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學英
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人情關懷。古人云,仁者愛人。仁義這是儒家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精髓。我們對留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是讓他們感受到文化本身給他們帶來的精神支撐,如家庭的關愛,大使館對他們的實際問題的關心幫助,華人留學生組織的大家庭式的溫暖
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出現新的特點。據搜狐教育報道,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其中自費留學48.18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0.91萬人。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4年出國留學趨勢報告》將出國留學人員持續增長,低齡化趨勢明顯,迎來留學生回國就業潮作為三大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對出國留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問題非常值得探討。
為什么要對留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孩子赴外國留學比例越來越高,呈現低齡化,不僅本科、研究生成為留學主力,中學生也逐漸增多。有的觀點認為,要想孩子出去鍍金后回來,通常讀個研究生就可以了,要想孩子在國外發展,越是低齡出去越好。甚至有的富裕家庭,在孩子上小學時,父母一方就以陪讀方式,送孩子出國讀書,美其名曰接受純粹外國教育。我們在此不討論該不該出去,而是探討如何對孩子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防止孩子成為所謂香蕉人。在白人為主流的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從小就接受西方教育,很多華人子弟徒有一副黃種人的外表,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卻操著一口流利的外語,不懂中文,價值觀和行為做事方式,都是白種人的,這些人被稱為香蕉人。已經移民到國外的華人,可以適應這種人的行為方式,可是要我們在大陸生活居住的中國家長,子女在留學后也成為這樣的香蕉人,恐怕不是我們愿意的。
所以對出國留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首先是兩代人間容易產生價值沖突。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和社會制度方面有很多不同。如澳大利亞法律沒有規定子女的贍養義務,老人依靠社會救助和社工幫助度過晚年,子女多數只是探望和偶爾照顧,很少長期陪伴。美國父母講究平等,一起生活時,也是你我他稱呼,沒有客氣尊重的孝道,更沒有順者為孝的文化。由于價值觀、文化沖突,接受西式教育后,父母和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情感隔閡,為以后生活留下矛盾隱患。
其次,不利孩子發展。從孩子自身發展來說,很多在外完成學業的孩子,也要利用自己在國內生活過的優勢,做貿易、技術談判等交往的業務。一些在學有所成并具有國外技術或管理經驗后,回國謀求發展,成為賺取高薪的海歸。一些孩子畢業后,難以在國外工作,直接回國就業。教育部公開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指出,從1978年到201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04.21萬人。其中126.43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277.78萬人已完成學業;221.86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79.87%。這些接近八成的留學生回國后,如果沒有持續的傳統文化教育,會水土不服,難以和中國文化融為一體。
最重要的是弱化愛國思想和國家認同。家長送孩子出國,多數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前途。不管是否回國,都希望對祖國和親人保持熱愛。但是西方教育環境和國內迥異,不同的道德教育、真假難辨的信息,有的欺騙性很強。對尚處于心智不成熟的青春期孩子,識別能力沒那么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包括愛國主義、優良道德情操,又包括深邃的儒家思想、勤勞節儉的民族傳統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激發愛國思想和對祖國強烈的國家認同感。
大量的留學生出現,將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據統計,回國留學人員占年度高校畢業生總數的5%,但是,精英家庭送子女出國已呈普遍趨勢,這些優秀家庭孩子對社會的未來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回顧歷史,留學回國人員對國家政治、科學影響巨大,如老一輩政治家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華羅庚等對新中國建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改革開放后,以施一公等新一代科學家回國任教或創業,對國家發展也作出巨大貢獻。很多著名學府,將出國留學博士作為師資的主要招錄方向,各地留學創業園更是對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世界一體化越來越明顯的今天,融入世界發展,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出路,對出國留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千秋偉業。
對出國留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首先,國家有關機關應承擔起對出國留學生的教育責任。當前,因私出國占出國留學生絕大比例,出國留學,雖然是公民自覺自愿的選擇,屬于個人行為。但是客觀上,大批學生自費出國,為國家節約了教育資源。但是作為中國公民,政府應當繼續承擔起對他們的教育責任。這些學生80%以上,要學成回國效力,忽視對他們的教育,必將帶來不良的社會后果。從履行政府職責角度,國家有關機關要積極承擔起教育出國留學生的責任。當然教育的方式要適應國外學生的需要。可采取以下方式包括:大使館建立出國留學人員關心培訓機制,進行傳統文化和培訓,將留學生培訓情況記入檔案,作為推薦回國進入相關企業、機關的參考;大使館利用溝通所在國企業優勢,為留學生推薦當地國企業實習和就業信息;大使館組織優秀學生參觀國內優秀企業,鼓勵留學生為國效力;教育部門委托大學等教育機構在國內進行暑期出國留學人員傳統文化培訓班。古人云,位卑未敢忘憂國。要讓留學生在海外感受到國家的培養和牽掛,有國家認同感,有一個長期交往的中國文化圈子,成為身在海外,不忘國家、不忘文化傳統的青年人。
其次,應鼓勵相關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國內的歐美同學會、受教育部委托管理出國留學中介的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各出國留學中介機構可以利用各種機會,采取不同方式對出國留學人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如網絡培訓、工作推介會等,培養出國人員愛國情懷和文化認同,引導優秀人才歸國創業。國外社會組織異常活躍,他們貼近留學生生活,對留學生具有較大影響力,我國駐出國留學生較多的國家的大使館可以對接大學華人學生組織、華人聯誼會、義工組織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傳播和教育活動,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孩子們繼承優良文化傳統,熱愛國家和中華文化。
最后,家長言傳身教必不可少。對留學生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家長。作為一名留學生家長,我深有體會。我們要利用每一次電話、視頻聊天、節假日見面機會,自然地結合聊天話題,教育孩子培養傳統文化理念,增強價值認同。還可以定期寫郵件,介紹國內大事和看法,了解國家發展和進步,探討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最重要的是有意識介紹自身的處事判斷標準,所作所為,以身作則,激勵和提醒孩子,該怎么做事,該如何選擇。比如,我們有意識地和孩子提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體有什么不好,提示孩子用適當方式問候,通報自身陪伴老人去公園健身,半夜起來帶老人看病等事情,解釋在老人發脾氣時要如何理處理等,培養孩子中國最基本的孝道。同時,指導孩子自身如何處理和在國外的中國同學、朋友關系,讓孩子區別處理好和東西方不同文化^員的交流。
對出國留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避免教條化和臉譜化。我們在國內進行政治教育的通常做法,不能生搬硬套到留學生那里,避免教育教條化、臉譜化。與國外自由、靈活的教育方式相適應,教育內容要更加生動、自然。尤其是要與留學生關心的就業、實習等內容相結合,寓教于樂,寓教于無聲。你真心關心他的生活,為他解決了問題,這些人自然離祖國更加親近。比起政府現在對因私留學生管理較少的現狀,如果我們政府充分利用資源,為孩子們著想,為他們前途謀劃,如組織對當地大企業進行考察調研等,這些孩子不管將來是否回國,都會更加真心愛國,愛家鄉,愛傳統文化,將來做對祖國有益的事情。
其次,教育形式要適應年輕人需要。如留學生離家在外,交際范圍狹窄,有時難以適應當地社會。可以組織留學生進行聯誼活動,豐富他們文體生活。在有國內著名體育明星、文化明星、球隊等到當地訪問時,積極聯系留學生參加。組織留學生進行演講、座談,聘請知名華人舉辦講座等。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文化認同。
最后,切實幫助留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千百次言語教育也不如一次真切的行動。小留學生出門在外,無依無靠,這時最需要的是當地親人、朋友的關懷。尤其是他們在遇到學習或生活的難題和困惑時,往往更覺得欲哭無淚、欲訴無處。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人情關懷。古人云,仁者愛人。仁義這是儒家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精髓。我們對留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文化本身給他們帶來的精神支撐,如家庭的關愛,大使館對他們的實際問題的關心幫助,華人留學生組織的大家庭式的溫暖。使他們覺得,雖然身在國外,祖國和親人的關心就在身邊,有了困難,可以通過他們指引和幫助順利化解,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和法治文化同時,還能不斷沐浴中國文明文化傳統的光輝。讓傳統文化伴隨出國留學生健康成長,為他們增添更強健的力量。