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歐美同學會會員,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2015第九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輪值主席。當代中國藝術評論家,西方美術史研究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后公派留學于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先后兼任《中國美術報》編輯記者、《美術觀察》雜志欄目主持人
王端廷,1961年生,湖北蘄春人,當代中國藝術評論家,西方美術史研究學者。198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97年,王端廷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留學于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主要研修法國現代藝術史。2002年,負笈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留學,于文學與哲學學院藝術史系研修意大利現當代藝術史。2010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的資助下,王端廷再赴意大利羅馬進行“超前衛之后的意大利當代藝術”專題研究。
作為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超前衛之后的意大利當代藝術》課題負責人,王端廷曾先后兼任《中國美術報》編輯記者、《美術觀察》雜志欄目主持人等職務。目前,其主要從事西方現當代藝術史研究和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已出版譯著《抽象繪畫》《當代藝術》,專著《新現實主義》《超前衛藝術》《從現代到后現代》《桑德羅·特勞蒂》《重建巴別塔》《西方美術史》等20本,發表論文300余篇,與翟墨共同主編有《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書系》(12冊)、《20世紀外國大師論藝書系》(12冊)、《西方后現代藝術流派書系》(12冊)、《藝術東西叢書》(12冊)。
作為當代藝術評論家,王端廷曾受邀參加在國內、法國和意大利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30余次。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兼職教授。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歐美同學會會員,2015第九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輪值主席。
留學生:你是西方藝術史專家,曾三度公派出國訪學,據我所知我國在西方藝術史方面的研究者不多,擁有你這樣經歷的人更少。請你簡要介紹一下你的留學經歷。王端廷:每個出國留學生的目標都是相同的,但道路卻各有不同。在上世紀80年代留學潮時期,我就萌發了出國留學的想法,但受經濟條件限制,自費留學的愿望未能實現。當時也有公派留學的途徑,我們單位有不少人獲得了公派留學的資格。要知道,那時公派留學的指標是自上而下層層分配的,分到單位由領導決定具體人選。我是一個見了領導繞道走、情商很低的人,公派留學的名額自然不會落到我的頭上。我最終能夠獲得留學機會要多虧1996年國家教委實行的公派留學政策改革,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改變留學生選拔規則,由原來的名額分配改為讓任何符合留學條件的個人向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申報,國家留學基金委組織專家統一評審,擇優錄取。
當時國家公派留學只有訪問學者,沒有學位生。我那時已經是副研究員了,并出版有四本學術著作,加之英語合格,符合申請公派訪問學者的資格。于是便向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交了留學申請書,申請的留學目的國是法國,結果很幸運地被錄取了。由于我只懂英語,而去法國留學必須懂法語,因此我在收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出國留學人員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還收到了《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國人員培訓部法語班培訓通知書》。就這樣,經過法語培訓并在結業考試合格的條件下,我正式獲得留學法國的資格。1997-1998年,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我進入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在約瑟·沃維爾(該校現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歐洲北方超現實主義藝術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研修法國現代藝術史。
當時國家留學基金委規定,留學人員回國兩年后可以再次申請去同一語種國家留學。由于感覺在法國一年的學習時間不夠,效果不理想,我于2001年再次申請去法國做訪問學者。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第二次留學申請又獲得了成功,但由于當年法國留學名額被理工農醫類申請者占滿,藝術史作為非重要留學專業被擠在錄取名額之外,所以留學國家最終變成了意大利,這也是我的大驚喜。稍微了解一點西方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意大利是世界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國家,去意大利學習是全世界所有藝術史研究者夢寐以求的事。由于不懂意大利語,因而我又一次收到了兩份通知書:《2001年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出國人員補充錄取通知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國人員培訓部意大利語班培訓通知書》。就這樣,我第二次進入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在進行了一學年意大利語強化培訓并通過考試的情況下,于2002—2003年進入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文學與哲學學院藝術史系,在安東內拉·斯布里利教授的指導下,研修意大利現當代藝術史。2010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的資助下,我再赴意大利羅馬進行“超前衛之后的意大利當代藝術”專題研究。
能夠去法國和意大利兩大藝術帝國留學是我這一輩子最幸運的事情,這樣的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體驗,更對我的學術研究事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留學生:法國巴黎在藝術圣壇的地位至今無人可以撼動。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無不麋聚此處。他們因巴黎而成功,巴黎因他們而輝煌。請談談你作為一個藝術研究者對巴黎這座城市的認識和感受。
王端廷:自17世紀法國以其奢華富麗的“洛可可”藝術開始取代意大利成為歐洲藝術進步的領頭羊,巴黎便成了世界藝術的中心。18、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20世紀的野獸主義、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這些影響深遠的藝術流派和波瀾壯闊的藝術運動都誕生于巴黎。輝煌藝術史造就了巴黎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藝術氣息塑造了巴黎人寬闊的胸懷和優雅的氣質。巴黎是一座建筑歷史博物館,它的絕大多數的建筑上都刻有建造年份,喜新不厭舊的巴黎人保留了自中世紀以來各個時期的建筑。因此,在巴黎學習期間,除遠距離出行外,我更愿意步行而非坐地鐵。步行在混合著香水、咖啡和烤面包香味的巴黎街道上,就如穿行在藝術的長廊中,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