,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近代信息傳遞依靠郵政系統,初期電報投入使用,信息傳遞速度相對較快、普及面不廣、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現代利用電報、電話,速度快、信息單一。當代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礙,更利于做出決策。隨著世界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決策要素,信息在決策過程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信息的價值特征
價值就是信息的使用價值,就是信息的有用性。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賦予“信息”的價值內涵也隨之而變。從史料記載來看,人類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收集、整理和傳遞、輸送信息的能力,以便快速、有效地利用信息,充分挖掘信息的價值內涵,為決策提供服務。尤其是進入21世紀,信息的價值特征對決策層面的作用更為顯著。在這里,就信息的人文價值、財富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戰略價值、循環再利用價值等特征進行陳述,以達共識。
1.人文價值。信息的人文價值體現在信息追求的是一種辯證的綜合,體現“1+1>2”的“信息真善美”的價值特征,信息所呈現的人文價值就是科學知識內容追求的至真至善,是一種自我包含的善。因為科學知識與迷信、教條勢不兩立,與愚昧、偏見水火不相容。也就是說,科學的客觀知識在任何情況下都比迷信、教條、愚昧、偏見更有意義。科學知識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美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并成為一種具有決策價值的人文信息。
2.財富價值。美國湯姆·斯托尼爾指出:“凡是投入生產性勞動的地方必定需要同時投入信息。此外,信息同資本一樣可以積累和儲存起來供將來使用。在后工業社會里,一國信息的儲存是它的主要寶貴財產,也是財富最大的潛在來源。”這說明,人們擁有信息就擁有財富,對公司、企業或個人均可利用信息生財致富,利用信息為財富決策服務,信息具有明顯的財富價值特征。如2016年4月,榮登“中國好人榜”的南寧市新蘭村村支書陳學標,憑借信息靈通、勤勞肯干和善于思考,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為了找到適合村里發展的路子,他先后組織村民代表、種田大戶到珠三角地區參觀學習,尋找致富信息和方法。在廣東,形如香蕉的青椒有萬元以上的畝產值,這讓陳學標和村民代表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根據村里的土地情況,陳學標當即掏錢購買了5000棵辣椒苗。通過努力,試種的64畝辣椒獲得了大豐收,總收入超過60萬元[3]。
3.科學研究價值。信息的科學研究價值就是信息本身的社會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滿足人類需要的有用性,由科研工作者根據科學研究需要,對現有的信息經過研究、加工、利用從中發揮其價值。根據美國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調查,科研人員平均花在實驗上的時間僅為32%,實驗計劃和構思的時間為8%,撰寫論文的時間為9%,而查閱資料的時間為51%[4]。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集團在SCI數據庫在科研中的價值與應用宣傳會中指出“一流的學術信息推動一流的學術研究”[5]。根據2004年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學術交流活動狀況及期望專題調研組《學術交流是學會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礎》通過對1727名科技工作者反饋的問卷統計,發現科研人員獲取科學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是學術期刊(88.4%)、互聯網(69.3%)、學術會議(65.2%)[6]。相信絕大多數科學工作者聽說過這樣一個事例,某鄉村數學教師花費了幾年時間證明了一個命題并欲將其成果在權威的數學刊物上發表,結果編輯告訴他,該命題在十幾年前就被人證明了,稿件被退回。原因不是該老師的專業水平不高,而是因為開展研究時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導致研究成果得不到應有的認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這說明進行科學研究離不開有價值的科學研究信息。
4.戰略價值。信息的共享性特征決定了信息不僅為己所用也為他所用,換言之,企業的競爭對手、敵對國家等也可以共享對手的信息。對國家而言,有科學價值的信息不但能在戰場克敵制勝,而且能使國家部署的發展戰略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沿。如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這是繼1993年美國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發展部署。美國政府認為大數據是“未來的新石油”,將“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必然會給未來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一個國家擁有數據的規模和運用數據的能力將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數據的占有和控制也將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新的爭奪焦點[1] 41。2015年8月1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同年9月5日正式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從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全局把握大數據的概念與范疇,明確了大數據是中國信息化發展步入深水區后的核心主題和戰略抉擇,在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
5.循環再利用價值。信息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它產生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作用于未來的社會實踐,而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因而有價值的信息永遠會被人類分析使用。如2004年,沃爾瑪對歷史交易記錄數據庫進行了分析發現,每當在季節性颶風來臨之前,不但手電筒銷售量增加了,而且美式含糖早餐蛋撻的銷量也增加了。因此,當季節性風暴來臨時,沃爾瑪會把庫存的蛋撻放在靠近防范颶風用品的位置,以方便行色匆匆的顧客購買從而增加銷量[7] 9。
三、信息對決策的影響
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和依據。決策是指決定的策略或辦法,即在一定的信息基礎上,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充分挖掘和發揮其存在的價值。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信息,深入、系統地開展信息工作,是決策成功的重要保障。任何一項決策,都離不開信息,信息是決策的靈魂和中樞系統,具有特殊的響應功能。在這里,本文從信息的人文價值、財富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戰略價值和循環性價值等5個代表性價值特征出發,探索信息對決策的影響。
1.信息的人文價值體現了信息的本質特征。即原則上信息必須實事求是,以事實說話,體現理性思維的科學精神,能妥善處理好定性與定量的關系,普遍性與個性化的關系,創新與傳承的關系。當今人類正步入大數據時代,信息化的數據已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可以成為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要素和領導決策的基礎。如在領導選人用人時,根據崗位需要對遴選對象的“德、能、勤”等方面進行考察。德,是一種品行,對一個人而言具有模范引領特質,是一種無形的價值,有利于維護團隊利益和彰顯團隊務實的作風。能,是在崗位上運用知識才華的優秀表現,以此不斷創造佳績。勤,是以事業為重,誠心誠意做好本職工作。獲取的相關信息及其人文價值標準能幫助領導更好地決策干部人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干部“帶病”上崗引發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為“有為善為”的干部提供了平臺。
2.信息的財富價值在商業中有顯著體現。著名市場營銷專家盧泰宏指出:“對應于信息經濟的經濟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式是信息商品、信息商品市場、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2] 18這一論述表明信息作為經濟發展管理的一個重要維度,其顯著的商業價值已成為領導進行經濟發展決策的核心資源。誰掌握更多的有價值信息,并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誰就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如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黑妹”牙膏成功占據市場。1984年8月,焦榮典來到廣州牙膏廠擔任廠長之職,為改變當時廣州牙膏廠整體銷量低迷的經營狀況,他帶領員工對市場進行仔細調研,較為全面地掌握了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一是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喜好香味更濃的牙膏。二是人們對口腔衛生更為重視,他們愿意以較高價買質量好的潔齒能力強的牙膏。據此,焦榮典立即組織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商品。1986年4月,廣州牙膏廠生產的“國際香型,內含口潔素”的新型產品“黑妹”牙膏面市,投入市場不過三個月,就迅速占據市場,有近70%的受訪者對“黑妹”牙膏給出了較高的評價[8] 250-251。
大數據時代,隨著“互聯網+”信息理念深入人心,信息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決策路徑和創新理念。如中國移動、電信等運行商,通過分析不同消費群體在不同季節的需求,創新銷售模式,及時推出新的消費套餐。針對每年大學200-300萬新生的龐大消費群體,采取充話費送手機、送流量或跨省免長途費等營銷模式。這些商業決策都是離不開企業對用戶信息的精準分析。 因此,決策者在“互聯網+”商業時代,更應把握信息的財富價值。有價值的信息,可以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獲得新生,也可以使一個較好的企業“更上一層樓”。
3.信息的科學研究價值可以支撐科學研究決策,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信息的可存儲性使信息可以積累,信息經過不同存儲方式保存下來為科學研究提供服務,進而為人類創造更多財富。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從1960年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1966年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并得到有關領導高度重視,直至1975年12月華國鋒指示:召開雜交水稻生產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9]。這一過程正是袁隆平早期對水稻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行科學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創新性研究成果,并傳遞到國家領導層面,最后由國家領導做出重要推廣決策,從而確保研究成果得到廣泛推廣。
4.信息的共享特征決定了信息在決策中的戰略價值意義。宏觀層面就國家而言,關系到國家興衰和民族存亡;中觀層面就一個行業而言,關系到行業的發展命運;微觀層面就一個企業而言,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據此,擁有信息的決策者都必須了解“對手”根據什么信息采取什么策略,弱點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克敵制勝。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搭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當年,日本從制定計劃到組織實施持續三個月之久,包括選擇與珍珠港相似的海灣進行軍事演習,派出大批間諜甚至潛艇去珍珠港刺探情報等。為了掩蓋其真實意圖,日本又故意制造一些與偷襲珍珠港不相符的消息(偽信息)。如在行動之前,任命與羅斯福總統私交甚厚的海軍上將野村為駐美大使,駛往美國檀香山的商船照開不誤,將大批的日本水兵接回東京度假等。所以美國被日本這些非戰爭性行為所迷惑,對日本偷襲襲擊毫無防備。正是這些“迷惑性”信息,使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陰謀得逞[2] 27。
5.信息循環再利用性為信息在決策過程中提供有效服務。信息具有確定的價值,對不同的決策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其所體現的價值不盡相同。例如2004年的非典疫情雖然已經過去,但當年所有留下的醫療數據,對人類進一步預防非典、救治非典患者仍具有寶貴價值。同時,當年非典疫情的防治工作對我國此后加強醫療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決策幫助。
四、對決策者的建議
當今,人類正處于大數據時代、新信息時代,“小數據”大作為的例子不勝枚舉,決策者獲取信息的方法更多、速度更快,由此做出的決策更精準,決策工作更接地氣。即便如此,對決策者而言還需思考如下幾個方面:
1.尊重信息工作人員,不做決策的“孤家寡人”。首先要切實提高對信息在決策中地位的認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工作機制。決策古已有之,今亦有之。但凡決策,一定離不開信息,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意味著信息工作人員為決策層面提供的信息必須及時、準確、全面。毛澤東曾經指出:“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世界著名科學家愛迪生有句名言:“用集體智慧創造未來。”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創造的主體。實踐也一再證明,凡是經過群眾充分討論而做出的決策,總是比較完善和穩妥的。作為決策者,首先,切忌“一言堂”,減少“口味化信息”“迎合化信息”“情緒化信息”對決策工作的影響。其次,面對信息與決策兩難時,要有“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意境和“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的境界,要重視信息工作人員的勞動成果,多與信息工作人員交流。再次,面臨信息質量低、信息面窄、信息與實際脫節等現象,應提高對信息獨立思考和接收處理的能力,以最佳的應變性對待外界各種信息,進而區別事物的不同屬性,將利用信息由被動變為主動。最后要加強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政策信息的學習,深入研究各種政策、法規,用足、用活現有政策,保證決策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惠及你我他。
2.樹立大數據意識,加快信息化進程建設,大力提倡利用共享數據。根據舍恩伯格的定義,大數據思維就是指一種意識,認為公開的數據一旦處理得當就能為千百萬人急需解決的問題提供答案[1] 84。通過占有大量數據和掌握關鍵技術,大數據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釋放出來。大數據將成為解決許多緊迫的全球問題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當今,信息瞬息萬變,要樹立強烈的信息工作意識,能夠獨具慧眼,從一般性信息中發現其他人不易發現的使用價值,將共享的信息轉化為獨家享用的特有信息,使決策有獨到之處。對決策者而言要創新決策思維,領導決策要創新,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決策服務,要在大數據環境下改變決策思維:
一是由數據“收集者”向數據“分析者”轉變[10]。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已不再僅僅著眼于收集和整理數據,而更加著重于對數據的分析,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信息推送為主要形式的綜合數據處理技術將促使數據知識與價值的不斷發現。首先要整合資源、關聯數據。其次是讓大量沉睡的無用數據活起來發揮其價值。
二是由數據“被索取者”向公眾“主動推送者”轉變[10]。大數據時代,公眾的民主意識隨著互聯網普及日益增強,決策公開性、透明性、主動性和及時性隨時受到公眾的質疑。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各類看似無關的海量數據在網上可以自動進行整合和分類匯總,通過這種方式投其所好向用戶主動推送信息,只要公眾使用網絡,這些信息就第一時間出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用戶在網上搜索。這種形式必將服務于領導決策的過程,提高決策的社會接受程度和決策的科學性。特別是網絡技術使公眾參與決策的愿望日益迫切,成本越來越低,社會效益越來越大,當數據開放收益遠遠大于其成本時候,不斷向公眾主動推送決策信息將成為趨勢。
三是由“先前決策”向“實時決策”和“精確決策”轉變[10]。“先前決策”是指根據已經發生或過去產生的數據對未來事務的走向做出判斷,決策的依據是過去產生的數據。隨著云計算和物聯網的飛速發展,每時每刻都產生海量的實時數據,2009年聯合國最先提出的“數據脈動”就是計劃研究各種實時數據分析的方法和技術,并進行集中整合,再向社會開放。在實時數據分析過程中形成決策,使數據與時間保持同步,領導決策才能更精確。
四是要有戰略意識,加快信息化的建設和人員信息技術的培養,建立一體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統。切實擴大信息渠道,改進信息處理手段,建立規范的信息收集、整理、儲存、運用、反饋制度,加快信息處理手段的自動化建設,提高信息工作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達到收集處理信息廣、快、精、準。
3.建立信息決策制度,確保信息高效、快速、全面。信息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提高決策效率是決策者追求的永久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需靠科學的制度作為保障,對于各級組織來說,一套科學的信息決策制度,會使信息在組織內得到系統、全面、快速的反應,以便做出高效、準確的決策。如科學實驗的大數據處理是整個實驗的一個預定步驟,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往往在預料之中[7] 13。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樣燕,周 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楊善林,李興國,何建民.信息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辣椒書記”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EB/OL].http://sannong.cctv.com/2016/06/30/ARTIVedDR7TgfBQvpZ9RLlhj160630.shtml.2016-06-30.
[4]陽國華.美術信息檢索[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12328dd28ea81c758f578b5.html?from=search.2016-06-30.
[5]喬 華.一流的科研信息推動一流的學術研究——SCI數據庫在科研中的價值與應用[EB/OL].http://sem.swpu.edu.cn/home/detail/121
1.2016-06-30.
[6]中國科協“學會學術交流活動狀況及期望專題調研組”.學術交流是學會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礎——學會學術交流活動狀況及期望調研報告[R].學會,2005,(7).
[7]李國杰.大數據研究的科學價值[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2,(9).
[8]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9]覃 勇.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J].國際人才交流,1997,(4).
[10]孫臘梅,儲流杰.“大數據”時代領導干部決策的新要求[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
[責任編輯:肖偲偲,王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