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 課堂觀察應從觀察接受式學習課堂轉變為觀察深度學習的課堂,以便促成學生的深度學習,這就是深度課堂觀察。深度課堂觀察應實現從知識與問題、情感交流、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學習狀態、學習環境、學習體驗等各個方面的轉變。
關鍵詞 深度學習 課堂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學習是一種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并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或進行創造的教育理念[1]。學生應由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因此,課堂觀察也應隨之走向課堂的深度觀察,提高課堂教學的內涵與質量。
一、知識和問題的深度觀察
知識和問題的深度觀察是由觀察單一學科問題的解決轉變為觀察跨學科問題的解決。淺層學習將某一部分知識看成是單一學科的、無內在聯系的來接受和記憶,不能提高對信息素材的理解和長期記憶。運用表層學習方式學到的內容是散亂的、無聯系的、淺表的、無意義的。運用深度學習方式學到的內容是系統的、有意義的、融合的,具有較高的學習效果與質量。
當前高中各科之間的界線較為清晰。但某些問題的解決須運用多學科知識,聯系各方面的信息,綜合利用多種手段。因此,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個學科內,用其他多個學科的知識來解決一個學科的問題,也是深度課堂觀察的一項重要內容。
觀察教師設計的問題質量也很重要。教師應該設計真實的學科問題,創造真實的情境,使學生直接面對現實社會,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如此可使知識學以致用,激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
二、情感交流的深度觀察
情感交流的深度觀察應由觀察師生單向活動轉變為觀察師生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方面,包括課堂上教師進行巡視指導活動與對話,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活動,并加以歸納提煉。生生互動方面,包括學生相互獲取同伴相關信息,積極交流討論,提升自身素養。在各方互動中,增進彼此的感情和友誼,促進各方的人際和諧。
由觀察應試的學習活動,轉為觀察培養人格方向的活動。學生的核心素養還包括人的發展核心素養,因此課堂不能一味關注學生的應試訓練,而忽略其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塑造。
三、學習活動的深度觀察
學習活動的深度觀察是由觀察課堂學習活動的數量轉變為觀察學習活動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很多教師誤以為多人合作就是小組學習的主要形式,其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有多種,例如:組內成員各自聽課;各自思考與學習;組內交流互查;組員間討論探究。不同的學習要求對應不同的學習活動。比如,練習活動多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伴互糾;普通類問題一般由組內兩人互相交流分析來解決;延伸性及開放性問題一般由組內討論解決;知識素材類問題可以采用全班接受性學習方式。目前很多教師課堂上采用單一的小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表面化、形式化,學習質量難以真正提高。
四、學習效果的深度觀察
由觀察學生分數轉變為觀察學生成果的質量。良好的評價方式既能評價教育目的的達成程度,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紙筆解題”為主的應試評價方式,學生只須記住并寫出來即可,知識沒有了來龍去脈,無法實現知識本身的真正意義,即揭示自然奧秘、規范社會行為、反思人生價值。正確的評價方式是學生學完后,可以提交某種學習成果,教師通過評價其學習成果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學習態度。例如,學生在學習有關數學和物理原理后,向教師提交橋梁設計的圖紙和實物模型,教師通過評價圖紙的規范性、橋梁制作的精細程度和橋梁承載的重量,來評價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效果和效率,據此評價學生認真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以及嚴謹的學習精神。學生如果不看重學習過程,也不能交出較高水平的成果,就無法獲得較高的評價。
五、學習環境的深度觀察
由觀察接受式學習環境轉變為觀察實踐性學習環境。傳統教室環境中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聽講和記錄。但在課程基地里,學習方式精彩、豐富和多變。例如,在演講廳、辯論廳、實驗室、話劇場,無法實現傳統講授教學形式,詩詞朗誦、演講、辯論、實踐操作、鮮活話劇等成為精妙的新常態課。
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方式影響較深。比如,學生進入動手實踐的課程基地里,無凳子可坐,只能動手實踐練習;機房教室的“圍坐式”座位,學生間的交流和討論極為容易。這些環境,使合作、探究、實踐活動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
六、學習狀態的深度觀察
學習狀態的深度觀察是由觀察學生是否參與學習轉變為觀察其是否主動。一些學生表面上似乎也參與學習活動,但其表現是應付的、被動的。比如回答問題、討論交流、做作業等,都在老師的再三要求或督促下進行,他們在學業上有倦怠行為。具有深度學習的學生,一般較主動、專心,多以理解、整合、批判、反思的形式學習,能積極在新情境中、在問題解決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等等。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多為積極答問、主動質疑,學習興趣和熱情高漲。
七、學習體驗的深度觀察
學習體驗的深度觀察是由觀察學生接受式學習過程轉變為觀察學生體驗式學習過程。杜威教育思想構建的“體驗學習圈”,由積極體驗、總結反思、抽象概括、主動應用四個環節構成。深度學習者必須在四個環節里循環往復、螺旋上升,既要通過積極體驗和抽象概括來取得經驗,更要通過總結反思和實踐應用來提升經驗,獲得對經驗的深刻理解。
因此,課堂應觀察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聯系學生的經驗,設計學生體驗性學習活動,在此基礎上可以誘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根據對經驗的反復總結來提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譚頂良.深度學習是整體性的教育變革[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6(4).【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