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麗中國蘊涵自然生態之美、發展之美、責任之美,需要通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來實現。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面積廣大,城鎮化水平低,且粗放型農業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難點。參照左右江革命老區農業發展情況,西部地區應開展美麗中國宣傳教育活動,使民眾從思想上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合理規劃,通過農業美化鄉村,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講求節能環保,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發展特色農業,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提高農民收入,從而以農業發展促進美麗中國建設。
[關鍵詞]美麗中國;西部開發;農業發展 ;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0-0154-06
一、西部農業發展與美麗中國建設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戰略,強調“五位一體”的設計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農業是第一產業,它給我們提供農產品,滿足我們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在農業生產當中忽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濫用化肥農藥、濫采礦產資源、濫伐森林樹木、亂扔垃圾廢物,只顧眼前利益,發展粗放式經濟,就會造成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重金屬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酸化、森林和草地縮減、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這些都與美麗中國建設背道而馳。
中國西部包括12個省市及自治區,總面積約68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 72%。西部大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面積廣大,城鎮化水平低,因而西部地區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難點。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對于廣大的西部農村而言,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原始,部分地區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牛馬等畜力進行耕種,生產效率極為低下。近年來,當地政府、民眾看到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改變西部貧窮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強烈,在農業發展中采取了一些忽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措施,從而導致部分西部農村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現象嚴重。且西部地區地形復雜、地質災害較多、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生態較為脆弱,環境一旦破環,極難恢復。因而,西部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應加強生態建設,注重農村合理規劃與環境保護,推廣農業科技,降低碳排放,這樣不僅能提供綠色農產品,還有利于美化環境和保護生態,同時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是一致的。可見,西部農業發展對美麗中國建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左右江革命老區農業發展情況
(一)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左右江革命老區是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為核心,范圍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全境以及南寧市部分地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部分地區;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全境。《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2015-2025年)》指出,要“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生態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打造天藍山青水凈的美麗老區”。
左右江革命老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6~22.1℃,年降雨量為1200mm 左右,年太陽輻射4200~4400MJ/m2 。就農業生產條件而言,整體上來說還是比較優越的,特別是左右江河谷一帶盆地和丘陵地區土地肥沃,日照時間長,降水較多,很適宜農作物種植,特別對高溫、高光效的甘蔗、玉米、荔枝、香蕉等作物生長非常有利。左右江革命老區地形復雜,喀斯特地貌顯著,山地較多,農業產品呈現多樣化特征,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農作物(如表1)。
此外,左右江革命老區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位置,與北部灣經濟區部分重疊并相鄰,是我國大西南出海和邊境貿易的主要通道,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和農產品零關稅的推行,左右江革命老區的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農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1.實行生態農業模式,注重資源循環利用。百色市右江區四塘鎮那利屯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做得比較成功。那利屯此前環境不太好,2006年開始實施“生態富民家園項目”,組織農戶采用“豬-沼-誘蟲燈-果-魚”生態生產模式,全屯家家戶戶對廚房、廁所、牛棚、豬舍進行了系統的改造,此外還硬化了村道,修建排水溝,種上了綠化樹和草。通過這些改造,使得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2.節約能源,降低排放。發展低碳農業對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十分重要,各地做法多種多樣。農業節水改造是一種節約能源、降低排放的方法。在廣西,卡斯特地貌特征顯著,降水難以在地表存儲,采用大水漫灌的傳統澆水方式不僅會浪費大量水資源和抽水所需能源,而且會導致土壤板結和鹽堿化。水肥一體化技術是農業節水改造的有效方法,它結合滴灌和施肥,在灌溉管道(滴灌)系統中增加施肥設備,將肥料和水混合液準確輸入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表面或土層中。該技術在2009年被百色市田陽縣引進,目前在該縣推廣面積達10萬畝以上,不但節省了大量勞動力,而且直接降低了化肥和水的施用量,每畝節肥50%-70%、節水50%以上,從而減少了化肥生產過程帶來的碳排放和污染,進而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3.農業觀光,打造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以農業園區為主,分為科技型農業園區、生態型農業園區和農家樂型農業園區。其中科技型農業園區主要突出農業科技因素,展示不同的奇特農產品和農業新技術等等;生態型農業園區主要是展示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利用生態來拉動旅游;農家樂型農業園區主要面向城市提供回歸自然的休閑娛樂場所,價值在于其旅游、休閑、娛樂、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組合。目前廣西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觀光展示園就屬于科技型農業園區和生態型農業園區的結合體。該園位于百色市田陽縣百育鎮,建設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不同區域構筑廊架、亭榭、假山奇石、小橋流水和蔬菜盆景等景觀,將觀光休閑與農業科普融為一體,“園內種植著各種珍奇果蔬、奇花異草、百色特色中草藥等,向游客展示了現代農業的無窮魅力”[1]。
4.打造特色,提高知名度,進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突出各區域的生態特色來達到美化環境、吸引游客和提高區域競爭力的目的。就農業生態而言,主要依賴于特殊的自然氣候條件而形成的特色農業,生產特色農產品。一方面,通過規模化種植來實現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左右江革命老區在種植和養殖方面注重發揮規模優勢,如右江河谷地區的右江區、田陽、田東、平果等縣(區)一帶以芒果和優質蔬菜生產為主,在該區域的兩翼山區縣以種煙草、種桑養蠶等為主;河池市2015年在全市構建蔗糖、桑蠶、核桃三大產業帶,都安和羅城兩縣構建葡萄產業帶,環江、羅城兩縣構建速生桉豐產林產業帶,南丹、天峨兩縣構建特色優質林果(黃臘李、油桃、珍珠李等)產業帶,金城江、都安至大化公路沿線構建綠色農產品產業帶,天峨、東蘭、大化三縣的紅水河百里長廊構建水產養殖產業帶,東蘭、巴馬、鳳山、天峨四縣構建板栗、油茶、珍珠李、香豬產業帶。另一方面,根據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據相關統計,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其經濟效益比保護前平均提高20%以上。截至2015年,廣西質監系統申報獲批的地理標志產品已達45個。左右江革命老區的上林八角、東蘭墨米酒、西林姜晶、巴馬香豬、凌云白毫茶、巴馬礦泉水、巴馬火麻、田林八渡筍、西林麻鴨、田東香芒、大新苦丁茶、天等指天椒、西林沙糖桔、憑祥石龜等獲批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申報,不僅有助于農產品市場的開拓和產品知名度的提升,而且能夠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加快致富的步伐。
(三)農業發展的不足之處
第一,左右江革命老區以山地地貌為主,石山面積廣大,加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農作物機械化耕種和規模化種植;第二,由于左右江革命老區是礦產資源富集區,資源的開采容易破壞自然生態,加上礦產加工業比較落后,產業鏈不完整,給農業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第三,左右江革命老區的經濟還比較落后,投入發展現代農業的資金相對缺乏,循環農業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停留在試點階段。
三、以西部農業發展促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開展美麗中國宣傳教育活動,使民眾從思想上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與人們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密切相關,因而美麗中國建設需要政府、民眾提高思想認識。基層政府部門特別是鄉村一級干部,應該樹立“綠色”政績觀,成為西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和推動者。同時,地方政府和基層黨組織應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報告會、系列報道等多種形式加大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宣傳力度,同時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活動采取多樣形式,寓教于樂,讓西部民眾看得懂、易接受,并從中真正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從而把保護環境的行動化為自覺行為。
(二)合理規劃,通過農業美化鄉村,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
傳統的農業是農民自發種植,規模小、作物種植凌亂,不利于規模化生產與農業科技的普及,更無法發展農業觀光。農作物種植需要合理規劃,整合零散的種植,以此提高規模效益。但農作物種植規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牽涉到農戶的切身利益,需要鄉村干部做大量的工作,讓農戶自愿接受耕地調整,然后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由農業技術人員駐村開展統一技術指導,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旅游業本身具有綠色環保特征,宣揚綠色環保理念,因而旅游業的發展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種植農作物除了提供農產品,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的功能。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以后,觀賞性不強的農作物能夠更好地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加工,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欣賞性比較強的農作物除了提高產量帶來的收益,還可以通過集中連片種植或者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分片交錯種植,形成觀光農業并帶來旅游收入。如云南羅平縣的油菜花規模化種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羅平縣2015年共接待游客171.03萬人次,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達171612.98萬元,這些收入基本上與油菜花規模化種植有關。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西部鄉村擁有眾多的村落古鎮、豐富的民族民俗風情、多彩的農耕文化,適宜發展休閑農業。有鑒于此,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不但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從而增加西部民眾收入,還有利于美化西部鄉村,進而促進美麗中國建設。
(三)講求節能環保,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
發展農業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農業粗放式發展,既浪費了大量能源也污染了環境。目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西部地區由于生態脆弱更應加快轉變。循環農業遵循可持續發展思想,運用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方法,使得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實現多級循環利用,最大限度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從而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再者,循環農業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在西部不斷推廣和應用循環農業技術能給當地帶來一定知名度,吸引游客和相關科技愛好者前來參觀考察,并為當地帶來一定的旅游收入。
循環農業也是一種低碳農業,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打造農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的基礎,使農業生產從依靠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向依靠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方向轉變,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匯。“低碳現代農業的發展提高了能源及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為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和可持續性的農業系統環境”[3],因而在西部發展低碳農業也能達到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的目的。
(四)發展特色農業,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提高農民收入
特色農業就是充分利用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特有的名優農產品,從而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與市場經濟緊密相聯,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而,西部地區可按照“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發展特色農業,利用西部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以及人文因素生產和注冊地理標志產品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有效途徑。當地政府應加大發展特色農業的經費支持,充分發掘西部地區畜禽、水產、糧食、林木等地方資源,扶持特色農產品品牌。此外,發展特色農產品也需要行業專家、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拓特色農產品市場。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下,推進“互聯網+”現代特色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的深度融合;同時,重視農產品監督,實行省級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持有注冊地理標志商標的農產品,往往更容易被市場接受,能成為提高西部民眾收入、富裕地方的重要途徑,能在一定程度上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費支持,從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東安.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觀光展示園建成開放[N].廣西日報,2009-05-20.
[2]張澤豐,龍騰飛. 廣西邊遠民族地區綠色城鎮發展路徑研究——以百色市為例[J]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
[3]姚 紅.發展低碳農業,實現“美麗中國”[J].出版參考,2014,(1).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