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杰
摘要:生態危機是中西方國家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但中西方國家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面臨的生態惡化問題是所有制形式、市場經濟機制、工業化生產方武、人口眾多的國情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決中國生態惡化趨勢,建設美麗中國是當前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新國策。因此,在中西方生態問題對比思想視角下及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求生產方式的生態綠色轉向和生態綠色制度改革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中西方;生態問題;美麗中國
生態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產生的生態危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出現的生態問題有著本質區別。不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個前提,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就不會得到根除。而社會主義的生態惡化則需要建立科學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綠色的制度體制就有可能得到較好的解決。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新時期的奮斗目標,并相繼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思想及理念、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美麗中國建設。
1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分析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實踐方式。無論是原始社會的生產、奴隸社會的生產、封建社會的生產、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同樣無論是農業社會的生產、工業社會的生產還是后工業社會的生產,最終都離不開人類對自然界的開發和探索,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規定著社會發展的狀態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關于人與自然矛盾造成的生態問題,如果說前三種社會形態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而沒有出現嚴重生態危機的話,資本主義的資本本性造成的生態問題就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結果。
所謂資本邏輯就是指資本作為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系,資本追求利潤,讓自身不斷增值的本性。資本主義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不斷在資本增值的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規模的擴大就意味著對自然界延伸的空間和深度不斷擴張和加深。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消費上的表現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其后果必然是生產過剩,從而造成資源和產品的極度浪費,最終就是對自然環境的極度破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生產上的表現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無政府狀態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生產缺乏宏觀調控和調節,這就促使資本為追求利潤而盲目、貪婪的無限生產,最終后果仍然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從資本對自然環境的索取角度來考察。從資本對自然環境的反饋方面來分析,資本為了實現自身增值的最大化,必然會不斷發明、創造和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用于自然界,也就是生產工具的先進化(然而先進化并非最優化)。比如在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中用大量的數據論證了殺蟲劑的使用對土地等自然環境極其恐怖的危害。因此,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實踐方式在本質上是破壞自然,危害環境的,不消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危機就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雖然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就開始關注生態問題,試圖用一定的方式解決生態危機,但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同經濟危機一樣,在不消除私有制的前提下作出的局部改善和改革是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現實的。
2社會主義社會生態問題的原因分析
馬克思沒有明確的關于解決生態問題的討論,因為馬克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資本還沒有造成像今天這樣嚴峻的生態問題。但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資本邏輯的批判中,我們也會發現馬克思關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因為共產主義社會是勞動與需求的統一,勞動真正成為人們樂活的手段,而有益于自身享樂的生態環境才是人民所選擇的勞動方式。生態追求和生產實踐真正實現和諧統一。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描繪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浪漫的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系的實現。而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社會狀態與馬克思所描繪的那個理想社會還有遙遠的距離,因此,無論從生產方式還是從體制制度等方面仍存在著破壞生態環境的弊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愿望導致我國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態惡化,其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作分析。
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形式是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同發展是我國的根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經濟,這些經濟成分存在就意味著追求利潤也是這些經濟體的本性。私人產權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有著相似之處,雖然在本質上與資本主義的資本邏輯不可相提并論,但追求利潤的本性在形式上不可避免的會對自然造成破壞。
第二,市場經濟機制是生態惡化的內在原因。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的,因此在本質上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它自發性、盲目性的本性引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雖然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市場經濟的本性同樣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失調性引起的資源浪費、社會失調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
第三,工業化發展方式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生態環境惡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工業化帶來的空氣污染、水土污染、海洋污染、化學污染、森林草場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我國過去30多年來為解決溫飽、實現小康的社會目標,大力發展工業,重工業長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并且長期一直是以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生產,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幾乎是以破壞性的方式進行,比如,煤炭的生產,大規模、大產量的開采造成資源承載力之下的破壞,無節制、大排量的廢氣排放造成空氣的濃度污染。因此,以重工業粗放式生產方式是我國生態環境惡化最直接的原因。
第四,人口基數大的國情是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人口基數大是我國特有的國情,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大、自然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占有的空間和資源難以維系單個人的永續發展。而單個人排放的生活垃圾和污染物又會超出自然承受的極限。特別是在不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上,人與自然的循環形成的是惡性循環圈。隨著人們對滿足自身發展不斷增長的需求,人對自然的破壞就像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對人的異化一樣不斷加深,最終引起的是自然對人的反抗。
3中西方生態問題對比視角下的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思想探析
3.1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綠色轉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途徑
與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造成生態危機不可避免的后果的生產方式不同,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方式從本質上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因為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勞動和自我滿足的統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自由全面的發展就包括人生活在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自然環境中。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不合理的需求和過度的生產消費方式同樣是對自然環境有著極大危害的。中國過去30多年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今天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嚴峻局面。因此,在生態惡化的問題面前我們應該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真正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恢復和重構社會主義本質上決定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從根源上促進實現生態綠色的美麗中國建設。
第一,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在本質上是勞動和需求的統一,是按比例協調發展的生產。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求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就表明社會主義的生產絕不同于資本主義式的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的生產。大規模的過度生產、沒有節制的對自然資源的開采不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本質。回歸同需求相適應的適度生產、個性化小規模生產,實現生產方式向生態綠色維度轉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實現同自然承載力相協調的同頻共振是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
第二,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階段上的生產方式是有政府調節下的生產,不是資本主義無政府狀態式的無控制擴張生產。馬克思曾指出“資產階級的癥結正是在于,對生產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識的社會調節”。而關于共產主義社會,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此,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政府在生產過程中有意識的調節作用,使生產和需求、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刻保持在生態綠色的循環軌道上。生產方式規定著社會發展的狀態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因此,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綠色轉向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
3.2設計并健全綠色生態制度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制度保障
生產方式決定制度設計,制度設計反過來對生產方式變革具有導向作用。綠色的制度設計是美麗中國建設最直接有效的保障。十八大以前的制度設計主要傾向于經濟的發展,然而,追求經濟的極大增長是以對自然的破壞為代價的。近年來在制度設計上盡管對生態問題有所傾斜,但仍然是缺乏生態理念的制度,還存在著諸多不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制度缺陷。針對目前我國存在的制度缺陷,十八大以來中央相繼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在2015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思想,詳細闡述了到2020年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目標。另外還強調了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保障,從加強改革的領導、開展試點試驗、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輿論引導、加強督促落實等方面確保制度的實施力度。這套制度體系從宏觀上為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提供了綠色保障。根據這套制度的指導思想,筆者認為應該制定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制定明確的社會發展綠色指標,納入發展規劃。根據唯物辯證法促進事物發生質的變化就需要一定量的積累的理論,量化綠色指標就成為最有力的政策督導。應該根據相關機構對目前我國生態問題的檢測,做到具體問題具體標準,實現精準綠化。比如,根據當前森林覆蓋率,制定未來幾年要努力達到的具體數字目標。根據霧霾污染程度制定工業、汽車等污染物排放的極點限制。這樣逐步實現各部分的綠色發展。同時,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循環系統,在各部分精準綠化的基礎上,要實現它們之間的有機相加,相互作用和融合,實現綠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只有把綠色量化為未來發展的具體指標,才能有效督促各職能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才能有效保證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早日實現。
第二,制定明晰的干部綠色政績標準,納入考核范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發展的推動者,而干部、公務員、政策的制定者作為人民的公仆,對人民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向意義。以往的干部考核中,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單純GDP的增長成為考核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干部不顧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大自然雖然為人民群眾打開了財富的寶庫,但人民群眾貪婪的掠奪也震怒了大自然。頻發的自然災害、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得不讓歷史反省考核干部新的標準。因此,把不犧牲自然為前提的綠色GDP增長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把彌補過去對自然造成的損失以及開創新的綠色未來作為考核干部的標準就成為必然。
第三,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保障體系。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基本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但仍然還存在不完善、不系統、不科學的問題和缺陷,反思過去的法律,主要是缺乏一套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完備體系,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缺乏優先性、整體性、可持續性等缺陷。因此,重新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的視角下重構綠色法律體系非常必要。首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優先的理念。以前我們把追求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視社會發展的生態化,那么今天我們應該把經濟發展放在生態、綠色的圈子里,也就是說當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發生沖突時,環境保護法應該優先保護生態利益。其次,堅持生態民主、共擔責任的原則。生態是一個關乎全民的問題,因此,法律的制定應該充分得到多方主體的參與,讓各方主體都能夠表達生態訴求,實現生態民主。同時,全民更應該共擔責任,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進行生產生活。最后,堅持整體性、可持續性的科學態度。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生態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生態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必須持有整體、可持續性的科學態度。
通過在中西方生態問題視角下的對比,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澈地看清楚中國目前生態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進而對我們尋求解決中國生態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具有重要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